我国城市集中供热投资额和供热面积不断增长。建设和发展城市集中供热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实现节能降耗、减少环境污染、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有效途径。供暖收费属于政府定价,供暖业务区域,目前政府采用行政许可的方式进行授权经营。供暖面积的稳定增长将成为提高供暖业务收入的第一驱动因素。近年来,我国城市集中供热面积持续增长,截止 2015 年,全国城市集中供热面积已达 67.22 亿㎡,同比增长 9.97%。
城市供热系统可按下列方式进行分类:
1、按热媒不同,分为热水供热系统和蒸汽供热系统。
2、按热源不同,分为热电联产系统、锅炉供热系统,另外还有以地源热泵、水源热泵、工业余热、核能、太阳能等作为热源的供热系统。
3、按供热管道的不同,可分为单管制、双管制和多管制的供热系统。
2015年,我国热力生产和供应行业销售收入达1557.12亿元,同比增长4.02%。
2011年-2015年我国供热行业销售收入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长江中下游流域冬季湿冷,供暖诉求强烈,有望成为新增供暖市场扩容。我国长江中下游流域地区每年 12 月至次年3月处于冬季。我国上海、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四川等南方地区冬季室温远低于北方城市集中供热时的室内温度(16℃—18℃)。由于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南方供暖需求仍呈不断上升阶段,潜力十分巨大。
全国集中供热总量稳步提升。全国集中供热面积的增长同时带动集中供热总量的增长。全国集中供热总量从 2006 年的 215,805 万 gj 增至 2013 年的 319,704 万 gj,年复合增长率5.78%,其中热水的供应量增长迅速,由 2006 年的 148,011万 gj 增至 2015 年的 302,110 万gj,年复合增长率为 7.4%。
城市供热是利用集中热源,通过供热管网等设施向热能用户供应生产或生活用热能的供热方式。
城市供热系统可按下列方式进行分类:
1、按热媒不同,分为热水供热系统和蒸汽供热系统。
2、按热源不同,分为热电联产系统、锅炉供热系统,另外还有以地源热泵、水源热泵、工业余热、核能、太阳能等作为热源的供热系统。
3、按供热管道的不同,可分为单管制、双管制和多管制的供热系统。
2015年,我国热力生产和供应行业销售收入达1557.12亿元,同比增长4.02%。
我国城市供热行业的需求仍会维持较快的速度增长。环保,节能,适宜,有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供热方式将成为未来供热行业发展的方向。随着供热计量改革的进一步完善,供热收费标准化和规范化,将直接促进城市供热行业的销售增长。预计到2021年,中国热力生产和供应行业销售收入达到2512亿元。
2014年,中国城市集中供热蒸汽供热总量为5.56亿吉焦,同比增长4.46%,热水供热总量达27.65亿吉焦,同比增长3.78%。2015年,中国城市集中供热蒸汽供热总量约为5.8亿吉焦,热水供热总量约为2.89亿吉焦。智研咨询发布的《2016-2022年中国城市供热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指出:中国城市供热的细分市场详情如下:
一传十、十传百的效果,因此,渠道商、分销代理商才是真正支撑采暖行业良性健康逐步发展的幕后英雄。
1、集中供暖——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集中供暖;
2、分布式供暖——依托新能源和循环经济能源的分布式特点,就地取材,从当地实际出发实施基础设施建设;
3、自助式采暖——在不具备集中供暖条件的地方,引导和规范消费单位开展自助式采暖,重点实施传统能源及其终端设备的节能改造,鼓励使用新能源和循环经济能源;
4、个体取暖——在分散的个体取暖情况下,发挥成本价格调节机制的作用,鼓励淘汰传统能源和高能耗终端设备,同时对特困人群给予适当补贴。
我国集中供热覆盖率仍处于较低水平,目前仅在北方各省的主要城镇建有集中供热系统,且平均覆盖率不到50%;南方城镇和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则基本没有集中供暖设施,仅能依靠天然气炉、空调、电炉和蜂窝煤等独立供热方式取暖。而芬兰和丹麦等发达国家的城市集中供热覆盖率达90%,其全国平均水平也在60%以上。未来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城市化率的提高,区域小锅炉的拆除和旧城区的管网建设改造等均为集中供热市场创造了巨大而持续的需求,我国集中供热行业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目前,供热行业正处于体制改革、设备更新、技术进步阶段,市政公用行业的市场化进程加快,外资、民营等多种经济成分已进入供热市场,供热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供热市场准入、特许经营、用热商品化、热计量收费等改革将逐步深化,节能高效、多热源、大吨位、联片集中供热、地源供热、科学运行等运营方式将不断推进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