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入145亿美元,靠处理垃圾,这家公司问鼎世界第一:起底美国废物管理巨头WM

导言
美国废物管理公司(以下简称wm)是全球固废领域当之无愧的龙头企业。公司成立于1968年,主要业务范围涵盖固废处置全产业链,包括收集、转运、处理,再利用、资源回收等服务。公司2017年垃圾处理量达1.13亿吨,实现营业收入145亿美元,在固废行业居全球第一,领先第二名威立雅达70%。本文对wm及美国固废处理产业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并为我国固废处理行业及相关公司的发展提供思路和借鉴。
一、固废领域的绝对王者
美国废物管理公司 (waste management, inc.,以下简称wm)成立于1968年,经过多年的成长和发展,从数个小型垃圾收集站逐步发展为全球固废的绝对龙头。公司在目前在美国和加拿大地区为市政、商业、工业及居民客户提供废品管理服务,包括收集、转运、再利用、资源回收服务。
截止2018年5月23日,wm市值达357亿美元。公司2017年垃圾处理量高达1.13亿吨,实现营业收入145亿美元,ebit和ebitda分别为26和40亿美元。公司2017年固废营业收入居全球第一,领先第二名威立雅达70%,而这一切都建立在公司仅在美国和加拿大运营的基础上,充分展现出公司在固废领域的绝对统治力。
2000年以来,美国固废市场成熟,公司盈利稳定,形成以环卫为主、多元化协同发展的业务模式。2014年剥离垃圾焚烧业务后,公司盈利能力持续增强。
公司的核心业务是垃圾收集转运填埋一体化的传统运营模式,占营业收入比重稳定维持在85—90%之间;原本可以带给公司稳定收益和现金流的垃圾焚烧业务营业收入和利润自2010年起随着垃圾焚烧上网电价的走低而持续下滑,最终被剥离。
由于金融危机和垃圾焚烧电价下降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公司roe自2007年起逐步走低。随着多个长期垃圾焚烧发电合同的到期,公司需要重新按照市场价格续签合同,经过慎重评估后,公司在2013年确认了高达4.83亿美元的wheelabrator公司商誉减值,在营业收入略有增长的情况下,将公司ebit从2012年的18.5亿美元直线拉低至10.8亿美元,带动公司营业利润率跌破10%,roe也降到不足2%。
虽然2014年wheelabrator营业收入有所增长,但是站在公司长期战略性角度考虑,垃圾焚烧业务已不再属于公司核心业务。公司最终于2014年正式出售wheelabrator子公司及其全部垃圾焚烧业务。经过2015年的剥离阵痛后,公司营业利润率和roe重新回到历史高位。
公司的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通过1970—1990年间的大肆并购扩张,从传统的收集转运领域拓展到回收、危废等市场,公司成功成为全球第一的固废公司。但因扩张过快、战略不当等因素,公司在1999年被市值和营业收入远小于自己的usa waste services inc并购,财务丑闻事件最终被披露也使得公司股价一落千丈。合并后的公司并没有从此一蹶不振,而是通过不断优化公司经营策略,聚焦核心主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新生化业务,引领公司一路走高至目前的近400亿美元市值。
鉴于市场已经从时间历史发展层面对公司有了较为清晰的阐述,本文将试图从公司在整体发展过程中的“外因内策”——外因即美国整体经济及市场在公司发展过程中的变迁,内策即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内部制定的三个决定性策略,两个层面进行更加细致的分析,以期换一个角度解析wm的发展之路,从而为我国固废行业及公司的发展提供另一种思路的意见。
二、二战后蓬勃发展的美国固废产业
美国固废行业伴随着美国整体的经济的发展变化经历了“缺乏认知”(两次工业革命—1930s),“行业起步”(1930s—二战结束),“蓬勃发展”(二战结束—1980s)和“趋于平缓”(1980s—至今)的四个阶段。经过比较分析,我们认为第三第四阶段更贴合中国的实际并且可以发掘出参考意义,所以我们将着重描述“蓬勃发展”和“趋于平缓”两个阶段。
1. 固废增长率与消费支出增长率相关性强
二战后,美国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主要原因)与国民经济的军事化(越南战争)极大地刺激了经济的增长。利用战后经济优势地位和国外廉价资源(石油等),美国的现代跨国公司大力拓展世界市场,极大地获取高额利润,使得美国国内经济持续发展,西部和南部呈现繁荣之象并且造就了一个黄金时代。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美国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个人消费增速明显,进而带动固废量持续走高,这段时期也是固废行业蓬勃发展的第三阶段。
然而伴随着美国在越战时期采取不恰当的宏观经济政策,整个美国经济开始进入一个衰退期,石油危机、生产停滞、通货膨胀、失业严重、物价上涨等因素造成了整个经济发展的滞胀,公司固废处理量走低主要受制于美国经济增速放缓,固废行业随着宏观环境弱周期的来临进入平缓发展期,美国的大型固废公司也在这段时间开始通过开源节流等方式保持公司持续发展。
2. 《固体废物处置法》催化行业快速成长
政策法规和市场的发展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市场的发展过热或过缓会促使政策法规的出台,而政策法规的出台也会影响市场的长期走向。需要注意的是,因为政策法规出台而带来的一系列变化调整需要时间的调和,所以行业变化有时候会相对于法律法规的出台有一定滞后性。所以我们在梳理政策法规的发展时,相关法律法规出台的时间会早于固废发展的相应阶段。
和其他发达国家一样,美国在环保领域同样经历了“经济发展—环境污染—污染治理”这一过程,而这三者之间的脉络基本对应固废行业的第三,四阶段。在这两个阶段之前美国出台的一系列法规,先后帮助固废行业的完善成长以及促使其朝着平稳可持续健康的发展业态前进。
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中环境法规体系最完善的国家之一。已形成了由几十个法律、上千个条例组成了庞大、完整、严格的法律法规体系。20世纪50年代前后,由于环境污染事件增多,美国开始重视联邦的污染防治立法,先后颁布了《联邦水污染控制法》、《联邦大气污染控制法》等多个环境细分领域的纲领性法律法规。
虽然以上法律法规的颁布和公司所处的固废行业并无太大的关联,但这段时期环保领域法律法规的密集出台,拉开了美国政府正式通过行政干预环境治理以及扶持环保产业崛起的序幕,对固废行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水、大气领域指导性文件陆续出台之后,美国固废领域的纲领性法律法规—《固体废物处置法》最终于1965年正式颁布。作为固废领域的指导性文件,该法案不仅为未来该领域法律法规的制定搭好了框架,更重要的是,它大幅提高了垃圾收集和处理行业的标准,在扩大固废行业市场份额的同时,也导致了成本的激增。小型公司只有通过不断地合并,才能通过规模效应来承担标准提高带来的高额投资和运营费用。这也拉开了wm并购的序幕。
各类固废法案出台后,固废市场在经济增长和政策引领的双重助推下成长。但由于环保概念的不成熟、法律法规的不健全、行业发展的不规范等因素的存在,导致市场在高速发展的同时污染事件频出。市场发展带动固废领域的环保政策在1970年前后密集出台。
随着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市场发展更加规范有序,环境污染事件也随之缓解。2003年出台的《减少过度期限义务法案》中要求epa减少对于固废行业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频率,标志着固废行业的监管由行政手段逐步转为市场手段。
3. 成熟技术为固废综合管理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固废行业的技术发展同样是制约市场和公司发展的另一个决定性因素。早在1940年,美国公共卫生署(usphs)便开始推行了一系列固废处置的技术性试验,从“卫生填埋代替露天堆放”,到“垃圾堆肥的探索和试验”,再到“垃圾焚烧”,最后到了如今大力推广的“废物能源回收”的综合利用。
随着居民日益重视身边的居住环境,垃圾焚烧带来的领避效应日益凸显。美国各州不得不逐步要求停止建设新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同时大力开展垃圾堆肥和填埋场沼气发电等再生能源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二十世纪90年代前后,美国正式进入固废综合管理阶段。
4. 社会,环保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环保治理的投资随着时间累积日益增长,发达国家的政府已逐步意识到“先污染后治理”的成本要远高于一开始就以“对环境负责”的态度处置废物。经历过1948年的多诺拉so2污染、1940—70年间的洛杉矶光化学污染、以及1976年的拉夫运河废物污染等事件后,公众对环境治理的呼声达到了顶峰。美国政府在出台相应法律法规规范环保行为时,对环保处置设施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升中。
随着环保处置设施要求的日益提升,环保市场也在稳步扩大。美国环保市场从2000年的2090亿美元发展到2015年的3631亿美元,但增速近年来有所放缓。固废市场在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有所下滑后,重回增长轨道。
固废行业蓬勃发展也带来了处置方式的变化。随着一系列垃圾填埋场污染事件的发生,美国公众对于垃圾随意填埋这种简单粗暴处置方式的不满因信息化网络化的发达而被无限放大。多方因素导致美国政府逐步关停垃圾填埋场并减少垃圾填埋量。美国的城市固体废物填埋场从1988年的7924座逐步减少为2012年的1908个,送至垃圾填埋场的垃圾占比也由1989年的89%下降到2014年的52%左右。
垃圾填埋比例稳步下降,固废再生利用比例持续上升。自1976年《rcra》颁布以来,美国政府对垃圾回收处理方式的重视程度日益增长,1980仅有不到10%的垃圾被回收,逐步发展到2014年的34%。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从2010年至2014年间,垃圾回收的比例仅增长了0.6%。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并没有足够的普及,民众的垃圾分类意识虽逐步增长,但增速自2010年后逐步放缓;二是垃圾分类意识不足带来了末端垃圾分类不完善,导致高额的成本发生在垃圾回收分拣环节。同时,因垃圾焚烧存在成本较高,领避效应等不利因素,使得美国垃圾焚烧处理方式占比自2000年起基本稳定在13%左右。回收利用和垃圾焚烧的增长停滞共同导致了垃圾填埋仍然是美国占比最高的垃圾处理方式。
如果分析中国、美国、日本/西欧在固废行业的发展,基本是逐渐完善固废最大化利用产业链的过程。中国的垃圾填埋和垃圾焚烧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国家在《“十三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中也规定了2020年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达到100%的指标要求。但是在处置前端的垃圾分类,以及后端的回收利用,中国距发达国家仍有较大的差距。美国拥有完善的固废收运和处理系统,但是由于前端垃圾分类的不彻底,导致后端回收利用率受限。日本/西欧则是目前行业发展金字塔的顶端。两个地区拥有完善的前端垃圾分类和收运转运体系,垃圾焚烧和循环再造业务则是两个地区后端处置的不同特色。
进一步对比我国和美国固废行业发展,我们已经基本完成了垃圾处置集中化和无害化处理率提升的阶段,目前正在进一步提高垃圾焚烧和回收利用处理固废占比,取代填埋处理规模的时期,正好与美国1980s到2000s所经历过的“大规模去填埋”阶段相吻合。我们后续的研究重点也会放在wm在这段时期的发展以及决策上,以期能给国内龙头更多的启发。
三、三大策略确保wm高速发展
纵观wm发展的历史,它既享受到外部经济和行业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广阔市场,也需经历经济危机和市场转型所带来的阵痛。公司为抢占市场份额,稳固龙头地位,实现股东最大化方面做出了多方面努力,制定了各类执行策略以期达到目标,而我们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是三项策略,也是我们将进一步细致分析的,即兼并收购,维持价格领袖地位,以及探索差异化路线。
1. 策略和时机共同决定兼并收购策略的成功与否
纵观wm的发展史,兼并和收购一直贯穿其中。改变公司历史的一次兼并发生在1998年,公司与usa waste services inc.(以下简称uw)合并,新公司名称保留为waste management。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兼并的提出方并不是当时全美第一的固废龙头wm提出,而是由当时全美第三的uw提出兼并,同时新公司的ceo也由原uw的ceo担任。为了更好的分析wm的并购发展,我们将分别研究wm(合并后),原wm(以下简称wmi),以及uw分别的发展并购史。
1)wmi,对的战略,错的时机
wmi的成长十分迅猛,借着美国个人经济发展和固废行业发展的东风,公司从1968年成立开始,通过十分激进的收购策略收购了全美各地的小型垃圾收运公司。公司在1971年成功上市,并在1972年进行了多达133次收购,营收提升至8200万美元。在1984年,公司通过收购service corporation of america,在大力发展危废市场的同时,成为了美国第一大垃圾转运商。随后,公司先后通过1988年收购wheelabrator和1990年初与stone container联合,分别打开了垃圾焚烧和垃圾回收的市场,至此确立了垃圾收集转运、垃圾焚烧、与垃圾回收利用“三轮驱动”的发展方式。
在美国成功扩张的同时,wmi也抓住了在国际市场上发展的机遇。1975年,公司通过与当地企业成立合资公司的方式,成功的打开了沙特首都利雅得的环卫市场,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跨国的环卫合同。这个合同的示范效应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