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未来何去何从


作为一个红安人,或者一个已经在武汉买房生活的红安人,本不该把太多心思放在红安的未来上,因为他和我的生活并没有多大的联系,但作为一个从红安这块土地上走出来的人来说,红安未来的发展,从感情上来说,希望红安未来越来越好。
红安近些年的发展,主要是县域南部交通条件较好的乡镇的发展。武麻高速和合武客专的修建,使红安停滞近20年的发展有了飞速的发展。红安南部新城的建设,即是吴海涛书记的英明决策,也是红安西站拖来的。没有红安西,觅儿和八里那片岗地至今还是麻岩裸露。没有武麻高速公路的永佳河出口,永河不可能有人来投资建厂,也不可能成为湖北省最大的苗圃基地。最大的葡萄园基地。红安的发展其实得利于近几年的交通红利。
但应该从目前来看,红安未来的发展不容乐观,湖北规划的沿江高铁直接从麻城到武汉,跨越红安。原来的合武客运专线将改为货运专线。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以后的红安交通其实是倒退走回头路,原来的红安西将成为货站。红安人的出行方式将在一次依靠大巴车。回到10年。虽然武汉有规划到红安的轨道交通,但本人一直以为实现的可能性不大,轨道交通一般是市域交通,不大可能跨市域。从管理上来说本就是障碍,在次,红安属于黄冈管辖,黄冈并不希望红安和武汉的经济联系过近。而消弱黄冈对红安的驾驭力,红安每次脱黄入汉都宣告失败便是例子。
在交通建设乏力的情况下,红安的发展似乎只有一条路,脱黄入汉,如果实现,武汉的轨道交通延伸至红安也是顺水推舟的事情。但红安脱黄入汉可能性极其低下,几乎不可能,黄冈市域整体经济力弱小,不可能放弃一个红安,而让自己gdp来个缩水。同时武汉作为湖北省会,也不可能接受红安为其成员,因为红安北部链接着河南,湖北省是不大允许省会城市和外省接壤的。那么红安唯一的路只有并入麻城。红安并入麻城看起来是唯一的选择,实则是一种走历史倒退之路。红麻本一家,但为什么要分家。这是历史和地理决定的,我们看红安和周边县市的联系就可以看出端倪。红安和孝感的大悟、河南的新县、武汉的新洲、黄陂经济联系均十分紧密,特别是和武汉的联系紧密。打开google地图便可略之一二,红安和大悟之间联系看看上新集和河口便知一二,红安和新县的联系则因为同属倒水水系也联系非常紧密,红安和武汉的联系自不必说,红安是大别山丘陵地区向武汉的江汉平原湖区过渡地带,从红安到武汉无山川阻隔。自然经济联系紧密,但唯独红安和麻城阻隔了一个大大的山脉,大别山自北部延伸出一条海拔400-500米的山脉。山体陡峭异常。在这条山脉之间还隔着尾巴斗山和浮桥河水库,当然现在的交通技术完全可以穿越,但地理的障碍,影响地域文化经济连接障碍,红安几乎和麻城没有经济联系。很少有红安人跑到麻城买房子,也很少有麻城人跑到红安来置业,反观红安和周边其他县市的联系,大悟吕王河口等地在红安县城买房的不少,新县在红安县城酒店打工的也不少,所以如果红安只有一条路,并入麻城,那就是打当初明朝皇帝的脸。打户部尚书耿定向的脸。
红安要生存,并入武汉是上策,维持黄冈管辖现状是中策,并入麻城是开历史倒车,是骂红安的老祖宗。是红安的罪人,不管是谁,推动这件事,都是在引起社会不稳定因素。在行政区划无法改变的情况下,黄冈不可能对红安有多大的政策性扶持,维持和黄冈的联系的,不阻扰红安发展就可以,红安要发展未来必须要紧紧抱住武汉这棵大树不放。努力融合到武汉的城市圈中。
红安的发展相对于周边县市来说,有很多劣势,其中主要是行政区域不大,人口基数小。人口是发展经济的基本要素,人口少,发展经济会受很多制约,红安的人口少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红安清末民初有48万人,其实并不算人口小县,按当时的人口基础全国4亿人,建国后到现在红安的人口正常增长应该人口最低为90万才正常,事实上红安人口只有不到67万人,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其一大革命时期,红安有14万烈士牺牲,加之因战乱造成人口损失和迁移,红安大革命时损失人口约20万人。其二,建国后红安划出了约400平方公里行政版图于大悟县和河南新县,划出的土地连带人口,红安人口至少又少了约10万人,也就是说,建国时红安人口实则只有不到20万人的人口基数。其三,红安常年经济不景气,政府部分把计划生育工作当成核心工作来抓,造成了红安人口出生率不足,人口老岭化严重。其四,城市化进程,红安因为离武汉较近的缘故,很多红安人跑到武汉买房,现近在武汉最南端的区江夏区,红安方言甚至也变成了江夏“官方方言”之一。以红安太平桥镇为例,太平桥镇建镇之初人口有3.2万人,现在10年过去了,太平桥镇人口不增反减,只有2.5万人。那7000人去了哪里了。
红安要发展必须要留住本地人,吸引外地人,做好人字文章,红安才能发展。人即是创造财富,又是消费财富,一创一消之间的经济活动,则能使得经济增长。因此红安一定要想方设法在人上面做文章
依靠交通吸引人,交通与人的关系时,人流大,吸引交通,交通发达吸引人流。反之,交通落后,人口迁移,人口迁移,人流小,交通绕道走。周口曾经是河南有名的河码头。曾经非常繁荣。袁世凯就是周口人。后来通了京汉铁路,周口衰败,漯河繁荣。曾经河南最发达的周口,如今是河南最落后的地区。红安要发展,要发扬20年前红安人的精神,在国家道路绕道走的情况下,不能自暴自欺,要勒紧裤腰带修路。特别是通往武汉的道路,一定要修,提高等级。吸引人流和物流。宁乡将原来到长沙城区的高速公路直接改为免费公路。公路沿线吸引大批长沙企业入驻。
依靠城吸引人。不怕鬼城,就怕没有城。人类的城市,就如同鸟类的巢穴,有巢穴还怕鸟不来下蛋。现近世界废弃的城市都是资源性矿业城市,红安作为离武汉较近的县市,根本无需担心有城无人,我把房子免费给你住,你住不住,我象征性收点费用,你住不住,我建那么大工业园,我把厂房免费租给你,你干不干,只要你来了,你的机器进来了,你就要生存,要生产,要人,有人就有经济活动。有经济活动就有经济增长。所以红安县南的工业园区不怕大,就怕小。招不到企业,红安自己建设厂房出租给外地企业,武汉长江新城的建设,必然有企业外迁,红安觅儿完全可以成为他们的首选。一是近,二是产业配套逐步完善。所以红安县南新城要继续坚定不移的建设。
依靠高校吸引人,武汉商贸学院红安校区开了个好头,我们计算一下,红安校区三年后至少有1500人的规模,学生是纯消费群体,一个学生一年的生活消费平均是2万元,1500人可以带动消费3000万消费。养活一个小小的觅儿街绰绰有余,觅儿街生意好做了,做生意的人多了,又能进一步带动消费,而且学校周边的房产经济会迅速发展起来,在高校边居住,我想是每个人理想吧。所以红安要继续招商引智,争取用3年时间引进5-10家高校的分校。同时建议将红安三中整体迁移至红安觅儿
依靠旅游吸引人,一个旅游县,自身人口可能不足30万,可是他全年的流动人口可能达到300万,外地人旅游要住,要吃,这种旅游活动对经济带动作用非常明显。红安要尽快打造七里坪,建设湖北的丽江,将现金七里坪镇区的房子全部拆除,迁移到悟仙山东面,建在未来红安到檀树一级公路的旁边,让老镇区和新镇区分开,保留老镇区古建筑。在拆迁地建设瓦房民宅古建筑,把整个大别山地区的古建筑摄影保存下来,按照将军影视城的方式,再建设一座七里坪古城。即可服务影视行业,又可旅游。最好时不要收门票。
依靠服务业吸引人,旅游业是服务业之一,大服务业甚至可以完全养活一方经济。红安离武汉,特别是县南乡镇离武汉更近,更要发展服务业,县南的太平桥镇要发展特色农家乐,搞特色招牌菜,吸引武汉城区人来跨境吃饭。太平桥镇的十八洞可以建设改造为主题酒店。太平桥街道要发展浴足按摩等服务业,服务县南工业园和阳逻工业园等老板

红安若无京九高铁,就没有未来!
有思路,顶一个!
脱黄入汉,并入麻城都是不可以的,红安要自己杀出一条血路,建设有红安特色的县级市示范城市!
我们红安那么下贱吗,还没有到跪讨利益的时候吧!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楼主拳拳之心天地可鉴!!
楼主的文章一针见血地分析了红安的真实问题所在,客观真实地反应了红安目前的状况,希望能引起当今执政领导们的重识!
楼主真的是吧里稍有的既理性又能看到问题本质的人。红安的前途就是融入武汉。即使政治上、地域上以上半会不能县改区。也要在交通上、经济上、文化教育融入武汉。只要靠上武汉这棵大叔,就会有人口流入、经济发展、便捷交通。武汉的定位是2500w人口的超级城市。现在武汉才1000w人口,发展空间、城市扩张还是有很大前景的。目前外环线离红安境只要20多公里,随着城市扩张现在的外环外还会修新的大外环,红安肯定会被划入大武汉的范围的。
红安一中不是要搬家吗,最好,迁到开发区来,可以改决来开发区投资发展人员,子女就近上学问题,这大的一个开发区没个好点高中能行吗?
脱黄冈,奔小康,黄冈山南四县脱离黄冈市,其中红安县省直辖,红安改名黄安市!江北四县脱离黄冈,剩下团风和黄州就自己继续玩吧,希望你们能富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