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更灯火不曾收,玉脍金齑满市楼。
云外清歌花外笛,潍州原是小苏州。
郑板桥
行尽青山是潍县,过完潍县又青山。
宰官枉负诗情性,不得林峦指顾间。
郑板桥
相思不尽又相思,潍水春光处处迟。
隔岸桃花三十里,鸳鸯庙接柳朗祠。
郑板桥
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
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
郑板桥(描写风筝的诗句)
一百四日小寒食,冶游争上白浪河。
纸鸢儿子秋千女,乱比新来春燕多。
郭麟吟(描写风筝的诗句)
“悠悠潍城古,济济名士多。”是赞美老潍县人才济济的诗句。明清之际,当地或“进士群”或“校如林”,教育昌明,名儒辈出。探究其文风源流,“麓台书院”正是辉光熠熠的发祥之地。
潍坊符山古称浮烟山,位于潍城区西南,南北列嶂,横际平野,虽无崇峰岩崖,但层峦叠嶂,不失绮丽幽雅与苍茫雄浑。当年山的东麓有一高台,高约7米,占地约400平方米,名曰“麓台”,古时的麓台地处交通要津,历来是北海名士修身养性、读书论经的地方。早在十六国时期,南燕末代皇帝慕容超便在麓台读书,清代潍县人郭子嘉诗云:“轶事为传麓台月,当年曾照慕容超。”
郑板桥的潍县情结:他赞潍县之诗画至今潍坊多处可见: 三更灯火不曾收,玉脍金齑满市楼;云外清歌花外笛,潍州原是小苏州. 终因刚正不阿,嫉恶如仇,退出官场!临行前,百姓都来送行,郑板桥雇了三头毛驴,一头自己骑,一头让人骑着前边领路,一头驮行李。做县令长达十二年之久,却清廉如此,送行的人见了都很感动,依依不舍。郑板桥向潍县的百姓赠画留念,画上题诗一首: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杆!
当百姓让他再留句话时:他说:希望你们今后要象对待自己孩子那样对待你的爹娘...众人惊叹!
郑板桥还乡后还十分怀念潍县,他的怀潍县:思不尽又相思,潍水春光处处迟。隔岸桃花三十里,鸳鸯庙接柳郎祠.还 有许多怀潍诗书!由于郑板桥七载春风在潍县。潍县的知名度大大提升!可惜潍坊没把郑板桥和潍县这篇文章做好做大!白白浪费了这大好的历史文化资源!
做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
其实人家板桥本没有那么重的潍县情节,倒是潍坊人攀龙附凤地具有浓浓的板桥情节,不断地消费人家:lol
浮烟山仅仅是土丘而已
老论坛 新社区
蛋蛋,板桥给你托梦了?
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跟潍坊不沾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