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意识到大脑几乎是已知宇宙中最复杂的东西时,从身体健康到心理健康,千亿市场正待挖掘。在2.5亿人的精神需求下,动脉网近期策划《心理健康产业专题》,从企业到市场,从国内到海外,挑战和机遇并存,我们将对这一领域进行一次全面扫描。若您身处这个行业,可以随时与作者交流;有报道需求,可以直接联系动脉网进行报道。
精神健康产业是值得挖掘的一片巨大的市场。 相对诊疗市场的一片哀叹,数据显示却是可观的。今年5月25日,国家卫健委疾病预防控制局在呼和浩特市召开全国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总结部署会暨培训班,会上公布了最新数据,截至2017年底,全国13.9008亿人口中精神障碍患者达2亿4326万4千人,总患病率高达17.5%;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超1600万人,发病率超过1%,这一数字还在逐年增长。
越来越多人已经意识到精神疾病的存在及严重性,并了解诊断及治疗的重要及目前可选用的诊断及治疗方法,这导致精神科医疗逐渐成为中国医疗市场中的一个迅速增长的细分领域。
此外,瞄准亚心理健康的庞大人群需求,亦有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进入心理健康市场。在简单心理联合北京大学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发布的《2016年心理咨询行业洞察报告》中的数据显示,全球大约有3亿5千万人遭受抑郁困扰,全球14%的疾病困扰来自精神疾病,每年有80万人死于自杀,6000万人受双相情感障碍困扰。
全球的精神疾病领域市场规模已经突破1500亿美金,在心理健康实体医疗市场刚需的背后,以互联网为载体,搭载心理健康、精神健康咨询及诊疗服务的新兴市场也一直被关注。
从我国需要干预的心理健康服务来看,目前市面上利用互联网技术承载的包括两个体系的心理服务平台:一是以心理咨询师为主的平台,另一体系是临床精神科、心理科医生为主的服务平台。
此番,动脉网针对市场中的心理健康平台进行梳理,观测这一行业的现状、政策发展及行业壁垒,盘点心理健康市场不同平台的不同属性。
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健康已上升到国家层面,行业壁垒依然存在
人体健康分为生理和心理两部分,相对生理健康层面的政策波及,心理、精神健康层面的政策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以下梳理了2000年以来出台的与心理健康相关的若干政策。
2000年以来与心理健康相关的重要政策整体上来看,近十年来,国民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健康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除了国家多个部门的针对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政策发布之外,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提出,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
广发证券的观点认为,从发病率的上升及庞大的患病人群看,精神卫生医疗市场是一个广阔的蓝海。经济水平的提升和城镇化、家庭结构变化及灾害频繁发生等社会发展的规律也进一步推动了患病率的上升。但是在患病率大幅度上升的情况下,住院率变化不明显、就诊率呈现下降趋势,赛富亚洲基金合伙人金凤春曾表示,我国的心理疾病人群整体就医率不足10%,“患病不看病”的客观现实,背后正是病耻感、疾病认知程度低等因素作祟。
在提供服务的机构与专业人员方面,根据2017年4月7日世界卫生日之际,国家卫健委(当时为国家卫计委)在4月的例行发布会上介绍了我国心理健康工作相关情况,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全国共有精神卫生服务机构2936家,开设床位数43.3万张,比2010年(1650家机构、22.8万张)有较大幅度增长。全国有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27733人,精神科护士57591人,心理治疗师5000余人。有90余万人次获得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
我国公众对焦虑症、抑郁症等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认知率低,社会偏见和歧视广泛存在。总体上看,我国目前的心理健康服务水平及信息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人才短缺导致服务可及性较差,就诊率偏低,心理咨询及就诊习惯待培养,需求待释放,前景广阔。
轻咨询当道,医疗属性偏弱
借鉴dr.2对精神咨询与心理咨询的区别,先在这里做一个大致的区分。判断是一般心理问题与还是精神病症,主要包括:
i. 是否出现了幻觉(如幻听、幻视等)或妄想
ii. 自我认知是否出现问题,能否或是否愿意接受心理或精神治疗
iii. 情感与认知是否倒错混乱,知、情、意是否是统一,由此社会功能是否受到严重损害
在借助互联网进行心理服务的企业中,大多数企业是针对心理问题,少部分针对精神症状,提供轻咨询与重症精神诊疗服务的平台,我们均将其归类为垂直的心理健康平台。
动脉网根据公开检索的数据,列举以下38家心理健康平台:
垂直心理类平台企业相关信息
目前,大多数心理类app主要采用平台战略的模式。在上述企业中,我们可以发现成立于2013年-2015年这一阶段的平台达到23家,2014年前后,正是移动医疗市场井喷式增长的节点。实际上,从2009年开始,垂直心理类平台就呈现上涨的趋势,到2015年形成高峰。
根据《2016年心理咨询行业洞察报告》中简单心理随机抽取的5000名付费用户的人群画像,有41.81%的用户来自北京,上海、深圳分列二、三位;在使用壹心理平台的人群画像中,有30%来自北上广深一线城市。而在动脉网统计的心理健康平台分布城市中,北京的企业数遥遥领先,广州、上海分列其次,大致与人群需求的地域分布相关。
但互联网平台提供咨询服务的形式实际上不受地域限制,一线城市人群面临更大的生活与工作压力的同时,也更有消费力,因此构成了需求用户的主体。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在互联网上接受心理咨询服务,相较于去医院排队接受心理科或精神科医生的询问,无论从价格还是体验上来说,实际上可以看作是一种消费升级。
据财新的报道显示,2014年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的大手笔布局包括阿里巴巴投资寻医问药、新浪爱问医生、华康移动医疗;腾讯投资丁香园和挂号网;百度投资医护网、趣医网、就医160等。移动医疗投融资案例达到80例,融资额达7亿美元,投融资额和案例数量是过去三年的总和。
然而,至2016年,移动医疗迎来拐点,资本寒冬到来,互联网医疗平台刷单、数据造假等问题突显,绝大部分移动医疗app只拿到天使轮或a轮融资,“死亡”的移动医疗项目更是不在少数。2016年的市场环境算是给互联网医疗这一形态的企业泼了一盆“凉水”。
从投资机构来看,心理健康类项目不乏真格基金、经纬中国、nea恩颐投资、硅谷风投教父tim draper等大牌资本(综合历轮融资参考,不仅局限于表中数据),由此可见,基于用户需求,心理健康这片蓝海还是普遍为资本所关注,但盈利模式尚未跑通,造成轮次靠前的情况,64%的企业集中在天使轮、pre-a轮和a轮,进入b轮的仅有壹心理一家。但2018年以来,诸如安肯医疗、壹点灵、暖心壹疗等企业悉数获得新一轮融资。且动脉网获悉,数家在2017年以前融资的心理健康平台正在进行新一轮的融资。
在已披露的融资金额方面,金额也在数百万的融资事件占多数,仅有壹心理、壹点灵、青音、简单心理、好心情融资为数千万。
其中,明确获投金额的企业中获得较大金额的是好心情,天使轮即获得了上市公司恩华药业5000万融资。这是一家专注于精神心理领域的移动医疗平台,致力于精神心理领域的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主要提供医生继续教育、在线交流、患者服务、患者管理平台等服务。从2016年好心情成立到获得融资,仅花费1个月时间。对于为用户提供专业化的精神疾病诊疗领域项目,资本的反应是果断的。
另外,据悉,好心情近期已经完成了新一轮较大额度的融资,具体融资信息动脉网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后另行报道。
依托互联网,多元服务满足不同人群需求
心理疾病的治疗手段分为三类:
一是药物治疗,如抗抑郁类药物等,提供这类治疗的机构需要通过卫计委的审批,有正式的诊所资质。
二是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在咨询室内,通过言语交流,或者一些辅助的工具,例如图片、绘画等方式来了解、干预来访者的心理状况;
三是物理治疗,通过仪器能够缓解患者的心理症状,如针对情绪障碍的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无抽搐电休克疗法等。
传统的心理咨询机构以工作室为主,三两咨询师,以线下一对一的形式进行,且按小时收费。在互联网心理健康平台,大部分的创业者把这种线下的心理咨询搬到了线上,以视频、语音、文字的媒介设计了“轻咨询”产品。不过由于目前交互技术尚待提升,线上咨询并不能完全替代线下咨询。
从服务内容上看,目前国内心理健康平台主要功能模块包括寻医问诊、在线咨询、心理测评、社交、员工心理服务、心理课程(付费或免费)、心理学教育等。主打以心理咨询为主的轻度心理咨询、网友互助、倾诉为主,模式侧重“轻”服务。相比其他单病领域的app而言,涉及诊疗的模块较少,主要服务包括在线问诊、患者管理、随访等功能。
纵观心理健康平台企业,按照服务对象需求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精神类问诊平台:服务重症人群,将线下就诊转化为远程诊疗
针对精神科就诊率低的根本原因——病耻感,偏重精神卫生的平台从精神专科医生切入,借助互联网的手段以平台形式,用专业的临床手段和技术协助心理和精神类的患者,提供疾病和心理健康医疗服务,为用户提供临床指导咨询、诊后用户追踪、药品续方服务等医疗核心业务。
以好心情为例,截止至2017年,好心情平台吸纳注册精神科医生 超过1.8万名,占精神科医生在册人数的75%以上,覆盖了全国 2000 多家精神专科医院、综合医院心理科,并以中高级别医生为主、涵盖各个年资级别的精神科临床医生。
从医生端来看,好心情主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精神心理患者拥有了“私人医生”。利用数据算法对精神心理健康需求用户和医生需求进行精准匹配,建立在线一对一联系,患者可以持续在线咨询,并在医生指导和系统只能自动化的跟踪指导中自我疗愈。还可以为医生提供诊后的随访随诊服务,这个服务在病程较长的精神科心理科尤为刚需。
2.医生知识转化为财富。精神科医生长期高负荷高压力下工作,收入与付出不成正比。好心情将医生知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收入,单个医生月均收入15898元,收入还在不断上升中。
3.精神科医生的云医院。作为国内首家精神科医生的在线执业平台,好心情提供了精神科医生的掌上云医院,医生可在线学习交流,查阅发表科研和论文资料。
此外,在医院端口,好心情正在拓展医院平台的产品:通过二次开发精神科医院微信系统平台,其内容包括医院信息和学术发布、树立医院品牌、患者教育、在线咨询、分诊、导诊、患者随访等,下一步还将医院的挂号窗口连接起来。
在线心理咨询:以科普教育市场,提高用户意识为服务付费
而在线的心理咨询平台,大多承担的是市场教育的功能,他们利用免费的心理学科普吸引用户,提高大众对心理疾病的认知。在解决用户需求方面,大部分的平台都有对接咨询师的功能,这是心理咨询平台类公司的主要变现方式。严格意义上来说,这类平台偏向以用户倾诉的方式为主,由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引导,整体模式较轻,服务的也是在症状较轻,通过自我调整或干预疏导能够恢复的一类人群。
壹心理的产品定位是:心理学内容和服务提供商。壹心理产品总监谢浩然向动脉网记者表示:“我们希望每一个人有任何跟心理或心理学相关的疑问或困惑,都能在壹心理平台上面找到解决方案。”
面对用户压力大、郁闷等情绪,抑或生活中的不顺利,以免费的在线问答作为切入口,引导用户用文字书写自己的问题并在平台上发表。有对该话题感兴趣的心理咨询师就会留言,接下来,用户就可以尝试对回复满意的心理咨询师进行付费咨询。
用户可根据自身情况,点击感兴趣的专题,再通过浏览不同咨询师对该话题的特别介绍,就能够较快地判断出哪位咨询师更合适自己。这样的设计增加配对的概率。
壹心理的创始人黄伟强曾提过,花钱购买咨询服务其实是比较低频的行为。平台上有限的文字咨询往往效果不佳,因而造成付费转化率较低,所以用户的体验、平台的专业度、心理咨询师的质量对于心理健康平台来说至关重要。
据官方公开数据披露,截止至2018年,其网站和 app 端注册用户规模超2000万,付费用户约240万,付费转化率约为15%;壹心理app日活为20万,网站每日uv达40万,在专业资源方面,平台有超过600位咨询师入驻,200多名心理专栏作家为壹心理提供优质的心理内容。
壹心理的心理咨询业务起步较晚,直至2016年才上线,目前平台有600余名心理咨询师,服务超过6万名用户。据悉,在未来2-3年,在线的心理咨询将是壹心理主要的发力点。
心理内容知识付费:以更易于被用户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