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中国的户均耕地面积太少了,如果户均耕地面积增加了,农民就赚钱了。
大户的困境:规模越大越不赚钱
对于农民而言,规模化效益的产生取决于两个层面:
一,规模化种植效益是否存在?
二,规模化的经营效益是否存在?即生产的规模化和经营的规模化。
成本结构“三变七”
家庭农业是一个简单的生产单元(种植),经营交给“二道贩子”们,不存在规模化经营。成本结构简单:农药、种子、化肥三项成本,农民种地属于“自我雇佣”,没有计算人力成本。
大户的“规模不经济”
第一,土地流转刚刚开始,目前属于大户、中户、小户并存的过渡时期。
第二,小户种植,精细化程度一般比较高。
第三,大户对农业灾害的抵抗能力较差。
大户的赚钱之道
一、规模筹码。
二、获取农业政策。
经营规模,向上游获取利润
具有经营规模,能从上游获得原材料优势,或者更好的植保技术服务。
这个筹码可以通过家庭农场、合作社规模体现出来,目前在农资领域就有这样的现象。
经营产业链,向下游获取利润
因为具有规模,种植大户可以向下游索取利润,实行全产业链经营。
实现农资产品的社会化
当种植面积达到一定的规模,种植大户就需要购买一定数量的农资机械,农资机械的购买会减少农户的种植成本。
那么,如何才能让种植大户赚钱呢?
第一,必须从农资的生产者变成农资的经营者;
第二,如果是大田作物,应保持合理的规模,即150-250亩左右;如果是经济作物,最重要的则是经营品种必须能够摆脱蛛网理论的限制。
第三,了解国家农业政策,结合自身情况获取相应扶持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