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沙漠、盆地、绿洲,这就是新疆,像极了一个脾气暴躁、喝完酒却又无限温柔的中年男人。而喀什尤甚,在这座城市气候干燥,昼夜温差相差大十几度,早上把全部衣服胡乱都往身上套,中午却又恨不得一下全脱光的城市,自古以来便有“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说法。而当风沙刮过戈壁的时,如同宏大的黄蜂群过境,黄泱泱的席卷而来,而那零星的尸体不知怎么漂进了火车车厢,堆积起薄薄一层。
喀什是一个奉行伊斯兰教的城市,全城矗立着伊斯兰教风格的建筑。老城区和新城区里应外合,恰似结婚好几十年的老夫妻,有着相似的气质,又却保留着各自独特的一部分。在这座城市里生活着以维族为主的31个少数民族,416万的维吾尔族人民,占据了总人口的92.2% 。
作为古时丝绸之路的重镇,中国的最后一个贸易之都,在国际大巴扎巴扎和街头,妇女们戴着颜色鲜艳的头巾,男人们戴着制作精美的“尕巴”,熟练的买卖一切可以买卖的东西。干果、丝巾、手工艺品、地毯、玉石、铜器等等。如果你愿意想象一下,那么在2000年前,你是一名西亚的商人,带领着自己的骆驼商队,历经几个月的艰难跋涉,终于到达这个遍布黄金的贸易之城。你雄心勃勃,等待着换取一大批有利所图的货物,回到自己的国家大发一笔。
而谈论一个城市,食物必然是它的产物和文化的一部分。喀什人们日常以面食为主,拌面、拉面、炒面,口味偏辣,叫上一碗,呼哧呼哧不到3分钟,你就消灭了一大盘,生出满头细汗。馕,更是他们的心头爱,街头巷尾都有卖馕的小店,刚出炉的大大小小金黄的馕堆积在店门口。它们向你发出呼喊,呼出的香气直冲你而来,瞬间口舌生津。维族人们一般会根据今天家里中晚餐的安排,买上3到4个。大的3元小的2元,吃不完自是留到下一顿。对于老人们来说,馕这种食物有些过于坚硬,很费牙口,但他们自有一套享用的方法。来上一壶热气腾腾的藏红茶或奶茶,将撕碎的馕放入茶碗里,泡软之后,便毫不费劲的又消灭了一个。待一壶茶吃完时,便就是八九分饱了。
当然,你肯定避不开它——羊肉。在中饭开始之前,整个小巷里便弥漫着炭烤的青烟。每个清真餐厅的门口,几乎都会架着一个烤肉架,有着浓密胡子的维族老板们一边娴熟的翻转着羊肉串,一边扇动着大大的木扇。即使是坐在餐厅里面,你都能听到烤肉架上那“滋滋”作响的炭烤声,好似肉块在架子上烫的跳起了舞来。碳烤出来的油腻,在快要滴落时,恰好被老板翻了个身,仿佛是不小心跌落的舞者,被别人一把拉了回来。等上一小会儿,7、8串羊肉串被放在长方形银盘里,端了上来。这时就可以也不顾忌形象,手拿羊肉串,大口的享受着羊肉的香嫩。而另一种鲜美的吃法则是——清水煮羊肉。羊肉被切好成一块块大小适中的份量,放进一个个大瓷缸杯,排好码拢煮熟。点上一份,配上一盆香软可口的抓饭,又是一顿狼吞虎咽不忘的晚餐呀。
如果从食物上来说,维族是一个坚守传统的老古董。那么在其他方面,他们则是一个浪漫的民族。而浪漫必然是慷慨、坦率、热情、冲动和快乐的。他们是一群享受主义者。一个在喀什开办工厂的朋友向我抱怨,以前工厂在发完工资之后的好几天,都不会找到他们,在不把工资花得差不多的情况下,他们是绝对不会回来工作的。而如果你是一名独自来这里旅行的女孩,走在街上,可能会被维族小伙们搭讪,邀请你上车,带你去兜风和他们朋友家玩;当一名维族青年对你一见钟情,他可能上来第一句便是对你说“和我一起在这里做生意吧”。我想,这就是浪漫的维族青年们最美的情话了吧,此时我更是觉得自己是多么的呆板啊。
对于一天中的喀什,我迷恋它的清晨和午后。散步于早晨的喀什老城,小孩们还没去上学,三五成群的,在刚照进阳光的小巷里玩闹;女人们清扫房屋前的空地,给花盘里的花植烧水,去买上几张馕或薄皮包子,开始准备早餐。而在午后的喀什,老人们陆陆续续的开始出现在茶楼里,在精美的垫子上坐成一排,安静的喝着茶。看着他们那布满深深皱纹黝黑的脸,和早已脱落好几颗牙齿的嘴,这突然让我不知道生活到底是什么?但似乎又在转眼间,他们取出了都塔尔和鼓,唱起歌来。那突然迸发出惊人的神彩,又好像给了我一些答案。
如果你住在青年旅舍,那么可以碰见法国女孩、以色列小伙、白发苍苍的澳洲背包客和罗马中年夫妻等等。在这座城市的内部,他们和我们一样,来此想要寻求的是——历史的过去和我们各自的将来。维族的朋友们可以告知我们的是“防止嘴唇干燥,喝酸奶特别有效”。而其他的一切,只能依靠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