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自己穷得瑟,现在最愁人的一件事,就是去饭店点菜,特别是临近饭时,手机一响就心慌,问朋友,答曰,可能患了恐饭症,建议去三院查查。(song1963jun)
众口难调不说,如果自己做东,按自己的口味点桌子“青菜菠萝棵”,朋友定说我抠门;点桌子大鱼大肉,朋友会说你成心不让他们吃,想自己打包提走;以后就逐渐聪明起来,让客人中有分量的人物点菜,菜上桌,觉得可口,多吃两口,觉得腻口,就装做看不见,可口不可口,喜欢不喜欢,与己无关,自己只管席散买单就行,挺好。如果自己为客,慷慨点个诸如自己乐意吃的苦瓜鸡蛋、萝卜苗、家常豆腐、清水豆腐、渣豆腐等,其它就是“随便”,我吃的舒服,又给东家省了钱,皆大欢喜。看着桌子上的七盘八碗,觉得中国人的温饱问题确实解决了,开国领袖毛主席的“吃饭是第一件大事”的光辉指示,可以束之高阁了。
我儿时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村子里经常搞忆苦思甜,回忆旧社会的苦,思念新社会的甜。那时候,大队搞忆苦思甜,生产队搞忆苦思甜,学校也搞忆苦思甜。在学校,每次忆苦思甜的重头戏是哭,嚎啕大哭,起初,我把忆苦思甜就理解为“忆哭思甜”了。后来,随着渐渐长大我才纠正过来。见识了那么多的忆苦思甜,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儿时所在的山东省莒南县大山公社朱芦生产大队第一生产队的忆苦思甜了。
那时候,从上到下搞忆苦思甜几乎都是一个模式,就是开忆苦思甜会。生产队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也循规蹈矩按照公社、大队里的模式一样进行,只不过因生产队里白天还要参加生产劳动,大都延宕到晚饭时分,在我家西边30来步远的生产队里的那6间仓库里举行。我所参与的两次忆苦思甜会都有60来号人,女社员居多,这大概是女性爱哭、能哭出来的缘故吧,男社员次之,大都是生产队长、副队长、贫农组长、会计、保管员、民兵排长、记工员等,还有几个平时表现积极的社员,再就是像我一样跟着大人凑热闹的红小兵小学生。
忆苦思甜会,先是请老贫农讲《家史》,讲旧社会的苦日子,儿时所见都是请薄姓的贫农组长和曹姓的老贫农讲家史,他俩的父辈都给地主扛过长工,遭受过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但在忆苦思甜会上表达的就不一样。贫农组长一上来就泪流满面,一边哭着,一边诉说着旧社会的不幸遭遇,社员们先是面带痛苦状,随着情节的深入,变为对万恶旧社会的痛恨状。再边听着,感到心酸,边跟着哭,就好像根据现实需要似的跟着哭,其实是抑制不住内心的痛苦,不由自主的哭;老贫农开始讲了没几句就讲不出来了,光知道“呜呜”地嚎啕大哭,女社员们见状忍受不住了,也跟着哭出声来,男社员也跟着抹眼泪,只有摸不着头绪的我们这些红小兵小学生两眼直愣愣地看着。
老贫农讲完了苦日子,就开始由我的三叔宋书臣领唱《不忘阶级苦》这首最经典的忆苦思甜歌:“天上布满星,月牙儿亮晶晶,生产队里开大会,诉苦把怨伸。万恶的旧社会,穷人的血泪痕,千头万绪涌上了我的心……”我那时和小伙伴有时在屋里的人缝里,有时在天井里听着唱这首歌,听着大都是女人们唱,而且越唱越带感情,最后“嘤嘤”地哭起来,哭着唱出来,真像是哭诉出来。现在每每回忆当时的情景,感到那时候的人真重感情,歌唱得真投入,真情流露,一点不做作,把大人孩子都唱得心里酸酸的,唱完了忆苦思甜歌,因悲歌触发起了感情,还都抑制不住哭上一阵子,哭的稀里哗啦的,有的还哭的泣不成声,直到好长时间个别女社员眼里还噙着泪。
唱完了,哭完了,生产队长、妇女队长领着大家一起吃“忆苦饭”, 我记得只跟着母亲吃过一次忆苦饭,就再也不想吃了。当时的忆苦饭是妇女队长带着几名年龄大一点的女社员做的,可能就围绕着难吃的目标做的,大概有野菜、玉米面、地瓜面之类调和在一起做的,不放油盐,吃起来干涩,难以下咽,要怎么难吃有怎么难吃。现在想来,吃“忆苦饭”就应该这样,就应该难吃,吃忆苦饭不为别的,就是为了受教育,吃着这样的饭,想想过去旧社会是怎么过来的,看看现在,即使过上了幸福美好的新生活,也不能忘本。时至今日,在生产队仓库里吃“忆苦饭”的经历我始终记忆犹新,擦拭不去,成了我人生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今的年轻人不了解吃忆苦饭,更难了解旧社会所遭受的苦难,也就感受不到新社会的甜。2015年我去朝鲜惠山考察,见邻桌吃饭的两江道领导面前一碗泡菜、一碗米饭、一碗清汤,回来和儿子女儿说,要好好读书,如果读不好,就给办个护照,到朝鲜当领导去,即便当到道级(中国的省级)领导,也是天天吃“忆苦饭”。闺女调侃,那是朝鲜对外哭穷,专门让几个官员轮流表演给你们这些“国际友人”看的。好在,儿女都勤恳,都大学毕业,都事业有成,都不用去朝鲜表演吃忆苦饭。
吃忆苦饭,是过去那个年代的特殊经历,在中国社会发展史上留下了很深的印记,让人回味,值得铭记。
好文采。写的生动、感人,勾起了我儿时的回忆。
有些贫困户 吃完 说 这饭太好吃了 直接打脸因为他好久没吃过饱饭了 那个没解决温饱的年代愣是打肿脸充胖子 弄出 忆苦饭 这么个变态粉饰太平的 东西
牛叉。我们这个地方,这些日子凡是养鸡的养鸭的养猪的统统断水断电,统统死啦死啦的,一只一头不剩,就等着喝美丽无比的新鲜西北风了。有感于此,想起了小时候的忆苦饭,远不是你想得那么肤浅。
“吃忆苦饭,是过去那个年代的特殊经历,在中国社会发展史上留下了很深的印记,让人回味,值得铭记。”确实如此。我也常听母亲讲起这段经历。问候宋军。
谢谢夏花。忆苦思甜是我亲自经历的经历,记忆犹新。今天想起来,不是为别的,而是为了小康社会下那些不想说的无奈。
天上布满星,月牙亮晶晶
这篇文章写的及好,不过日照这地方只忆苦,屁孩时代的我们也不知道怎么哭,说起忆苦让我想起了那时不论是一级政府还是各级党政机关,每到流行病季节各级各单位都煮一锅中药:且连西药还免费,回想起当时的政府那么多的项目不收费,政府真傻!
吃过多次,糠饽饽放得地瓜面比60年那会儿多,也觉着难吃。
正常。时代变了,现在就是把天鹅肉里放上点糠,估计说好吃的人,也寥若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