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省会富丽堂皇,该省的百姓却很穷?


摘要 | 少年强则中国强。引申一下便是:权力强则北京强,金融强则上海强,科技强则深圳强,贸易强则杭州强。
那么排名呢?在中国权力永远最大、金融位于最顶端、科技改变未来、交易决定经济,所以未来四强排名是北、上、深、杭!
常在网上看到各种城市排名--GDP排名、房价排名、各种指数排名等等,都是用一堆数据下结论,基本都是泛泛的夸夸其谈或人云亦云。中国的城市格局是由经济结构变迁决定的,而且变化日益微妙。不从深层次上分析,就永远只能停留在数字表面。今天我们就剥去一层层外皮,看看真正的中国城市格局。
省会独大”现象
首先有没有发现,凡是沿海的经济发达省份,都有一个经济中心城市,其经济发展水平要比省会城市高。自南向北依次为广东的深圳VS广州、福建的厦门VS福州、江苏的苏州VS南京、山东的青岛VS济南、辽宁的大连VS沈阳。
就是说,这些省份都有一个经济中心和一个政治中心,这叫政商分家。只有政治和商业分家了,经济才能真正发展,这也是中国第一阶段改革开放的成果,沿海省份经济硕果累累。
同时也会发现,凡是经济欠发达的内地省份,经济就会出现省会独大的现象,比如湖北武汉、湖南长沙、四川成都、安徽合肥、陕西西安、山西太原、新疆乌鲁木齐、云南昆明等等。这叫政商不分,政治和商业纠结在一起,经济往往是依靠行政手段堆砌起来的。
这就是内地跟沿海的区别,经济结构不一样。“省会一家独大”和“两个城市遥相呼应”相比,很明显后者更具协调性、分工性,当然这也是改革开放的政策倾斜导致的。我更想说的是:对制定政策的领导而言,为什么那么多内地的省级领导看不到这个问题呢?
比如安徽,这么多年一直举全省之力建设一个合肥。去过合肥的人都知道,论其外表算是富丽堂皇了,但一个省会的富丽堂皇跟该省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没有任何关系,更何况,合肥本地人均收入真的很低,也不能跟其外表成正比。
究其本质,是地方领导们太喜欢、太在乎自己的家园了,因为他们都住在省城。而要想使一个省的经济得到发展,必须政商分开,政治的归政治,商业的归商业。选择一个城市作为经济中心跟省会遥相呼应,这叫分工明确、定位精准,这样既出政绩,老百姓生活又能提高。乱炖是做不出好菜的。
安徽如此,四川、湖北、湖南、陕西、山西都是如此。为什么有些省会富丽堂皇,该省的百姓却很穷?原因就在这。所以看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不要看新闻、数字和高楼。没有开明的思想和足够的大局观,这些地方会一直落后下去!
真正的一线城市
弄懂了上面的问题,再来看看整个中国。如果把中国看成一个大省份,其政治中心就是北京,经济中心就是上海,你看这分工多明确,所以改革开放才30年就取得了一些有目共睹的经济成就。
北京和上海到底谁是中国第一大城市?这个不用再争论了,北京永远都比上海多大概三分之一左右,当然这里仅从人口多少而论。
那么,北京因何成为中国第一大城市的呢?这里必须有深层次的分析。中国城市发展基本上都是改革开放之后才开始的,上一个阶段的改革开放,发展方式其实就是“权力经济”。
北京——权力中心
上一个阶段的改革开放,不是完全的开放,只开放了部分权力,因此很多地方政府、企业办事都得跑北京来审批,驻京办就是这样产生的。全国的钱都往北京送,全国的有钱人都往里挤,北京房价能不高吗?同时,北京垄断了全国最得力的资源,包括全国最高端的教育、医院、文化等资源,导致很多人的理想只有在北京才能实现,北漂就是这样产生的。
这种绝对的优势导致在北京的很多人心态都是“扭曲”的,随便见一个人,都说自己认识这个认识那个,这也能干那也能干。腰里不怀揣着几个亿的项目,都不好意思出来见人。
当然,北京享受了全国最优质的资源,也呼吸着全国最肮脏的空气。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接下来就将解决权力的问题。高层早就申明要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再加上反腐的强化、审批流程的缩减、政府职能的转变,如果真能实现,中国将迎来下一个崭新的时期:今后的企业家将更加注重创新,而不是搞关系,政府更注重服务和搭建平台,而不是掌控和指挥。
这就是上一阶段的经济体制问题,再加上发展速度快,导致北京之大世界罕见。被人所诟病的各项隐患和大城市病,应该将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再定位而减缓。
上海——金融中心
全国的钱都往北京送,然后这些钱都送到上海运作。这就是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的区别。准确说,上海应该是“金融中心”。
所有的商业模式发展到最后,就是钱如何生钱的问题,这就是金融的本质,它位于食物链最高端,所以上海人均GDP永远是最高的。只要上海的金融中心地位不动摇,永远都是最富裕的城市,这是定位决定的。
这些钱运到上海后就需要钱生钱。因此上海的金融公司多如牛毛,在那里最普遍的工作是理财顾问和理财经理,他们是怎么开拓客户的呢?最开始是去百度做推广,后来是微信摇一摇,最后是去跟大爷大妈一起跳广场舞。
上海人眼里都是钱,所以更加物质和现实,小资情调和虚荣也是无与伦比的,是一个适合成功之后再来运作和挥霍的地方,它缺乏对成功过程的欣赏,也就是缺乏对勤奋的认可、对年轻人的包容。而这一点形成了上海最严重的诟病:太缺乏创新和创业精神。
为什么我要提到这一点,因为这一点才决定着一个区域未来。这就是深圳和上海的区别。
深圳——科技中心
科技最讲究的就是创新!深圳是中国最年轻的城市,想读懂中国历史就读北京,读懂近代史就读上海,读懂现代史就读深圳!
中国电子类、家电类、智能产品大多都分布在这里,深圳南山基本聚集了中国所有科技巨头,要看中国制造的水平和前景,就看这座城市的创新能力了。
在深圳大街很少看到老头老太。整个中国都在老龄化,唯有深圳依然是年轻人的天下,这也是它的一个优势条件。
这就是北京、上海、深圳能成为一线城市的原因,各有各的定位,北京代表权力,上海代表资本,深圳代表科技,各司其职,各领风骚。
很多人说一线城市节奏快,压力大,但一线城市的服务性质和消费结构的完善,却是其他地方不具备的。另外,在一线城市打拼更多依赖你的能力,然后去碰撞各种机会。而在三四线城市或你老家县城,更多看你的背景和出身,相信这一点很多人深有感触。
肯定有人说了,那广州呢?
有没有发现一个重要的规律:中国近代史上,无论是开放港口、革命起义还是改革开放,都是从广州一带开始的,这充分说明广州的开放性,有著名的十三行、广交会等等,这里就是中国贸易的桥头堡。广州自秦朝开始,一直就是广东乃至整个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这种情况持续到了近代。
然而到了现在,无论是从GDP总量、增速、创新还是产业格局上,广州的风光越来越暗淡。这是什么原因?
究其根本,广州这位武林高手一生遇到了三个对手,分别是上海、深圳和杭州。
近代,上海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后起之秀,抢了广州商埠的风光,在中国近代迅速崛起;
现代,深圳在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台面,抢了广州的开放政策,并且中国只有一个省份有一线城市,而且这个省份还有两个一线城市,这就是广东。所以广州和深圳必然摆脱不了兄弟相残的命运;
而当下,杭州是中国电子商务的发源地,又抢了广州的对外贸易份额,线下交易越来越往线上集中,阿里巴巴的交易额已超四川,给传统贸易带来巨大冲击。
最重要的是,现在的广州正在失去开放的灵魂。看一个城市是不是足够包容,跟当地人交流就能看出来。在广州跟本地人交流,听到的往往是粤语。而在深圳,听到的基本是普通话。谁的包容性更强一目了然。
定位决定未来。杭州之所以能取代广州,就是因为定位精准,把电子商务作为支柱产业,意味着重新制定交易规则,无论产品是谁生产的,我就把最合适的产品第一时间送到最合适的消费者手里,内销有淘宝、天猫,外贸有跨境电商,杭州的电子商务改写了商业格局。
少年强则中国强。引申一下便是:权力强则北京强,金融强则上海强,科技强则深圳强,贸易强则杭州强。
那么排名呢?在中国权力永远最大、金融位于最顶端、科技改变未来、交易决定经济,所以未来四强排名是北、上、深、杭!
城市产业链也是财富产业链
继续详解地域经济格局,必须弄清一个概念,就是产业链。中国传统产业链是怎样的呢?
以纺织服装为例:新疆的棉花先运到山东,在山东做成纱线,再运到江浙做成面料,再运到广东做成服装,然后贴上各大品牌标签,我们身上的每一件衣服都是这样做出来的。
从棉花到纱线是初级加工,这是劳动密集型生产;从纱线到面料是深度加工,需要染色、漂染等各项功能的检测;而从面料到服装则需要设计师的创意注入。最后是品牌运作,经过品牌方不断的营销和宣传,最终成为人群追逐的品牌服装。
在这条传统的产业链中,从低到高依次是新疆、山东、江浙、广东,这些区域的经济水平依次递增。
这就是定位决定的:所处环节越高,所需要的技术含量就越大,以脑力劳动为主,收益就越高;所处环节越低,所需要的技术含量就越低,以体力劳动为主,往往都是粗放型的生产。
从产品角度来说,品牌运作是产业链的最高环节,比如苹果手机虽然是富士康生产的,但我们从来不会认为它是中国制造的,这就是品牌。这也是中国经济的瓶颈,沦为给别人代加工的地步,处于世界产业链的低端环节。
从商业角度来说,金融是产业链的最高环节。无论是服装这样的快消品,还是服务行业,很多品牌都把总部设立在北京,赚到了钱再送到上海运作(上海股交所)。
中国区域经济格局就是这样来的:新疆—山东—江浙—广东—北京—上海。
究其本质是这样的:材料—加工—成品—品牌—金融。
所以有时先天条件更容易决定区域定位。比如几乎所有的资源强势区域都处于经济洼陷区域,比如内蒙、新疆、山西拥有很多优越的原材料,羊毛、矿产等等自然资源,但无论养殖、开矿技术做到多么极致,永远只能处于“资源”这个最低环节。而江浙和广东相比之下都是土地贫瘠之处,只有从事商业才能维持生活。这就好比一个人天生拥有坐享其成的老本,往往不思进取,而一个人如果生下来一无所有,必然会产生强烈的创造欲望。
我想到了人生
有时候真的不是我们不够努力,而是生下来就处于某个环节。你的环节定位既跟你的区域有关,也跟你的背景、环境、学识、能力有关。无论你在某个环节做到多么极致,永远还只能停留在这个环节。
比如很多人从技术员做到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特级工程师,依旧还是技术工人……很多道理都是如此。真正的改变现状是跳出去,这需要你能从更高的高度看待一系列问题。
除了先天条件,后天政策也是一大驱动。中国的改革开放其实就是把一些政策给了沿海城市,深圳、厦门、宁波、青岛、大连这五大计划单列市就是这样产生的。它们自南向北分布,这种外力性的政策驱动在上一个改革开放阶段发挥着巨大作用,极大影响了中国城市发展格局。
但是,这种政策驱动在接下来的格局变化中将逐渐失灵。中国的城市之前是投资驱动,今后必须依靠城市内生驱动。亦即,中国今后的发展,行政干涉的作用会越来越弱。
比如,1978年高层在珠三角的南疆画了一个圈,深圳成为现代化大都市;1990年在长三角的浦东画了一个圈,浦东成为上海经济的引擎;2003年又在曹妃甸画了一个380平方公里的圈,辅之以2万人口的首钢整体搬迁。但自2003年启动开发建设以来,累计填海造陆超230平方公里,总投资超3000亿元,高峰时号称日均投资4亿元,一度被称为中国最大的单体工地、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不仅承载着唐山城市和产业双重转型的蓝色之梦,更被视为重塑京津冀区域发展格局的战略之举,然而大规模投入建设十几年之后,这个圈却不灵了,曹妃甸陷入鬼城风险,每天要偿还的利息高达1000万元。
直到现在,像天津和重庆这种依靠政策介入的城市,依然像老汉拉车一般。我们整天看到两座城市的新闻,官方给的GDP数字也很高。但这些都是表面,探讨一个城市的前景,只要推敲一点就可以:这个城市的定位究竟是什么?它有没有内在的张力?
的确,人生来就是不平等的。这一点可怕到你所在的区域也可以成为制约你发展的条件。但是,这一切都已成为过去。只有一种力量可以改变世界,它就是互联网!如果没有互联网,中国(包括世界)依然会按照既定的秩序运转,但互联网的发展将这一切规则都打乱了,下一个希望又到来了。
杭州的电子商务改写了商业格局,包括产业链。为什么说那是一条传统产业链?因为在互联网时代它已经成为过去。如今一个品牌的诞生完全是另一套逻辑。未来的社会财富不再只是产品,更包括数据和信息。谁对接了消费者的需求、掌握了消费数据,谁就在书写商业规则。中国倒闭了一批又一批传统企业和产业,只是一阵暂痛而已,就像新生儿诞生,总会有临产之痛。
总之,中国的未来依然充满各种变数,城市格局依然会动荡。但有一点不会变,就是定位决定未来。有很多城市定位很模糊,提到它往往没有什么深刻的印象,这就好比一个人各方面都很平庸,属于泛泛之辈,你怎么看好它的前程?
还有很多城市摇摆不定,今天说领先中部崛起,明天喊着要融入长三角,就好比当你发现一个人什么都可以干时,其实他什么都干不好。而当你发现一个人什么都干不了时,却总有一方面,什么人都比不了他,只是你还没有发掘到它的潜力!
当我们无数次暗暗立志之时,有没有想过自己为什么而生?

中国特色啊,国家不是很有钱吗?百姓还不是很穷!医疗教育都还没免费,钱都拿去送非洲兄弟了!

浙江的财政省管县,大概也是幸福了杭州吧,另外的地级市都不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