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奥维森基因联合创始人张旭:让基因技术服务人人健康 | 大咖论健68期

关键词:凝心聚力融合发展服务大众
导语
2017年底,奥维森医学中心在天津空港开幕,值此期间,基因慧专访了奥维森基因集团副总裁、奥维森天津医学中心ceo张旭。从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毕业后进入华大基因,经历12年运营管理后选择创业。奥维森如何从0到1,建立团队,在京津宁等地开疆拓土,展开科技服务、健康管理、医学检验等服务的?我们来听听张旭先生的分享。
划重点
1.三大选择经历:选择华大,选择销售,选择ngs;
2.从华大基因尖刀班走出来的创业者;
3.奥维森(allwegene)基因的由来;
4.选择以微生物作为创业的起点和核心竞争力;
5.奥维森的科技、健康和医学三条分支汇聚的终点是人人健康。
嘉宾寄语
张旭,奥维森基因集团联合创始人、副总裁,奥维森天津医学中心ceo。2005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06年初加入华大基因,拥有超过12年的行业运营和管理经验(其中2年海外)。曾任华大基因北中国区副总裁,华大基因天津特区执行副总裁,华大基因美洲片区coo,华大基因大中华区高级营销总监等职位。
专访内容
1.从南开大学生科院到华大基因
【基因慧】张总,您好!按照惯例,咱们先谈谈您的背景。您2005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那时候包括我在内面临着一个真实的“谎言”:“21世纪将是生物学的世纪”。这个“谎言”现在变成现实了,但在2007年华大基因南下深圳扩招之前,对于生物相关专业领域的毕业生,就业和职业规划都是比较模糊的,12年过去了,您当时怎么笃定这行继续干下去呢?
【张旭】这是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之前在知乎上我也被问到类似对于考大学填报生物类志愿怎么看、对于生物产业的发展怎么看等等问题。对于基因慧的这个问题,我想用我在华大的3段经历来回答。
选择华大:2005年我从南开毕业后一直在天津一家生物公司工作。事实上我从出生到上大学再到工作,从未离开过天津,这可能是一个标准天津人的生活方式。在2006年元旦期间我读了杨焕明老师关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一本书,里面的内容深深的震撼了我。于是我做了个重要的决定,一定要走出去!因为当时天津的生物产业发展步伐相对较缓,我希望有机会能与行业顶级的大佬们一起工作,向他们学习,快速成长。因此,逐渐开始搜寻北京的相关工作机会。在收到的几份offer里,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最为吸引我,因为这是杨焕明老师工作的地方。学生物的同学都知道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部分是由华大基因牵头承担并合作完成的。因此,我毅然决然辞掉当时的工作,奔往当时在地图上(当时北京的地图只到五环)都找不到的——北京华大。
选择销售:华大总部在搬去深圳之前,只有北京和杭州两个基地(杭州华大是做水稻基因组时建立的),另外在上海还有个华大天源(现辉源生物)做药物筛选。我是2006年3月加入北京华大,进入了当时的“大平台市场部”。那时任大平台的负责人是王俊,市场部的负责人是杨爽。最初只有4名销售,其中包括我。由于当时华大尚未对外正式做过市场,销售的技术(服务)也未整理清楚。因此,我们4人游走在华大的各个部门,搜寻相对成熟的产品和服务,然后回来自己编写产品目录、设计产品目录、设计取样包装、设计样品信息单、联系印刷厂制作等等。现在回想起来还是觉得印象深刻,如同刚开始就做了次小创业。准备好基本物料后,就在北京开始了市场推广。3个月过后,我们把市场扩展到了南京、武汉、广州和重庆。而我也离开北京,为华大在南京创建了办事处,开始了长三角区域的业务拓展。
选择ngs:在加入华大至华大南下深圳之前的一年多时间里,我始终工作在市场一线,对整个生物产业的轮廓有了大至的了解。同时,也深刻明白了一个道理——技术的革命,必将会带来产业的大发展!在2005-2007年间,国际基因组学领域先后出现了3种测序技术被称作新一代测序(the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的:454系统(焦磷酸测序)、solexa系统(边合成边测序)和solid系统(边连接边测序)。这些技术的出现对于传统的低通量测序技术是个非常大的颠覆性创新,势必会助力产业升级。此外,有一个不得不去关注的重点——测序成本。随着技术的发展,测序成本的下降速度不断超越摩尔定律(moore’s law)。这两个趋势使得之前单个实验室无法承接基因组学研究,以及单个机构或实验室无法负担高昂的研究成本变为可能。2007年,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黄三文教授课题组与华大基因合作了黄瓜基因组,后来也顺利发表在《nature genetics》杂志,即说明了这个现实。因此,我当时就觉得人类基因组在2003年完成后所带来的发现,在ngs技术成熟后必将会更容易获得大量推动医学和人类发展的数据和成果,也必将惠及老百姓的医疗健康,这应该才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等的初衷。
所以你问我为什么那时就笃定的在这个行业坚持干下去,相信以上这几点足以说明。
2.从华大基因尖刀班走出的创业者
【基因慧】您曾在华大基因担任过北中国区副总裁、天津特区执行副总裁、还有美洲片区首席运营官等,那是一段非常宝贵的时光啊。现在回想看看,它对于您现在有着哪些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创立奥维森基因的初心驱动而言?
【张旭】在华大基因工作的这段时光是我最宝贵的人生记忆。华大之于我就像是一所大学,能提供巨大的舞台和充足的展示机会。回想在华大走过的每一段经历,至今仍历历在目。
记得在2008年初,当时汪老师从华大内部挑选了十几名同学组成“尖刀班”,为了快速学习ngs原理、产品知识、应用方向等,我们在深圳经过了一段魔鬼般的训练。由汪老师亲自挂帅进行训练和指导,每天看文献不少于10小时,然后做ppt给全体人员讲,讲(理解)的不好就重来,直到真正弄明白为止。之后还有现场模拟,汪老师扮演大客户,大家轮番去拜访拿下客户。脑子塞满时就穿插着华大的经典保留项目——爬梧桐山。经过近2周的残酷训练,有9名同学打出山门,下山去开拓国内首批ngs市场。其中,赵菁菁、王军一和我主攻北中国区。经过2个月的不断拓展,市场终于撬开,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签下华大第一个mirna和dge测序项目。由此,ngs技术逐渐被大家认可和接受。
【基因慧】尖刀班当时也是出了名的严格,华大还是特别重视人才培养的。但是后来听说您自己从尖刀班出来了,是什么原因呢?
【张旭】2008年8月有个机会摆在我面前,华大计划要把一代测序业务从当时市场占有率仅有3%成为全国服务占有率最高的机构。我决定从被抽调的尖刀班出来,并且说服了当时在深圳做hpv项目市场的李清林一起回到北京组队开干。而与此同时,文洁老师被汪老师从华大的诊断试剂公司吉比爱抽调到当时的六合华大任总经理,全面负责一代测序产业方向。在文老师的帮助下,清林和我开始重新整理销售队伍,并使之迅速扩大到一百多人的全国团队(除西藏外)。加之内部由吴婷婷、陆瑶等技术大拿主导的强大交付实力,六合在2018年当年扭亏为盈,并且全国占有率突破23%,2009年全国占有率突破51%。
2010年华大获得国家开发银行巨额贷款授信并在同年向illumina采购了128台hiseq 2000测序系统。有了这些重型武器,华大亟待大量业务涌入来填满这些通量。因此,同年3月王俊在华大深圳总部给大家开了一个动员会号召大家“走出去”,并于2010年4月在美国波士顿成立美洲华大,在同年5月与丹麦哥本哈根建立欧洲华大。在参加完动员会后,我于2010年5月份被尹烨总召唤到深圳总部工作,6月份办理了美国签证,7月初奔赴波士顿开始了我在美洲华大工作的日子。当时我们在mit旁的cambridge innovation center十四层租了一间小办公室作为bgi americas的总部,但我们(julia, paul, zhuo & xu等)干的很卖力也很开心。选择在这里办公是因为我们对面就是当时全球最大的基因组学中心——broad institute。经过几个月的不断努力,于2010年9月,促成华大基因与merck制药公司美国总部签署了为期5年的超过千万美元的研发大单。之后,我们在费城儿童医院(chop)和加州大学戴维斯(uc davis)分校各建立了本地实验室做科研和临床的测序数据交付。2012年4月我回国工作之前,美洲华大在北美与排名前20的药厂中的19家都签署了科研合作协议,美洲华大的销售贡献也成为当年华大基因全球测序市场中份额仅次于大中华区的。
从美洲华大回国后,收到当时任华大基因北中国区负责人田埂的邀请,去负责初建状态的天津华大。在华大的这几次工作调动中,都像是在内部创业。紧接着,杨玲、倪培相、易鑫等陆续加入了天津华大,在杨玲老师的带领下大家搭班一起把天津华大从2012年最初的十几个人做到2014年的两百多人,年收入从8万元到3200万元。期间,天津华大孵化或优化了很多华大医学早期产品:nifty、耳聋、新筛、老年病、pgd、孕前、女性4癌、遗传性肿瘤、肿瘤o-seq等。也就是在这期间,因为距离研发团队比较近,我学习了很多医学转化的知识。因为大都是在天津研发孵化的产品,早期推广都是我带队出去,也练就了我在医学市场上的一些经验。这也为我后来创业的冲动买下了很深的伏笔。
【基因慧】您在美洲华大的这段经历很丰富,从那之后,对于创业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想法,那和文老师一起创办奥维森的初心是什么?
【张旭】在华大工作10年,在各体系各岗位锻炼了10年。在这期间萌发了很多想法和感悟,而且有些事只能在华大体系外才好实现。因此,我选择了创业。而创业的伙伴兼导师则是当年一起扛过枪打过仗的文洁老师。文老师一直是我的老师,睿智且有大智慧,可以非常轻松面对许多艰难的挑战和困境。选择文老师作为创业伙伴,是因为她不仅在基因组学领域有卓越成就,在诊断试剂、疫苗等方面也是成绩不菲。
我们创立奥维森,终极目标是要让基因科技所带来的应用更多的服务于科研用户和大众的医疗健康。奥维森(allwegene)从基因(gene)这个概念出发,解释基因和人们(we)之间的关系,进而来解释基因和所有物种(all)之间的关系。这就是allwegene名字的由来。
3.生于天津,毕业天津,回归天津
【基因慧】您曾在南开读书,又负责过天津华大的整体运营工作,现在又再次回到天津创立奥维森医学中心,有衣锦还乡的感觉吗?还是百折千回?从从业和创业角度。
【张旭】虽然从南开毕业,之前也在天津华大工作过,但目前在事业上还未做到让自己认可的成就。此次回到天津创立奥维森医学中心其实是作为海河儿女借故乡天津这方宝地实现自己的创业目标,谈不上衣锦还乡。
选择天津作为奥维森的医学中心,一方面是顺应了国家对于京津冀一体化大思路大发展大战略的重要指示。我们认为京津冀一体化使得天津政府对生物医药行业生态的发展政策、人才的聚集政策、研发的促进政策等都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天津的医疗资源有自己的优势:天津的妇幼系统是全国最健全的妇幼网络、天津肿瘤医院是全国排名前三的大型及学术型肿瘤医院、天津泰达心血管医院是全国较好的专科医院、天津中心妇产科医院是全国排名靠前的辅助生殖专科医院、中国医学科学血液病研究所又是白血病及car-t做的非常好的医院。随着人口老龄化和二胎政策的开放,天津对于精准医学和人人健康的需求会逐步加强。此外,作为天津人我热爱这方土地,更热爱这里的人们。选择在天津创立医学中心,不仅要对天津医药行业的基因技术应用转化起到引领和带动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为天津人民做好服务,让天津真正意义上实现某些病种的绝迹,提升某些疾病的诊断和治愈概率,从而提升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政府引领社会实现人人小康,奥维森服务百姓实现人人健康。
4.以微生物为创业切入点的核心竞争力
【基因慧】奥维森成立4年来,从北京总部到成立南京科技公司、天津医学中心,目前也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科创型企业”和“中关村瞪羚企业”,最开始选择微生物组这个赛道的考虑是什么呢?
【张旭】奥维森从2015年以来发展节奏确实比较快,不但是国家高新企业、瞪羚企业、专利试点单位,又获得“北京市新技术新产品(服务)认定”、iso 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同时还获得近30项软件著作权和4项发明专利。目前在北京有科技服务板块的全国数据交付中心、健康板块的全国运营中心,在南京有科技服务板块的南京中心,在天津有医学中心,在美国new jersey的rutgus univeristy有联合实验室。
我们当初选择以微生物作为创业的起点和核心竞争力,一方面是因为我们从2010年metahit开始就一直关注微生物组学的发展。随着二代、三代测序技术的发展,按照技术革新必将带来产业发展的定理,宏基因组与整体微生物组的研究从2010年开始每年呈现超越人类基因组研究成就的速度在跨越发展。肠道微生物基因组作为人体的第二基因组是对第一基因组信息的补充。即不能单纯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