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下的巷头璀璨迷人 大朗供图
■巷头社区发展为“中国毛织第一村” 大朗供图
东莞时间网讯从莞樟公路转入大朗镇,第一眼就可见到巷头社区的高大牌坊,上面写着“毛织产业发源地欢迎您”,特别显眼。1979年,大朗第一家毛织厂就在这里诞生。凭着一股敢为人先的精神,巷头社区在不产一根羊毛的情况下,硬是发展起了毛织业,并逐步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用毛线“编织”了一条七彩的致富路。如今,巷头社区已发展为“中国毛织第一村”,鳞次栉比的毛织品店铺,川流不息的客商,让人目不暇接。
巷头社区是大朗毛织产业的主要集聚区域,拥有2000多家毛织企业,涵盖3.25平方公里毛织商贸核心区。2017年,社区集体总收入16108万元,同比增收3769万元,增长30.5%。
产业之兴
“户户织机响”盛景
在巷头“毛织大道”一带,毛织店铺遍地皆是,不产一根羊毛的大朗巷头,究竟是怎样演变成一座“毛织王国”的呢?在巷头社区干部陈金华、巷头老干部明叔的指引下,记者走进了巷头“旧围”,在大朗毛织的发祥地溯本求源。
走在巷头旧围,四周散布着古色古香的瓦房建筑群,置身于此让人仿佛回到了民国时代。“以前,这里叫‘新墟’,每逢农历二、五、八,全镇赶集的人都会往这里跑,非常的热闹。”明叔一边指着这条曾经川流不息的古街道,一边自豪地告诉记者。
“户户织机响”,这是巷头旧围留给记者最深刻的印象。从街头到街尾,哪怕是错综复杂的小巷里面,织机作业的“嘘嘘声”从未停息,萦绕在旧围的每个角落,毛织深深地融入了巷头人的生活。
行走于“户户织机响”的街道,陈金华一边走一边跟记者说起巷头毛织的来由。陈金华表示,1979年,听说有一位香港人有意来东莞投资办毛织厂,时任村干部的陈晃坤和村长陈秋顺连夜赶往深圳。他们等了两天两夜,才把香港老板拉到巷头走了一圈。看到巷头的投资环境不错,这位香港老板即时签下开办拥有16台机器的毛织厂合约,由几名香港师傅手把手地教工人操作机器。不久,港资毛织厂又增加了16台手摇毛织机。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脑子活络的巷头人开始“自立门户”。“那时走在路上,几乎每一家都有织机的声音。”陈金华说。巷头的毛织厂里慢慢地活跃着一批外来务工人员的身影,他们就如同当初的巷头人一样,学拉机、学缝盘、学打毛等。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巷头的毛织厂遍地开花,普遍形成‘户户织机响’的生产格局。”明叔告诉记者,10个巷头人有8个开毛织厂,巷头社区的每个角落都是织机声,但这些所谓的毛织厂,基本上是家庭式小作坊,普遍是兄弟档、夫妻店、父子厂,规模小,且以手摇毛织机为主。
明叔回忆说,当时白天毛织市场交易热闹,晚上巷头社区也是一番“不夜天”的景象。一些做外销单的毛织商户,通常在晚上加班加点赶订单。从买毛线到编织、发货给小厂染色,这一流程忙下来已是夜幕降临时刻。为了赶在第二天早上及时发货,毛织商户们不得不让工人连夜烫衫、打包。
到1996年,巷头的个体私营毛织企业多达200多家,村里建起了毛织工业城,成为大朗镇重要的毛衣生产基地。也正是从那时开始,大朗毛织业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鼎盛时期。许多靠毛织起家的巷头人积累了雄厚的民营资本后,开始更新生产设备、扩大企业规模、拓展产品销路,从小厂发展成大厂。
如今,巷头社区已是“中国毛织第一村”,拥有毛织企业1800多家,那条远近闻名的毛织大道上,高楼林立。放眼望去,道路两旁鳞次栉比的毛织店铺、林林总总的大字招牌显得分外惹眼。巷头一位纺织老行家称,纱线、针织机械、羊毛衫——只要与毛织有关的配件或材料,都能在这条毛织街上买到。
在飞梭走线的40年中,巷头人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洗礼,再加上他们敏锐的眼光、敢想敢干的精神,由农户转身变成工人,由工人翻身为老板,用他们的飞针走线,编织了一条七彩的致富路。
发展之路
成“中国毛织第一村”
“如果把广东毛织市场和中国(大朗)毛织贸易中心作为两个‘点’,以毛织辅料专业街作为几条‘线’的话,那么就是由这两个‘点’和‘几条线’形成了巷头成为中国毛织第一村这个‘面’。”巷头社区党工委书记陈锦照表示,这些是支持巷头毛织立村的关键,也是温暖世界人的毛织服饰原料集散地,是毛织真正的心脏。
“流通跟不上生产,没有一个像样的买卖市场,不可能做大毛织市场。”上世纪90年代初期,巷头毛织产业已成气候,巷头人深谙建立毛织专业市场的重要性。于是,1995年坐落在巷头毛织西路的毛织商品大厦(广东毛织市场)建成,成为中国大型的毛织品成衣市场之一,毛织有关的店铺逐渐向毛织商品大厦聚拢。陈礼深回忆道,从那时起,来自全国各地和世界从事毛织生意的客商,到大朗提货必定会到巷头社区的毛织大道(现毛织西路)。道路两旁鳞次栉比的毛织店铺、织造厂和琳琅满目的毛织产品形成巷头社区一道亮丽的风景。
2003年,另一家大型毛织专业市场——“中国(大朗)毛织贸易中心”建成,承接着每年一度的“中国(大朗)毛织产品交易会”,一楼分布工厂店、二楼多为全品类时尚体验店、三楼以平台为主的格局也日渐形成,已成为全球出口基地和全国一级采购市场,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客商前来采购。
近年,随着巷头人迁入巷头花园,秧塘街、燕京街周边的旧商铺、旧住宅得以改造,腾出土地打造毛料专业市场。巷头毛织业集中到富康路的毛织原材料一条街,长达一公里的富康路两旁已聚集了数百家毛织店,与毛织有关的配件或材料,都能在这条街上买到。
此外,在毛织贸易中心的侧面便是大朗物流中心,为入驻的商家提供了便利的物流服务。紧邻大朗物流中心,便可进入纺织世界(大朗纺织创意产业中心),集聚全国及国际毛织研发设计企业,促进纺织产业的技术进步及产业升级。同时旁边的环球服饰城,主打经营时尚品牌服饰,目前几十家品牌服饰入驻,形成了品牌服饰零售的中心。
专业街和市场已经形成,如何推动该市场进一步的发展,更好地打好“中国毛织第一村”这张牌是摆在巷头人面前的一个重要命题。“对这几条专业街和两个市场我们将要‘精耕细作’借助网格化管理实现精细化管理,给商家提供更好的经商环境。”陈锦照告诉记者。目前,该社区以“智网工程”为基础,实施网格化管理,将社区划分为8个网格,推行“管理+服务”理念,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同时,投入500多万元建设视频监控系统,配套186个高清摄像头,编织社区平安“天网”,防控能力强化提升。
此外,着力改造广东毛织市场,实现“老房新用”提升广东毛织市场的使用含金量,借助中国(大朗)毛织贸易中心一年一度的织交会,提升周边商家的知名度和品牌性对周边的毛织升级提供更好的平台。下一步将加强社区和专业街的治安工作,改善周边环境给商家营造安全、干净的营商环境,同时,加大治理“违建”力度,给毛织发展腾出土地空间。提高土地利用效能,打造经济发展新亮点。
同时中国(大朗)毛织贸易中心建设创意中心、大岭吓环球物流城,着力打造“毛织+电商+物流”产业模式,建设红旗商业广场推动服务业发展,致力打造毛织商业圈,产业发展进入深入转型、融合衔接、活力涌现。
产融结合和工业旅游
城市亮化扮靓了城市,更温暖了百姓的心、点亮了市民的幸福生活。在道路亮化方面,照明前行的道路,使市民夜晚行走的步子迈得更快更稳。每当夜幕降临,巷头社区富康路街头的市民都会惊喜地发现,整条大道披上了华丽外装:街路亮化璀璨迷人,树木亮化流光溢彩,楼宇亮化错落有致,城市的一切在路灯的照耀和点缀下显得格外美好。
去年,大朗巷头社区启动了“亮灯工程”,对富康路沿线近200家毛织企业和店铺“穿衣戴帽”,点亮招牌。整条大道招牌的霓虹灯统一采用节能点光源、节能数码管及led射灯,实行智能灯光控制系统进行管理,实现了环保节能与智慧科技相结合。
“亮化工程不仅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也是提升城市品位的基础设施工程。巷头社区在大朗镇政府的支持下全力打造宜居社区,宜居的环境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之一。”巷头社区党工委书记陈锦照表示,不断加快亮化工程实施进度,就是希望为市民营造舒适健康的夜间休闲景观空间的同时,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实现巷头村产融结合以及工业旅游的发展。
记者了解到,巷头社区坐拥毛织贸易中心、纺织世界、环球贸易广场3个大型专业市场、12条毛织专业街,为来往商旅和游客提供优质的采购和购物环境。
巷头不仅拥有毛织业,还拥有让人神往的浓郁历史文化。早在明代时已被称为“古道”的路,这条路名叫“大朗古道”,以及己逊陈公祠、关帝庙、巡海宫、三围祠堂等古庙宇遗迹。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要数它的百年木偶戏,以及醒狮,巷头醒狮队组建时间虽然不长,但在巷头人的执著与默契配合下屡次“挥狮”夺魁,甚至还在加拿大多伦多国际醒狮高桩邀请赛中技压群雄、勇夺金牌。
此外,新成立“四馆合一”,即巷头村史馆、毛织博览馆、图书馆、生活馆。复原了巷头人艰苦奋斗的历程以及毛织发展的全过程,毛织贸易中心旁边的文化公园打造也为游客提供了锻炼或休息的去处。
权威访谈
重点抓民生提升群众
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巷头发展成为“中国毛织第一村”。前年,该社区的居民入住巷头花园,让社区居民过上了环境更美、服务更优、幸福感更高的美好生活。近日,巷头社区党工委书记陈锦照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巷头社区将会在经济稳步发展的基础上,将时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重点抓好民生建设方面的工作,继续着力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记者:巷头如何进一步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增强大家的获得感?
陈锦照:社区将以巷头花园为平台,结合居民的需求,举办更多大型晚会、节日文化活动,提升群众文化生活质量,以文化建设促进幸福巷头建设;持续深化打造巷头篮球品牌,持续举办各类比赛和免费培训班,营造浓厚的篮球氛围,提升篮球事业发展,并以此进一步吸引社区青少年积极参与篮球运动,通过健康的课外生活促进青少年形成正面积极的价值观;坚持教育事业长抓实推,落实奖教奖学机制,并结合巷头小学和巷头幼儿园的教学需求,进一步加大资源投入,营造更高水平的教学环境。
记者:如何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让居民享受到更多更好的服务?
陈锦照:持续举办“和邻谐里”志愿服务活动,为居民提供更多生活服务和咨询服务,促进和谐幸福建设,并着力引入更多各类的服务活动,丰富服务内容,深化活动作用。继续做好爱心送餐服务,帮助有需要的居民解决用餐问题,同时也依托送餐服务,落实对服务对象的动态情况跟踪,确保能够及时掌握其情况和困难问题,并迅速落实措施解决。加快完成长者居住中心建设,提升老人居住环境,加强花园的管理和配套,特别是加快完善“四馆合一”,实现对花园的配套功能。
记者:怎样加强基层治理工作,为居民营造一个安定和谐的生活工作环境?
陈锦照:社会治理是一项社会管理工作,更是一项民生工作,只有创建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够让群众切实感受到真真正正的安全感和幸福感。经济的快速增长必然会伴随着新形势下的社会治理重压,包括环境卫生、城市秩序、治安防控、消防安全等各类社会治理问题。接下来,社区将会结合精神文明建设,依托“智网工程”实施,加强社会治理工作的常态监控和日常巡查,继续深化视频监控建设,扩展监控覆盖面,大力推进消防安全专项检查,全力营造平安稳定的社会形势,增强社区群众的安全感。
威水史
一个“世界第一”和四个“全国第一”
经过多年发展,巷头社区创造了一个“世界第一”和四个“全国第一”的佳绩。一个“世界第一”,即2000年荣获多伦多国际醒狮邀请赛第一名;四个“全国第一”,即2013年被授予“中国毛织第一村”称号、2016年编纂全国第一部公开发行的村级年鉴《巷头年鉴》、2016年巷头小学入选教育部第一批信息化试点项目单位、2018年中国三对三篮球联赛全国总决赛男子青年组第一名的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