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闪电过会却晚拿IPO批文,这家独角兽企业为何如此独特?

富士康与众不同的ipo之路
5月11日深夜,证监会发布了关于富士康ipo申请的审核批文,这意味着富士康在a股ipo融资的脚步迈出了一大步。
与以往a股上市公司平均1.25年的ipo发行周期相比,富士康从2月1日披露招股书起到3月8日上会通过,这期间仅花了36天,除去7天春节假期,仅仅耗时29天;正当市场普遍预期富士康在3月中旬可以拿到ipo批文,并成为a股第一只独角兽企业时,药明康德却后来居上地先于富士康在a股上市,而富士康的批文直到64天后的5月11日深夜才拿到;当ipo批文下来后,大家发现市场所关注的富士康此次融资额度批文里面却只字未提。闪电过会、晚拿批文、融资金额不详这三点都显示这家独角兽企业的独特之处。
此“富士康”非彼“富士康”
此次在a股市场ipo融资的富士康,全称为“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这是一家成立于2015年3月6日的新公司,公司位于深圳龙华,注册资本为177.26亿元。
我们平时所说的富士康指的是“富士康科技集团”,人们通常把它等同于鸿海精密集团。鸿海精密集团是一家成立于1974年的老牌集团公司,总部位于台湾,集团旗下已有多家公司在香港与台湾上市。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是鸿海精密集团在中国大陆投资的一家公司,它是鸿海精密集团旗下的一个子公司。
鸿海精密集团下设富士康远东公司(foxconn far east limited),富士康远东公司下设best behavior holdings limited公司,该公司又下设中坚企业有限公司,在a股谋求ipo上市的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中坚企业有限公司的子公司。也就是说,富士康工业互联网有限公司是鸿海精密的第五代子公司。
在理清了富士康与鸿海精密的关系之后,我们就不再认为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只庞然大物,它仅仅是鸿海精密集团旗下的一家规模适中的独角兽企业。了解这一点之后,我们可以推测富士康此次在a股融资金额不会大到市场无法承受。
巨额ipo融资引发的市场担忧
从富士康招股说明书中我们得知,富士康此次ipo融资主要用于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云计算及高效能平台、高效数据运算中心等8个项目,总共需要资金272.532亿元,其中智能制造产业扩建与智能制造产业升级需要资金较大,分别需要资金35.44亿元与86.62亿元,这两项资金超出了过去3年任何一周ipo融资规模的总和。
我们来梳理一下最近几周ipo融资情况。从证监会公布的数据看:5月4日ipo融资规模不超过11亿、4月27日ipo融资规模不超过15亿、4月20日ipo融资规模不超过15亿、4月13日ipo融资规模不超过30亿、4月6日没有ipo发行、3月30日ipo融资规模不超过16亿。
从上面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最近一个月以来,ipo发行规模大致维持在每周15亿左右,与2017年每周50亿左右的融资规模相比已经大幅降低了。虽然4月13日核准了30亿的ipo融资,创出了阶段新高,但是在前一周的4月8日没有核发任何一家ipo,这说明了监管层在ipo核发的时候,充分考虑了市场资金的承受能力。
关于富士康ipo闪电过会却迟迟拿不到ipo批文的原因,市场普遍推测这是与富士康此次融资金额巨大,监管层担心市场资金承受能力有关。5月11日证监会发布的关于富士康ipo批文没有说明融资金额,这种罕见情况也印证了监管层对市场承受能力的担心。
富士康ipo融资金额或将缩水
首只独角兽企业药明康德能够后来居上地成为首家独角兽企业,其代价是融资金额大幅缩水。药明康德的招股说明书显示:公司原本计划募集资金为57.41亿,而实际募集资金为22.15亿,融资规模缩水超过2/3。
参照药明康德的情况,富士康ipo融资金额很有可能也会缩水。有市场分析人士指出:鉴于目前市场处于存量博弈阶段,资金流动性偏紧的状况,富士康此次ipo募集资金规模估计在120亿左右,剩余资金将在以后通过定向增发等方式来募集。
如果富士康此次ipo募集资金控制在120亿以内,市场是可以承受这种资金压力的,毕竟在2018年ipo融资规模已经大大减小了。2018年6月a股将正式被纳入msci指数当中,短期内a股将获得约700亿的资金补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场流动性不足的问题。
富士康在a股市场ipo道路一波三折,这并不是因为公司本身与众不同,而是因为富士康ipo融资金额巨大,监管层不得不根据市场承受能力来考虑ipo发行规模。这是出于监管者出于对市场的呵护,毕竟a股现在还面临着流动性不足、美元加息、“世界杯魔咒”等不利因素。先募集部分资金,等市场条件转好之后再定向增发,这或许是富士康目前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