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基础小白该如何学习室内设计?成为设计师

一、学习的三大前提
我们在做设计的过程中经常会看到别人的作品觉得很好,但是并不知道好在哪里?自己只能拿来抄点造型,却无法领悟到作品中的精髓。学不来,也不会欣赏。同时,做设计这个事,不像上学那样,有个标准答案,背会了就能考高分。
那么设计该怎样学习?那些牛逼的大师们又是怎样学习的呢?
在开始学习之前,我们先来了解学习的三个前提:1.学习的意愿,2.为什么而学习,3.生存余力。
学习的意愿:在学习之前我们需要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有没有强烈的意愿去学习。举例说明:如果你去当消防志愿者,接受训练。消防员问:如果凌晨三点你发现一个街区里的一栋房子着火了,你该怎么办?答:马上报警,然后分析火情,组织救援。消防员又问:如果凌晨三点你到了一个没有任何火情的街区呢?答:那我把街区里一栋房子点着了,再报警,然后分析火情,组织救援。消防员再问:如果这个街区没有房子呢?答:那就建一栋房子,点着了,然后报警,分析火情、组织救援。哈哈,脑洞有点大,其实学习就是寻找问题,解决问题。没有问题,创造问题,再解决问题的过程。
但是有强烈的想要学习的意愿和强烈想要知道答案是两回事。
为什么而学习:我们是因为好奇而学习,还是只想刷正在学习的存在感 ?现在手机上充斥着大量碎片的、垃圾的、为了迎合我们已有观念和情绪而存在的信息,很多时候我们只是看到一个标题,根本没有认真看完文章内容就急忙转发到朋友圈,用以证明我们又学习到了一个新观念,对于热点事件我们也根本不去核实事情的真实情况、作者的出发点,就直接转发以证明我也是在关注时事。其实这其中大部分人对学习并不感兴趣,他们只不过是喜欢摆出---我正在学习的姿态而已。所以,我们必须想清楚为我们只是想刷学习的存在感,还是真正的想去学习。
生存余力:很多人会说,我想要学习,但是我没有学习的时间。我要生存,每天要上班,而且设计公司加班特别多,回到家里都累成狗了,哪有时间看书学习。好吧,我不相信你比爱因斯坦还要忙。我们每个人一天都是24小时,为什么别人有时间学习,而你没有。举个列子:每个人每天都只有24小时,这就像我们每个人都是能跑24公里的电瓶车,我们把这24公里的电量(精力总量)叫做“生存能力“。如果你每天的生存负担是跑30公里,而你的生存能力是跑24公里时,你就会疲惫不堪,一直在透支,但是如果你每天的生存负担是跑18公里,你的生存能力是跑24公里,那么24-18=6,你剩下的6公里电量就是你的”生存余量“。当你拥有”生存余量“的时候,也就有时间和心智资源去获得更多的生存能力。当你的增长速度超过你的生存负担时,就会有更多的生存余量用于学习,始终处于一个正循环。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些牛人,能做很多伟大的事情,同事还有很多时间学习的原因。本质就是通过学习让生存余量变大,越来越从容,于是人生中选择的机会也会越来越多。这时又有人会说:可是我的问题症结在于我没有生存余量用来投资到学习中去呀?其实你不是没有余量,只是你没有付出代价和成本而已。
好了,讨论完学习的前提,我们该来说说怎么学习的问题了。
二、怎样学习?
考试学习方式:我相信我们大部分人从小学到大学都是一场一场考试杀过来的,按道理我们都应该非常会学习才对、可为什么在设计行业有时候我们会不知道该怎么学习了呢?其实答案很简单,正因为我们以前的学习都是围绕考试展开,所有的问题都有固定答案,而考试的目的是考你是否知道正确答案,而不需要联系实际。久而久之,我们就习惯认为所有东西都有一个固定的答案。但生活是没有固定答案的,于是我们面对生活学习的时候完全没有方法。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套大师新作品,我们只知道好看,但没有人告诉我们好在哪里的标准答案时,我们通常都会陷入迷茫,即使把造型抄袭过来任然会觉得别扭。过去几十年拿来应付考试的学习方法完全不管用。
那么我们究竟该怎么学习呢?特别是设计?
解码式学习方式:学习解码就是对看到的内容进行深层加工,透过表层,解读内涵吗,形成自己的见解,这个过程就是把知识变成自己的过程。例如:首先我们会关心一个设计好不好看,这本小说写了什么,这部电影讲了什么故事。更深一层,我们会关心内容有什么价值,意义在哪里,并且能对内容进行评价和反思。再深一些,我们就会关心作品的内部结构,表达方式和效果呈现等方面,会对作品进行彻底的剖析。解码的等级是层层递进的,难度也会逐渐增加,大家可以对照一下自己在那个层级。
我们学习解码有什么规律呢?我们在实际中应该怎么运用呢?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待问题:1.是什么,2.做什么,3.为什么。
是什么:例如“微信”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他就是一款通讯社交工具,我们只是使用它而已。
做什么:对于好学的人来说,他们不仅会使用这款产品,还会去关心他的结构是怎样的,例如:文字语音、朋友圈、支付和红包是最主要的核心功能,这些功能是怎么分布的?甚至还会研究,微信为什么让你觉得好用?还会想,微信的竞争对手产品是什么?要不要体验一下?差距是什么?
当我们做到这一步的时候,微信这款产品就向我们展开了无数的信息了,最会学习的人不但能做到上面这些,还能问自己为什么?
为什么:微信为什么要设计一个这样的体验?为什么他的产品策略是非常简洁的?为保证这种简洁的体验,产品设计师放弃了什么?微信是怎样定义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的?又是怎样定义人和商业之间的关系的?又是怎样定义人和信息之间的关系的?微信怎样做到这些定义的?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微信这款产品,达成手段的方式好在哪里?哪里不好?微信团队的组织是什么样的?如果我来做这款产品我能做什么?微信会不被取代吗?
说了这么多,下面来说说大师的作品应该如何解码,怎样打通我们的任督二脉。
首先我们需要“读图”。举个例子:你喜欢的一个大师发表了一套新作品,看了后你欢欣鼓舞觉得很棒,这个时候你就要尽最大可能收集项目信息。其实设计师日常做的事情就是浏览、搜集、保存各种各样的图片,而有了这些成系统或者不成系统的图片,我们应该怎样解读呢?
我们需要从感受、价值、手段这三个方面来进行解构。
当我们看到一张图片的时候,首先要分析,这张图带给我们什么感受?是精致的、优雅的、好笑的、调皮的、静溢的、喧嚣的?格调上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例如一张图片让我有高耸的感觉(感觉)。这种高耸能带来崇高感,能让这个空间显得圣神和庄严(价值)。同时整体的线条全部突出了竖向延伸,更值得注意的是,空间的上部分,有特别的灯光处理,利用了人的趋光性,再次强调向上仰望,突出崇高感。那以后我在做政治场所空间,需要特别强调崇高的仪式感的地方,就可以借鉴这种处理方式(手段)。
有了读图这个基本功,我们就可以展开我们深度解读,学习设计的过程了。
首先来看:是什么?假如大师发表的作品是上海的一套平层豪宅,有两百多平米。整体来说,这套作品很好看,是现代风格,给你比较性感的感觉。那么大师在这里到底做了什么呢?这时就需要我们挖掘出远远多于图片的信息,这就需要强解读能力,强解码能力。
比如:你看到大师作品把墙面做成了一个通透的架子与后面空间相呼应,造型好看,细节精彩,就连工艺细节也是犀利精致。这时我们会想,下次我可以抄袭这个造型了。但爱学习的我们又通过研究发现大师不但把墙体做成了通透的柜体,而且把墙体也向前移动了,扩大了书房的区域,缩小了客厅的一点面积,于是你会问:大师这么做是为什么?有几层意思呢?这么贵的房子,又是第一居所,面积不算特别大,户型紧凑精致,大师这样调整娱乐情趣空间的比例是什么原因?于是你又看了一遍设计大师的访谈,哟西,原来大师在倡导空间里的生活情趣。大师为了贯彻他的乐居生活理念,对这个空间布局进行了微调,空间尺度有了变化,同时原来空间里的采光有点弱,空间体验不太好,需要一点侧面采光,于是大师把墙体打通,做了透光的柜子,就是为了解决二次采光的问题。
再比如:这套作品和大师之前的有点不同,好像使用了更多的灰色,这是设计作品看着更加沉稳的原因吗?还是因为这套大平层建筑为了揽江观景,把一整面面都做成了玻璃,于是在室内的其他墙面为了不让空间采光过于强烈刺眼,而故意加深颜色吗?对了,晚上的时候,墙面颜色深一点可以更多避免玻璃窗上的鱼缸效应,让观赏城市江景里的万家灯火更加美丽。
为什么走廊里有一面墙是紫色的?啊哈,原来走廊比较长,用带有膨胀感受的紫色会让走廊显得相对短一点,同时可以让灰色的基调多一些调皮和快乐,呼应大师的乐居生活理念。
要想深入解码大师,就要更多的问自己为什么?
你可以把大师的作品都收集起来,按年份分好类,一点一点的肢解大师的作品,你会看到大师是怎么出名的,哪个时期的作品有了质的飞跃,大师的爆款是什么?本质解决了什么问题?提供了什么价值?什么符号、调性、颜色、材质、细节在大师的作品里出现得最多?几年前和现在有什么变化?大师是怎么学习的?他看什么书,哪位大师对大师的作品影响最大?整体上哪些因素成就了今天的大师?
所以学习解码是一个深度挖掘的过程,就是从点入手,延生成线,扩大成面的过程。解码很难,也非常累,需要付出成本和代价。那种玩着玩着就轻松学会的方法,本质都是让你产生正在学习的幻觉而已。
牛逼的人大多有跨度很大的知识体系。所以,即使现在你想解读大师的作品,你也要有一些更底层的解码知识,而这些知识主要来源于阅读。那我们该如何通过阅读来学习呢?
三、怎样阅读
1.表演式看书:
任何一本书,一段文字,一段语音都可以视为信息,信息没有和你已有的知识发生关系之前都不是属于你的知识。你并不能从信息里提炼出有效的信息,于是你很可能看过就忘了,于是你发现,你不停在看,可是然并卵,两周以后你再翻之前看过的书,感觉像是在看新书。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的科学地学习和阅读,提高知识的理解和调用能力呢?
2.科学阅读方式:
我们获取的信息可大致分为:
描述性信息:这是一支笔,那是一辆汽车,小明你好,这是小红。这里的糖有10颗等等。这类信息,全部在描述事实、状态、甚至细节。
观点:小明我觉得你这事干得sb透了,我认为国学能拯救人类文明,我认为你的方案有问题,特别是这个地方,我觉得会影响行动路线。
程序信息:将油加热至冒烟,然后将切好的菜放入锅内,之后再加入少许盐。
抽象信息:地图、数学公式、哲学逻辑等。
理解:就是你读取了一段信息,你用自己的心智怎样描述给别人听?理解一个事物有时候我们需要在脑海里把它图像化。比如地图就是用二维的手段把三维的地理环境图像化了,而我们读书的时候为了更清晰的理解全书,可以做一个思维导图。
延伸 :一般是指,学习到的知识向内延伸,和自己以往的经验产生连接,用以往的知识经验解读新的知识。而我们所说的延伸是指用已经理解的知识向外延伸,用来解读自己身边的现象和事物。比如:读一本心理学的书,理解书里的例子后,你还能举出多少你生活里同一种心理现象的例子?
反思:知识可以帮我们解释很多身边的现象,但所有的知识都是有边界的,有些现象无法解释,这时候我们就要开始反思知识的不足,探索知识的边际在哪里?我们该如何拓展我们的认知边界?
应用:终于聊到了应用,应用就是改变了你现在的行为,使你更接近目标。我们常听到一句话:‘道理都懂,可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其实这里的“道理”和应用(做到)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需要学习者辛苦的把知识内化,消化,分解后才能应用。
四、刻意练习
为什么道理你都懂却依然学不好设计,就比如:你了解摩托车引擎的工作原理就能制造出一部可靠的摩托引擎吗?再比如:你看完辟血剑谱里的所有文字,就能成为绝世高手吗?哈哈,在金庸小说里能!包教包会的蓝翔技校一样可以。那么现实生活中呢?你看一本书就能练成高手的可能性有多大?你跟着视频学瑜伽都那么难,又为什么会认为看完一本书后就能学会里面所有的知识呢?学习文章中的道理和学会使用这些道理之间有着巨大的跨度,学会使用这些知识和你能用科学的方式生产知识还有巨大的差距。
那到底我们该怎样学习设计知识才能把它转换成设计技术呢?
我们长时间经历的应试教育主要教给我们的是陈述性知识,面对陈述性知识,我们只需要理解和背诵就够了。可是设计和艺术、体育一样,是非陈述性知识,必须通过实践来学习。所以,只学不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