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网:6月19日,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提请审议,这是个税法自1980年出台以来第七次修改。草案的一大亮点是,将个税起征点由之前的3500元上调至5000元/月(6万元/年)。不过这不仅仅指的是工资、薪金,还包括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和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对这四项收入实行综合所得纳税。
想必大家这两天应该都被这条关于个税改革的消息刷屏了,所以背景我们便也不再做过多介绍,直接进入话题。
事实上,此次个税改革之前,各方面商业与学界人士普遍认为,个税起征点应该上调至1万元。但是最终实现的结果是5000元,看上去似乎依旧改变十分微不足道,毕竟3500~5000元之间的税率原本就只有3%,最终能够省出的无非是几十块钱。
其实相比个税起征点从3500元上调至5000元,大家更应该关注的应该是个税征收的分阶税率,如上图所示——
草案拟扩大3%、10%、20%三档低税率的级距:
3%税率级距扩大一倍,现行税率为10%的部分所得的税率降为3%;
大幅扩大10%税率的级距,现行税率为20%的所得,以及现行税率为25%的部分所得的税率降为10%;
现行税率为25%的部分所得的税率降为20%;
相应缩小25%税率的级距,30%、35%、45%三档较高税率的级距不变。
如此一来,我们就能计算出各个收入阶段的纳税人受此次影响的情况:
图片来源丨新华网财经部
大家可以发现,此次个税改革最大的受益者,其实第一并非月收入5000元以下的人(原本个税金额也不高);第二也非月收入20000元以上的人(有所降低但幅度有限)。
最大受益者,大家从上图中也可以清楚发现,是月收入1万~2万元之间的人群。而这一人群主要分布地点在哪里呢?别急,大家接着来看:
根据2017年的国家统计局关于全国各地区的平均薪资统计如上图所示。
这个数字结果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比这个收入高很多的,也有比这个收入更低的。列出这个数据的根源在于,帮助大家更好理解,为什么国家在此次的个税改革中将起征点设置为5000元而非一步到位到10000元。因为目前全国全部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就是5000元上下。
那么既然说了平均,就要说下哪些城市远超过平均水平了。大家看下2016~2017年全国个税主要贡献城市。这里交代下年度个税缴纳总额的背景数据,2016年为10089亿元,2017年为11966亿元。
图片来源丨第一财经
2016年,北上广深四城合计个税总额4054.67亿元,占比年度全国个税总额比例为40.19%;2017年,北上广深四城合计个税总额4626.53亿元,占比年度全国个税总额比例为38.66%。
单纯从个税缴纳总额占比全国情况来看,毋庸置疑,一线城市的高薪岗位要远远超过其余城市。但是从2016年到2017年占比数据的下降,证明二线城市的个税贡献情况正在提升,也就是说越来越多的二线城市上班族的薪资在提升。
关于上面这幅图,我看到部分网友“简单粗暴”地将北京上海已经领先了全国其他各城的很多倍,这其实是存在误解的。
其一,北上二城的人口体量要明显高于其他城市,这个比较好理解。
其二,个税的主要贡献群体,其实是普通上班族白领。而个体工商或小微企业主等收入同样不低的群体,长期以来其实都是游离在个税缴纳群体范围之内的,就更不要说很多企业和员工都在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少交或不交个税。北京上海之所以个税缴纳总量大,和当地劳动法律法规健全,企业纳税意识更强和违税成本巨大关系密切。
其三,和北上二城的产业结构有关,目前二城的第三产业经济贡献率全国城市前二,而第三产业岗位目前是普通上班族聚集最多的群体。
但即使如此,对于绝大多数想要获得更高收入,更好发展的年轻人,一线城市依旧是你们的首选之地。
图片来源丨第一财经
最后,是一份过去近20年的中国个税发展数据资料。
个税是一种收入税,而且是绝大多数普通工薪阶层在贡献。所以相比企业税、交易税等税种,其对于普通人的直接痛感是非常强的,毕竟每个月的工资条上是真金白银在付出。
个税总额的节节攀升,一方面说明了国民收入的不断上升。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现行的个税体制还很不完善。其一是针对个人而非家庭,这加剧很多整体经济条件较困难家庭的压力;其二是起征点一刀切值得商榷,一线城市和四线城市的5000元月薪,意义是天壤之别的。
另外,前段时间崔永元事件引起了全民对于中国现行税收制度的大反思,同样敲响了警钟。个税设立的初衷是调节社会收入矛盾,但运行至今却成为白领工薪阶层大体量贡献。超高收入人群却可以通过各种方式逃税避税,这显然违背税法初衷。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税而患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