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模式决定产品体验

提到「产品体验」,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想到「在细节上的处理」。而胖胖今天想从更宏观的层面就「产品体验」这个话题发表一些独特的观点:
商业模式决定产品体验。
商业模式是公司骨子里的基因,产品体验是公司面子上的表象。我们很容易从表象推断出基因,但却难以由抽象(的内在)描绘出形象(的外在)。
拥有尖牙与利爪的,一定是肉食性动物;然而食肉的,却未必都拥有锋利的牙齿。
公司亦然。
由此,我们可以将世界上的公司业务/产品的商业模式分为两类:
自养型——此处进(赚)钱,此处出(花)钱。异养型——此处进(赚)钱,彼处出(花)钱。
第一类公司是最多的,而其产品也往往诟病颇多;第二类公司数量少,且其产品常常被称赞有加。这是为什么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在人性的层面上去思考。
「拿人钱财,替人消灾」可谓是最基本的人性之一:
公平交易,以达到双方的心理平衡。你得了我的好处,就要还给我等价的回报。
可是,在现实中,交易行为总是有先后次序的,先付出的一方很容易产生不满:
我钱都付了你居然给我看这个?
这就是「自养」公司产品产品体验差的根源——先拿了用户钱财,后提供产品服务,过程中稍有不顺就会造成用户不满甚至爆发。
「异养」公司就完全不会遇到这种体验问题——用户被好吃好喝伺候着,还一分钱不用掏,占了这么大的便宜怎么会有人吐槽呢?
只吞不吐,大家都骂你;只献不取,大家都夸你。
举两个现实中的例子:
滴滴是「自养」公司的典型,司机乘客都骂它,「拿钱时痛快,办事时操蛋!」腾讯是「异养」公司的典型,穷人富人都爱它,「免费体验好,充钱就变强!」
于产品经理而言,如果你追求的是做一款极致体验的产品,那么一定要去「异养」的产品线。在这样的产品线中,产品经理没有盈利的压力,甚至也不需要关心手里的钱是什么来的,只管花钱就行了:
花钱招兵买马,在产品细节上精挑细琢,甚至吹毛求疵也不为过,因为生产力在钱面前,都不是问题。花钱讨人欢心,在运营活动上大手大脚,甚至铺张浪费也不为过,因为钱在用户量面前,都不是问题。
再举两个现实中的例子:
滴滴和快的补贴大战时的「打车」,甚至比地铁还便宜。美团、饿了么、百度外卖补贴大战时的「外卖」,甚至比泡面还便宜。
可惜的是,在时间的长河里,钱总是会花完的。
当钱所剩无几的时候,「异养」的公司还能沉醉于产品体验、仅凭产品体验独树一帜吗?
当一家公司的「赚钱」业务油尽灯枯的时候,其旗下的「花钱」产品还能继续克制下去、仍然坚持免费路线吗?
优秀的产品体验背后,是无数资金与生产力的倾注。正如慈善基金的背后,是低调的金主为其善行买单。
没有不想追求极致产品体验的产品经理,相应地,亦没有能容忍产品永不赚钱的商业公司。
先有生存,后有生活。
先有钱进,后有钱出。
先有商业模式,后有产品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