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遇见蟑螂是在宿舍里。秋日的午后,室友在阳台整理一箱闲置许久的书时,猛然发出一声尖叫。只见阳光下,一窝大大小小的昆虫四处逃窜,像吃了败仗的逃兵。它们快速奔走,瞬间便不见踪影。从那以后,我们便以“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漏网一只”的宗旨在宿舍展开了大规模的灭蟑行动。
时过境迁,蟑螂取代麻雀成了人们公认的“四害”之一。而我曾一度混淆蟑螂和蟋蟀,以为二者是一种昆虫。
事实上,它们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身长都在10毫米至30毫米左右,以黑色、褐色为主,有须,体表有光泽,都拥有庞大的家族,遍布世界各个角落。但是对于人类而言,它们却有着不同的地位。人们兴致勃勃斗蟋蟀的同时,也在咬牙切齿地灭蟑螂。
一些人对蟑螂的厌恶似乎是本能的,就像讨厌任何一种长得丑陋的昆虫一样,而更多人选择灭蟑是因为蟑螂巨大的危害性。据说这种昆虫对于任何食物、排泄物、垃圾均来之不拒,它们体内有上百种细菌、病毒和蠕虫,能传播多种疾病。它们一边啃噬一边排泄,所到之处,对各种物品及人类的健康都构成莫大的威胁。
于是乎,超市货物架上各式各样灭蟑的工器具越来越多,透射出这个时代人们的灭蟑热情。摆上蟑螂屋,喷大量的灭蟑灵,再放些防蟑药丸。天天打扫卫生,频繁清除垃圾,人们坚持不懈地灭杀蟑螂,不带一点儿同情和惋惜。
蟑螂不为人喜爱,但也经常出镜,成为文学创作的素材之一。周星驰的电影《唐伯虎点秋香》热播后,小强成了蟑螂的代名词。
在电影《长江七号》里,星爷和儿子一起用手掌逐一拍死墙上的大批蟑螂,传达着父子之间的默契和快乐。电影《机器人总动员》里,地球上满是垃圾,没有任何绿色生命,却还有一只快乐的蟑螂。有的歌手组合自称蟑螂,有的流行歌曲唱诵蟑螂。
在审美多元化的今天,人们对待蟑螂的感情又不完全是厌恶,对于它强大的生命力,我们似乎还带着一点儿惊讶和钦佩。这种在地球上比恐龙出现得还早的昆虫,也的确有让人称道的地方。
昆虫学家论证,蟑螂的头被切掉后还能存活一个多星期。科学家声称,如果地球上发生核战争,唯一能存活下来的恐怕只有蟑螂。医学家指出,蟑螂具有通血脉、提高免疫力、抑制癌细胞、治疗心血管疾病等药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