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楼市调控、新型城镇化、农村土地流转等一系列社会进程中,房地产行业迎来了更大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随着住宅房地产市场暴利时代的结束,各房地产企业也将各自目光瞄向不同的房地产细分市场,可以预见,行业专业化会更加明显,而每一个细分领域的附加值亦会提高;另一方面,政府对解决民生诉求、维护社会稳定的基调不会改变,那么住宅房地产业在政策的导向下将变得更加艰难,行业转型已是大势所趋。未来,商业地产、产业地产、养老地产、文化地产等或将成房地产细分市场最大的机会,房地产企业或应及早从以往传统业务的思维中抽身出来,深耕房地产细分领域,通过向地产注入更多新的价值理念,以期完成一次华丽转身,抢占市场的先机。与此相对应,银行、信托、保险、券商、基金等各类金融机构亦应结合政策大势和房地产市场细分化的总体形势,在金融产品创新和业务结构调整方面加大力度,以满足房地产金融的新需求。本期《信托周刊》共刊载了24篇文章,内容涉及金融政策法规解读、房地产项目收购、并购重组研究、不良资产评估、信托公司业务发展研究、股权投资法律研究等领域。
《影视投资信托计划的“庐山真面目”》一文对“五矿信托-影视艺术品投资基金结构化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的诞生背景、过程、交易要素、交易结构、受益权结构化设计、创新点等方面做了详细介绍。作者指出,信托在支持影视文化产业方面优势突出:在对投资者一端,它可以通过信托受益权的结构化分层,整合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的资金,捆绑利益相关者;在资金运用一端,信托资金可以使用股权、债权、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夹层以及各种权益性的投资手段;在风险管理上,信托可以接受各种灵活有效的风控手段。
《交易商协会将银行理财直融工具计入债务融资额度》一文指出,交易商协会日前窗口指导,将银行理财债权直接融资工具计入债务融资工具额度。如果企业发行过银监会的理财直接融资工具,那么在计算债务融资工具的额度时要予以扣除。对此,银行人士称“之前债权直融试点,大家以为能绕开40%红线,现在看来此路不通。”
《金融业的未来:何去何从?》一文分析了国外投资银行的发展路径以及目前的形势,作者指出,投资银行业最盈利的时代已经结束,但这并不是说投资银行业的收入不会从目前较低的水平反弹,随着银行企业客户再次对收购业务产生兴趣,开始发行债券和股票,或者是股市的攀升吸引投资者返回市场进行更多的交易,投资银行业必定还有一定的成长空间,但是在短期内,其股本回报率也几乎不可能重返“危机”前的25%或更高的水平。
《未来几年至少有30%的房企出局?》一文分析了目前中小房地产企业的生存状态,并指出,持续的房地产调控使得少数房地产企业面临着非常大的困难,处境艰难。在这一市场调控下,企业可以通过少拿地、少开工、降价卖房、转让项目等方式实现现金储备,可持续发展,而那些根基不实、发展过于激进的企业或将成为第一批出局者,这也说明,调控在使房地产行业的生态平衡发生着结构性的变化,行业正趋于集中化、规模化。
在“金融内参”栏目中,第127期《信托周刊》刊载了8篇文章,《央行支持自贸区“30条”(通俗版解读)》一文对自贸区的部分政策做了通俗版的解读,包括“境内外个人和企业在自贸区可以开设开头为ft的自由贸易账户”、“在自贸区内工作的合法收入可以随便换汇出去”、“不能低利率境外人民币融资然后在境内放高利贷”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