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产品如何“从一个想法到批量生产”的——上文

刚从事机械设计的机械设计师还是业余玩玩的diy大师们,在从一个需求或者创意想法到产品加工出来这个过程中到底是如何操作的,如何思考等等,都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就像到手的刺猬,不知道如何下手是好。
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解决“一个产品是如何从一个想法到批量生产这个过程中的设计步骤和思维”的。
产品设计,这里指的产品是指的是实体产品,比如数码产品,家电产品,各种行业使用的设备等等。我们今天探讨的是这类产品是怎么设计出来的,这点对于接触产品设计的工程师们还有外行人员想必是比较好奇和迷茫的。我们就这个常用的流程大致描述一遍,其中肯定有不正确或者不一样的地方,仅作大家探讨的引子吧,抛砖引玉。
第一阶段:设计需求
一般情况下一款产品的起源都是来源于一个创意或者用户需求,也就是解决用户痛点,或者由新技术催生的新事物。这一阶段一般由业务部门反馈回来的信息进行整理来定义产品。大部分小企业都是老板们来做这项工作了,基本上是老板说要做什么产品,需要什么样的功能,然后研发部门就根据老板的要求进行产品设计。要是再大一些规模的公司,可能由中高层管理层或者专门部们来做了,这时候产品的诞生大都是来源于市场部门反馈的信息整理或者中高层管理层们执行企业战略过程中来定义产品(这时期的老板们更注重战略层面)。
无论是老板们来制定还是由其他部门来制定,一款产品在这一阶段基本上都要经历 产品背景调查研究、确定所要解决的问题、确定用户使用场景,进行可行性分析等阶段。确定了这些就会交予研发部门开展工作。
第二阶段:定义产品规格参数、功能、使用场景。
研发部门在这一阶段就开始介入了,一般由项目负责人和研发部领导层最先介入,经过与业务部分售后部门和老板/中高层领导多次探讨分析,初步确定产品的各项功能、各项参数、具化使用场景。
初步定义之后项目负责人就要进入产品研发的准备阶段了。
第三阶段:产品分析
项目负责人要针对涉及到的技术、配件等进行分析。一般会查找一些同类产品分析、借鉴。然后查找可以实现的思路、寻找符合规格功能和涉及参数的配件。针对产品进行整体设计和划分不同模块,进行产品整体架构布局。
这一阶段一般有经验较丰富的工程师来做,公司小的话可能就是总工或者研发部经理,公司大点的话会是一个小组或者一个部门(研发部也会分为几个部门)来集体协作。针对不同属性的配件要由不同的工程师配合,比如主控板等电子电器类要由电气工程师/电子工程师来协助。机械类由机械结构工程师们来协助。总体由项目负责人来把控抉择。所以这一阶段对于项目负责人要求就比较高,如何从千差万别、眼花缭乱的数据和配件中作出抉择,需要的不仅仅是足够的实践经验和丰富的理论。还需要有大局观,需要考虑到研发成本、市场方面、批量生产方面、包装运输、售后维修方面、成本售价利润、企业发展战略等等各种因素都要考虑周全。
所以研发部的同学们就不要觉得你的领导就只会喝喝茶聊聊天就可以了。你总要相信冰山下面始终是大于冰山上面的。
第四阶段:外观设计
外观设计顾名思义就是对产品的造型、材质、表面处理工艺、配色等设计。这一步骤对于小企业来说是常常忽略掉的。大部分是结构工程师来做了,但是由于专业素养不足,总是从结构方面来考虑,做出来的东西就是缺少一种设计感。稍微好点的企业一般会寻找专业的工业设计公司来协助做这一工作。也有一些企业由于行业问题会招聘工业设计师来做这一工作,比如小家电类、数码类、玩具类等对外观要求比较高的行业。
对于再稍微大点的企业来说,一般会招聘工业设计师来完成这一工作,甚至会有一个小组或者一个部门来完成。也有讲这一块设计外包给工业设计公司的。甚至一些上市公司本身就有工业设计部门,仍旧会将这块儿设计外包给知名设计公司。不是他们自己做不了或者做不好,而是这以阶段更多是创意行的工作,是需要输入新鲜的血液,与不同背景的专业设计团队进行碰撞才能产生优质的设计。
第五阶段:总体设计——规格计算、选型、机构、材质。
这一阶段就是对产品更加细化,具量化了。一般要对产品进行各种计算。包括参数计算(供电电压、功率、输入、输出)、确定核心配件、确定产品布局,分解各个功能模块,确定产品各零件的工艺材质等。
这一阶段一般还都是由总工程师或者项目负责人来完成的。这一阶段的总体设计就要将需要采购的核心部件具体某个型号,将各种传动机构的机械原理,各种理论分析、计算,根据外观设计进行拆件,模块分解等等一系列工作。这一阶段对于项目负责人来说要求同样是很高的,需要的仍旧是综合能力。是一定要对产品有一定的驾驭能力。
文章尚未结束,尽情期待下期继续讲解,想要更多了解产品设计方面的经验分享,请点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