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桥记


NO.1福庆桥
名片:福庆桥,单孔石梁桥,和孚镇民当村安兜自然村北,文保部门年代初步断定为明代。
记不起第一次看到福庆桥是什么时候了,总之是我2010年10月买车后,从乡下老家开车经民当村上湖盐公路,一转弯就看到了娇小的福庆桥惊艳地静卧在离公路不远的小河上。之后每次经过这里对我来说都是惊鸿一瞥,美艳动人。2012年新春第一天我终于下决心走近她。大年初一,我把在城里过年的父母送回乡下老家,回湖途中终于得闲,初一的阳光又是出奇地好,我决定停车去看福庆桥。其实那时候我还不知道这桥的名字,问一位急急路过的老太太,她说:大家都叫她丁丁桥,一丁丁大的桥,名字还是蛮形象和诗意的。丁丁桥是一座单孔石梁桥,桥的跨度不大,但桥面出水很高,使得桥洞几乎呈现正方形,使得整座桥虽小,但玲珑剔透,轻盈飘逸,两块桥面板都带有一定弧度,这应该是明以前湖州早期石梁桥的风格,其中南侧的桥面板是一块武康紫石(其实石头上有隐约的阴刻桥名:福庆,但前两次去也许真的是被桥美丽的造型迷惑,愣是没看出来),西侧的桥柱石也是武康石,其他石料为花岗岩,石材颜色的斑斑驳驳说明桥经过多次的修葺。桥的四周环境幽静,桥下流水清澈。东侧桥畔是一大丛枯萎的芦苇,河堤是桑地,再去过就是大片大片的稻田和遥遥的村庄。西侧为厂房占据,略显美中不足。
2月1日第二次是中午去的,天阴沉沉的,远远看去丁丁桥有点点迷离感。2月19日带着三位朋友第三次走近丁丁桥,大家也都是第一眼就喜欢上了这小桥。午后的阳光斜斜地照着老桥,武康石紫石泛着动人心魄的温暖光泽。

方志上记载是丁店桥。桥基有石松动脱落。。。

去年5月间练市回来,终于忍不住下来也拍了几张照片又匆匆赶路 呵呵

静静的
静静的居于一隅
似在等一场约会。。。。
是在等候吗?
在漫长如斯的年论与光影间
你驻留的影子
已不再是幻境
应约而来的
似乎 总是那措不及防的记忆

NO.2永安桥
名片:永安桥(武康石的桥额写安定桥),单孔石拱桥,菱湖镇达民村闵家兜自然村正觉宫西侧,清道光丁酉年(1837)重建,市文保点。
家姐嫁在闵家兜,从老家前坝前往姐姐家,每次都会经过永安桥。当地人叫他麻亩桥(音),据说是桥西的田坂叫麻亩山,但桥名的发音与和孚镇北的马鸣桥一样,我怀疑这与某种的信仰有关,跟桥边的某种祭祀有关。马鸣王是养蚕人敬奉的神灵,而闵家兜一带蚕桑业历来比较发达,也是有可能的。关于桥名还有比较疑惑的是,文保部门把该桥叫做永安桥,但桥上南侧的武康石的桥额明明写着安定桥。北侧的桥名被石隙里长出的树根挡住了,没有看到。那就算叫他永安桥吧。
永安桥除桥额石等少数几块武康石外,通体基本上花岗岩,是比较典型的清代桥梁造型,拱很高,东西都有15个台阶。说明到清代拱桥的技术已经炉火纯青了。类似的造型的石拱桥在菱湖周围一带有很多座。但它采用的是无横铰石的分节并列砌置桥拱,这似乎又是相对古老的造拱方式,与明清后大多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桥拱方式不同。
永安桥周围环境相当不错,其北侧数百米为双福漾,桥下的河流应该是西南部村庄通往双福漾的主航道。桥南数十米就是一个丁字形的河口,可往南往西。永安桥畔除了东侧正觉宫和几棵大树外,均是比较原始的桑地和稻田,所以非常自然和富有田野气息。大的香樟树和宫庙和桥和谐一体,把桥衬托得更有韵味。
我去看桥的那天是正月初三(1月25日),除了中间有村民来宫里烧香放炮,热闹几分钟外,没有其他行人,四周很是安静,寒冷的早晨,光线显得柔弱无力地照着古老的石拱桥,冰冷的花岗石的桥身居然泛着暖暖的金黄色,虽然跟水乡任何一处河道一样,冬日里漂满了打蔫腐烂的水草,但那天很眷顾地在桥前留出了一大块水面,春节外面的河道里没有那些千吨航船来来往往,水很是清澈,留下很完美的拱桥的倒影,我坐在宫庙前河埠的台阶上,愣愣地看了很久,微风吹过,摇碎了桥的倒影,远处传来姐夫喊我回家吃饭的声音。
春暖花开我再来吧!

在洛舌看到的,不知道是什么桥

富新桥吧?是不是再洛舍镇洛舍村洛舍中心学校南?

期待寻桥记续篇

不错,以桥为题.欣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