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是中华民族的又一个传统节日,是我国人民很重视的节日。这个节日的传统习俗有很多,吃元宵、赏花灯、逛庙会、猜灯谜、放焰火、踩高跷等等,这些传统习俗中,孕育着红红火火、团团圆圆的美好心愿。
吃“汤圆”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习俗。汤圆,又名“汤团”、“元宵”。吃汤圆的风俗始于宋代,当时的汤圆称“浮圆子”,亦称“汤圆子”、“乳糖圆子”、“汤丸”、“汤团”,生意人则美其名日:“元宝”。宋元元初时,汤圆已成为元宵节的应节食品,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元宵”。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元宵的品种不断丰富,如今,北方叫元宵,南方称汤圆。无论哪种叫法,无不被人们寄予团团圆圆的美好祝愿。
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节称为“灯节”。正月十五晚上,街头巷尾,红灯高挂,在我的家乡盘锦,基本每年都会举办灯展,灯展由最初的在一个区举办,发展到现在各县区不管规模大小都会有灯展,场地也由市区主要街道发展到各大公园,灯的造型也更富,更有地域特色,螃蟹、丹顶鹤等模型的灯具栩栩如生。灯展年年都有,但人们依然乐于观看,每处灯展区都是人头攒动,人们边欣赏边点评,赞叹灯具的品种繁多、制作精巧,人们由灯具的变化感受着生活的变化,享受着社会进步带来的生活幸福感。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我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表演者不但以长木缚于足行走,还能跳跃和舞剑,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最高者一丈多。据古籍中记载,古代的高跷皆属木制,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撑点,以便放脚,然后再用绳索缚于腿部。表演者脚踩高跷,可以作舞剑、劈叉、跳凳、过桌子、扭秧歌等动作。北方的高跷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渔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唤起观众的极大兴趣。南方的高跷,扮演的多是戏曲中的角色,关公、张飞、吕洞宾、何仙姑、张生、红娘、济公、神仙、小丑皆有。他们边演边唱,生动活泼,逗笑取乐,如履平地。如今,盘锦市西安镇上口子已具有300多年历史的高跷秧歌,2006年6月被省政府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今天,我们有责任将这份历史文化传承下去。让包括元宵节在内的每个传统节日,都更富有文化气质,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