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出生的石小锋是是羽林街道三合村人,目前为浙江万丰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装备车间精工工段的一名普通焊工。在同事的心目中,他比较内向,说话不多,但工作非常踏实。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平凡的工人,10多年来一直坚持无偿献血,2014年,他还成为我县首位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捐献者。
2003年,当时20岁出头的石小锋在街头看到停靠在路边的采血车,第一次挽起袖子,献出了400毫升的全血。经了解,献血对人体没有伤害,还可以帮助需要用血的病人度过难关,从小接受父母“助人为乐”教育的石小锋决定将这件事情坚持下去。
按照规定,全血捐献需要间隔半年,于是,每过半年,石小锋就会按时出现在街头的采血车上,挽起袖子献上自己的一分热血。截至目前,石小锋已经献血19次,共计7600毫升。
2008年,石小锋偶然在电视上看到有关造血干细胞捐献的节目,了解到造血干细胞捐献(也被称为骨髓捐献)是造血干细胞捐献移植的前提,没有捐献的造血干细胞就不可能实施造血干细胞移植。而我国血液肿瘤的发病率,仅白血病就有约十万分之三,即每年约有近3.6万人得白血病。
在这些病人中,大多数年龄在30岁以下,其中15岁以下的人群占50%以上,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很大的负担和不幸。虽然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特发肿瘤的理想方法,但要寻找与病人组织相容性抗原基因相匹配、不被排斥的造血干细胞却不容易。
每年有数以万计的人们与病魔抗争着,期待着中华骨髓库给他们带去生的希望和信心。这深深地打动了石小锋,在得知捐献造血干细胞对身体没什么影响后,他毅然决定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资料库。
经了解,当时,要在我县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资料库捐献造血干细胞,只能在5月8日前后去街头采血车上采样登记。2009年5月8日,石小锋特意赶去新世纪广场的采血车,完成了采样登记,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时间一晃就过去了好几年。就在石小锋几乎要淡忘这件事的时候,2013年10月13日,县红十字会工作人员通知石小锋,他的造血干细胞和一名白血病患者初步配对成功,问他是否愿意捐献。
石小锋知道,骨髓相匹配的概率是非常小的,能够初配成功,也是缘分,他就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可惜,后来由于一些变化,省红十字会没有通知其进行进一步地检查。因为好事没做成,石小峰也没有和其他人说起这事。
2014年7月29日,石小锋再次接到了红十字会初配成功的通知。“等了那么多年,终于等到了。我捐献一点造血干细胞,能够让另一个人活下去,真的特别高兴。”石小锋觉得,自己能够帮助别人十分地幸运,当即明确了捐献意愿,也得到了全家的支持。
8月8日,石小锋参加了高分辨检测。令石小峰欣喜的是,高配也成功了。9月2日,石小锋顺利通过了移植前的体检,各项指标都完全符合造血干细胞的捐赠条件。
10月16日,石小锋来到了浙江省中医院,开始了移植前的准备:注射“动员剂”,以促进造血干细胞释放到外周血中。早晚各打一针,刚开始还好,只是骨骼稍微有点酸痛。
到了第三天,睡觉都睡不着了,医生给他开了止痛药,但最终,他还是没吃,怕对造血干细胞捐献有影响。“熬一下,也就过去了。”石小锋说。
10月20日上午9点20分,石小锋开始捐献造血干细胞。鲜血从他的一只手臂中流出,经过长长的导管进入到一台血细胞分离机,分离出造血干细胞后,其他血液又从另一只手臂进入其体内。
这个过程持续了203分钟,200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终于分离完成,用于挽救安徽那名素不相识的13岁重症女孩。用自己的付出,给别人带去生的希望。石小锋说,如果还有配对成功的缘分,他还是会毫不犹豫地献上自己的热血。
“生命需要呵护,生命需被敬畏。当他的造血干细胞融入白血病患者的身体时,他不仅仅是一名捐献者,更是一名生命的缔造者。他用无限的真情换来他人的新生,他用无私的大爱锻造了生命之舟。”就像颁奖现场的颁奖词所说的,他乐意用爱给他人锻造生命之舟。
应该为这种伟大的人点赞!!
或许我们认识,我也献了是多年了攒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