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历史你知多少


第一节 沿革春秋战国 今茂名市境属百越地。
秦朝 秦始皇嬴政三十三年(前214),今茂名市境分属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
汉朝 汉高祖刘邦元年(前206)今茂名市境属赵佗所建立南越国。元鼎六年(前111),武帝灭南越国,置南海、合浦、苍梧等郡,上隶交趾部,今茂名市区和高州、电白、化州县属合浦郡高凉县地,今信宜县属苍梧郡端溪县地。
三国 建安二十五年(220),东吴析合浦郡增设高凉郡,治所在安宁县(今阳江西);又在今开平、恩平、阳江北设高兴郡,治所在广化县。今茂名市境,信宜县属苍梧郡端溪县地,其余属高凉郡地。苍梧郡、高凉郡同隶广州。
晋朝 西晋太康年间(280~289)高兴郡并入高凉郡。东晋永和七年(351),苍梧郡增设晋康等郡。今茂名市境,信宜县属晋康郡端溪县地,其余属高凉郡地。晋康郡、高凉郡同隶广州。
南北 朝宋元嘉三年(426),高凉郡增置罗州县,治所在陵罗江口石城(今化州县境);元嘉十六年(439),增置海昌郡,治所在宁化县(今电白县境);大明中(460年前后),复置高兴郡(在今化州县境),旋废。今茂名市境,信宜县仍属晋康郡端溪县地,化州县属罗州县地,茂名市区、高州县属高凉县地,电白县属海昌郡地。齐复置高兴郡,增置高兴县,郡、县治所在今化州镇,隶越州。梁天监元年(502),析端溪县置梁德郡和梁德县,隶泷州。梁大通元年~三年(527~529),升罗州县为罗州,置石龙郡,罗州领高兴、石龙2郡,州、郡治所在石龙县(今化州镇东北旧城岭)。中大通元年~六年(529~534),置高州,治所在西平(今恩平县),析高凉郡增置连江、南巴、电白等郡。今茂名市区属当时的高州南巴郡地,高州县属当时高州的电白、南巴和罗州的高兴郡地,电白县属当时高州的电白、海昌、连江和南巴郡地,化州县属罗州的高兴、石龙郡地,信宜县属泷州的梁德郡地。陈永定二年(558),高凉郡增设务德郡(今高州县东北),其余仍梁制。
隋朝 开皇九年(589),废电白、海昌2郡置电白县,废连江郡、南巴郡置连江县、南巴县,废务德郡置良德县,均隶高州。高州治所在高凉县(今阳江县境)。废梁德郡置梁德县,隶泷州。废高兴、石龙2郡置石龙、吴川县。开皇十八年(598),增置茂名县,石龙、吴川、茂名三县均隶罗州,州治所在石龙县(今化州县)。改梁德县为怀德县。大业三年(607),废高州、罗州,复置高凉郡。废南巴县入连江县。废泷州置永熙郡,怀德县隶永熙郡。今茂名市境,茂名市区属连江县地,化州县属石龙县地,信宜县属怀德县地,其余属高凉郡的电白、连江、茂名县地和永熙郡的良德县地。
唐朝 武德四年(621),废高凉郡,电白、连江等县隶广州;析怀德县增置信义、潭峨2县,隶南扶州,治所在信义县(今信宜县镇隆镇)。五年(622),析连江县复置南巴县,又于南巴县西境增置潘水县;析信义县增置特亮县;复置罗州,治所在石龙县(今化州镇),领石龙、陵罗、干水、罗辩、招义、吴川、石城等11县。武德六年(623)复置高州,治所在西平县(今恩平县),领电白、连江、良德等县;罗州治所迁石城(今廉江县),析罗州增设南石州,州治所在石龙县(今化州),领石龙、陵罗、龙化、辩州等6县。贞观元年(627),废南扶州,怀德、信义、潭峨、特亮等县复隶泷州。至贞观六年(632),南扶州两次废置。贞观八年(634),南宕州更名潘州,治所从定川县(今广西玉林)境迁至茂名县,领茂名、潘水、南巴3县。九年(635),南石州更名辩州,领石龙、陵罗、龙化3县。贞观二十三年(649),高州治所从西平县迁至良德县(今高州县东北70里),领良德、电白、保宁3县;析潘水县增置毛山县。永徽元年(650),复置潘州,领茂名、潘水、毛山、南巴等县,后省潘水县。开元元年(713),改毛山县为潘水县。开元五年(717),高州治所从良德县迁至连江县,连江县更名保安县。天宝元年(742),高州改为高凉郡,潘州改为南潘郡,辩州改为陵水郡,窦州为怀德郡;招义县更名干水县。至德二年(756),保安县更名保宁县。乾元元年(758),为郡复各州。大历十一年(776),高州治所从保宁县(今电白县马踏镇岳)迁至电白县(今高州县东北长坡),领电白、良德、保宁3县。唐末,高州领电白、良德、保宁3县,治所在电白县;潘州领茂名、潘水、南巴3县,治所在茂名县;辩州领石龙、陵罗2县,治所在石龙县;窦州领信义、怀德、潭峨、特亮4县,治所在信义县。今茂名市境,茂名市区属南巴县地,信宜县属窦州地,高州、电白县属高州、潘州地,化州属辩州地。均隶岭南道东道。
五代十国 后梁开平元年(907)茂名县更名越裳县,龙德三年(923)复茂名县。仍唐制,属南汉。
宋朝 北宋开宝五年(972),废潘州和南巴、潘水2县并入茂名县;省良德、保宁2县并入电白县,均属高州。省怀德、潭峨、特亮3县并入信义县,属窦州。罗州并入辩州,省陵罗县入石龙县,辩州领石龙、吴川2县。太平兴国元年(976),信义县因避宋太宗赵光义讳,改称信宜县。五年(980)改辩州为化州。景德元年(1004),废高州,其属县归窦州,治于茂名县。三年,复高州,茂名、电白县还属,复治信宜县。熙宁四年(1071),并窦州入高州,领茂名、电白、信宜县,属广南西路。乾道三年(1167),析吴川西乡置石城县。景炎三年(1278)五月,升硇洲为翔龙县。化州领石龙、吴川、石城、翔龙4县,属广南西路。
元朝 至元十七年(1280),高州、化州改为高州路安抚司、化州路安抚司,领县不变,同属湖广行省海北海南道。化州路路治石龙县(今化州城河东旧城岭);高州路治于大德八年(1304)由电白县迁茂名县(今高州城)。至正十五年(1355)还治电白县。
明朝 洪武元年(1368),高州路、化州路改为高州府、化州府,洪武七年(1374)降为州。茂名县撤销并入高州,石龙县撤并入化州。九年,高州复府,化州降为化县,化县及原化州辖县归属高州府。洪武十四年(1381),复茂名县。化县复化州,原辖县还属,属高州府。至此,高州府领茂名县、电白县、信宜县、化州及其辖县吴川、廉江。成化三年(1467),高州府治从电白县迁茂名县,隶广东行省。
清朝 顺治四年(1647),高州府属高雷阳道,领化州和茂名、电白、信宜、吴川、廉江1州5县,府治茂名县。
中华民国 元年(1912),化州改称化县。撤高州府,广东省派出高州绥靖处,驻茂名县高州城,领茂名、信宜、电白、化县、吴川、廉江6县。3年,撤高州绥靖处,设高雷道,治所在茂名县,辖原高州府、雷州府、阳江直隶州属下11县。9年(1920),撤道,派出高雷善后处,治所和辖县与高雷道同。民国14年(1925),撤善后处,派出南路行政专员公署,驻茂名县,辖县与高雷善后处同。15年,南路行政专员公署改为南路绥靖专员公署。18年,为缓冲茂名、吴川两县的水上运输纠纷,设梅管理局,辖梅城区,归南路绥靖专员公署管辖。民国25年(1936)11月,广东省派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茂名县,辖信宜、茂名、电白、化县、吴川、廉江、阳江、阳春和梅管理局。民国27年(1938)派出南路行署驻茂名县,管理第七、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36年(1947),民国政府对广东行政区作了调整,原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为第八专署行政督察区,治所和辖地不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底,信宜、茂名、电白、化县四县属南路专区。1950年,四县属高雷专区。1952年,属粤西行政区。1956年,属湛江专区。1958年5月12日,成立茂名市政筹备处,23日改为茂名工矿区城市筹备处,8月26日成立茂名工矿区市,以后陆续将茂名县公馆乡全部和袂花、鳌头两乡的一部分(今金塘、公馆、新坡、高山、镇盛、鳌头、袂花7个镇)划归茂名工矿区市。1959年3月22日,国务院批准茂名市为广东省辖市,同时,以茂名县划属茂名市以外的地区及信宜县设立高州县。化县、吴川县合并为化州县。1959年5月9日,茂名工矿区市更名为茂名市。市政府设在城区河西。1961年4月,信宜、吴川县恢复建制。茂名市、信宜县、高州县、电白县、化州县同属湛江专区。1983年7月,茂名市直隶广东省,辖信宜、高州、电白、化州四县。1985年4月18日,以原茂名市城区和郊区成立茂南区。茂名市府迁城区河东,原河西旧址改设茂南区府。至此,茂名市辖一区四县。
第二节境域
古代,行政区域多变,但境域并没有明确的界定。虽说此时此境属彼时彼境,但往往此时此境又不是彼时彼境的全境。至唐武德年间,信义(信宜)、茂名、电白、石龙(化州)四县均已建置,但并不是近代四县的全境。当时潘州的茂名、潘水、南巴县,罗州的干水县,辩州的石龙、陵罗县,高州的电白、良德、保宁县,窦州的信义、怀德、潭峨、特亮县,构成了近代四县境域的雏形。宋代,经过对郡县较大的撤并调整,至元代属高州路、化州路分辖的信宜、高州、电白、石龙县,构成了今日茂名市境。明代,茂名、电白、信宜、化州3县1州统属高州府。明初曾将东邻阳江县白石都的二个里划入电白县,信宜县北部的信丰、从善、感化、定康、镇南5个都划属罗定州的西宁县。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又将明代从信宜县划出的5个都的信丰、从善、感化、定康4个都(东西80公里,南北62.5公里)还属,称信宜县的“新图”。
解放后,于1950年将信宜县中伙乡罗磨、罗宁2村划属罗定县。1958年,茂名县覃巴约56平方公里的地域划属吴川县。1961年,茂名县的龙首、兰石、高栈一带划属吴川县。1983年茂名市管县,1985年茂名市设立县级区茂南区。从此,确立了以鉴江为中轴,以其流域为主要范围的1市辖1区4县的行政区。
茂名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在东经110°19′至111°40′,北纬21°22′至22°42′之间,东与阳江、阳春县交界,西与吴川、廉江、陆川、北流县接壤,北与罗定、容县、岑溪县毗邻,南至南海。北部最东是信宜县思贺镇八排村的猪乸乳,最西是信宜县高坡镇旺将村的化眼头山;南部最东是电白县望夫镇民乐村东,最西是化州县兰山镇鹤地水库东沿。最北是信宜贵子镇石马村尖锋顶,最南是电白县放鸡岛。陆地面积11425平方公里。陆地沿岸至放鸡岛东西延伸线的海洋面积75平方公里。茂名市区处于市境南部,东、南接电白县,西邻化州县,北连高州县。面积487平方公里。茂名市城区处于市区中央,面积19.4平方公里,西至化州县城32公里,北至高州县城38公里,至信宜县城97公里,南至电白县城18公里,东北至广州市362公里,西南至湛江市城区121公里。

茂名市茂南区八镇(数据是1997年前的)
金塘镇
金塘镇,茂南区辖镇。位于区境西北部,南同茂名市城区接壤,西与化州县相邻,东北和高州县相接,距茂名火车站7公里,离水东港30多公里。辖22个村民委员会、1个居委会和170条村,总面积113平方公里。人口6.22万,农业人口占92%。有港澳台同胞569人,华侨149人。
金塘,名源于明朝洪武七年(1374),传说当时饥荒,“仙人”托梦一族老,说池塘里有金子,村民相继摸到金子,渡过了饥荒,人们怀念仙人,定名金塘。居民多是明初战乱时从福建珠玑巷迁来。明清属茂名县,民国30年(1941)属茂名县二区文田乡,1953年属茂名县十区,1958年划属茂名市,建立金塘公社,1983年改为金塘区,1987年改为镇,列为沿海经济开放区重点工业卫星镇。
交通便利,公路四通八达,高水公路南北纵贯全镇,广海公路从镇境西边通过。
三面环山,地势北高南低,北部多为低丘,中部和南部为平原,易旱;白沙河横穿镇中部。镇内有丰富的高岭土和油页岩。工业有高岭土深加工、五金机械、建筑材料、塑料拉丝和编织、能源、化工等行业企业1557家。优质高岭土远近闻名。镇内文林管理区制作铜质工艺品历史悠久,清末所铸铜钱流通祖国西南,近年生产的铜工艺品和铜锁等远销港澳。农业基本能自流灌溉,旱涝保收。主要作物有水稻、花生、蔬菜、甘蔗、荔枝、龙眼、香蕉等,是茂名市的水果、蔬菜商品生产基地之一。所产荔枝品种多,质优味美,远销国内外。1988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5亿元,其中工业产值5000万元,农业1亿元。
现有高级职业中学1所,完全中学2所,小学25所,幼儿园1所,文化娱乐场所19个,其中影剧院2座,录像场4个,舞狮队8个,摄影室3个,卫生院1所,卫生所20个。
镇境北部白土村附近有中共南路特委、著名农民运动革命家朱也赤烈士纪念碑。
镇区,即金塘圩,民国时期,多是低矮砖木结构瓦房,位于高水公路东侧半里处。解放后往南发展,逐年建造钢筋混凝土楼房,街道与高水公路成垂直交接,建成面积4平方公里,主要道路5条,有日供水能力1万立方米的自来水厂,自动电话600门,有农机厂、塑料厂、副食品加工厂、建筑工程队等企业18家,有影剧院、市场、中小学和卫生院等,文化教育和公用设施配套。逢农历1、4、7为圩期,圩日赶集人逾万。
公馆镇
公馆镇,茂南区辖镇。位于东经110°46′,北纬21°39′,在区境西部,东接茂名市城区,西邻化州县。
清代属茂名县。民国30年(1941)属茂名县三区卫安乡。1950年为茂名县3区,1953年改为9区。1958年划属茂名市,成立公馆人民公社。1983年改为区,1987年改为镇,列为沿海经济开放区重点工业卫星镇。辖22个村民委员会和2个居委会,210个村,面积114平方公里。人口5.98万人,农业人口90.6%。
交通便利,茂化、高水公路在镇区交汇,茂名市油城路将镇驻地与市城区连为一体,镇内公路四通八达,村村通公路。河(唇)茂(名)铁路横穿东西。国家二级火车站——茂名站设在镇内。水路交通由白沙河连接吴川等地。
地处粤西鉴江平原中部,西北部为低丘台地,东南部是平原。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农作物主要有水稻、番薯、花生、甘蔗、龙眼、黄烟和蔬菜等。多年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行集约经营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建立了鱼、肉、果菜、粮、油、糖7大商品基地,初步形成了城郊型农业。有工业企业414家,有年产12万吨的水泥厂和32家红砖厂等骨干企业,形成了建材、塑料、建筑、制冰、制氧和乙炔、五金制品、陶瓷、制衣、电子电器、竹藤工艺、食品加工、纺织、印刷等工业行业。商户1305户,其中国营8户,集体287户,个体1010户。1988年工农业总产值7932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5618万元,工业总产值2314万元,集市贸易额9875万元,社会商品零售额6800万元。
有职业中学1所,普通中学4所,小学26所,幼儿园1所,文化娱乐场所25个,其中影剧院2座,录像场6个,文化室17个,群众文化生活有文艺创作、琴棋书画、舞狮、戏剧、歌舞、曲艺等,医疗保健设施有卫生院1所,卫生站20多个。镇区,即公馆圩,位于茂名市油城一路起点处,紧靠茂名火车站,距茂名市城区中心7公里。始建于清代。当时有一座名为“赋林坟”的墓地,祭扫人多,远道的在此搭棚歇脚避风雨,习称“公屋”,有小贩在此设点经商,日久成圩,人称“公馆圩”(一说,清代高州知府常南巡吴川等地,夜宿此处,后人把其寓所称为公馆)。清末,已成为茂名县南部主要商品集散地之一。直至民国,多为矮砖瓦平房,街道狭窄。解放后逐年新建改建混凝土结构楼房,拓宽街道。现建成面积3平方公里,聚落成块状分布。人口1.4万。有商店320家,摊档1000多个,主要经营铁器、竹器、纺织品、药品、日用五金、百货等。镇区内有60多年历史的市第五中学和中心小学、卫生院、电影院、银行等,公共设施配套。农历每旬3、6、9为圩期,日赶集万余人。圩西北侧圩头岭有解放战争中牺牲的焦昆瑞等7位烈士的纪念碑1座。
镇盛镇
镇盛镇,茂南区辖镇。在区境西南部,小东江畔,东经110°48′,北纬21°36′。西连吴川县浅水镇,东北距茂名市城区9公里。面积61平方公里,辖18个村民委员会,1个镇居委会,179村。人口4.76万,农业人口占95%。有华侨、港澳台同胞322人。
清代属茂名县,民国30年(1941)属茂名县二区白沙乡,1953年属茂名县九区。1958年成立镇盛人民公社,由原属公馆公社的荷榭、樟岭、茂坡等9个大队和原鳌头公社的环江、白沙、斜岭等9个大队组成。辖区长9公里,宽8公里。1983年改为区,1987年改为镇,列为沿海经济开放区重点工业卫星镇。
地处梅江中上游平原,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梅江纵贯南北。西北部是低丘台地,东南部是平原。
水陆交通方便。公路支线,向北直达茂名火车站,东到袂花与高水公路相接,西至吴川县浅水;水路南北沟通吴川县和茂名市城区,集镇东侧的梅江西岸航运码头,年运货量50万吨。
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水稻、花生、水果、甘蔗、蔬菜、红烟等。是茂名市果菜基地之一。有工业企业142家,其中集体57家,个体85家,已形成建材、燃气、电子、皮革、纺织、塑料、淀粉、食品加工、竹藤工艺等行业。工农业总产值3258万元,其中工业407万元,农业2851万。商户2025户,其中集体176户,个体1849户,集市贸易额1650万元,社会商品零售额1969万元。
有中学2所,小学8所,幼儿园1所,在校学生7600多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文化娱乐场所45个,其中影剧院1座,录像场1个,文化室1个,群众文化生活有舞狮、琴棋书画和戏剧弹唱、卡拉OK、电子游戏、灯谜、舞会等。有卫生院1所,医疗室18个。
镇西南的青年湖,群山环绕,湖面200多公顷,湖水清澈,湖心有两个小岛,岛上绿树成荫,具发展旅游业的潜力。镇东有具民国建筑特点的秀川祠堂和广东绥靖公署副主任邓龙光故居。
镇区,称镇盛圩。清咸丰年间(1851~1860),附近龙山圩、那田圩居民逐渐迁此,建居经商,时为低矮平房,解放后逐渐在主街建有二层砖瓦楼房。现建成面积2.5平方公里,主要街道4条,成“廿”状分布,建筑多为混凝土结构楼房。镇内有年供水量72万吨的自来水厂、容量22万伏的变电站,程控电话308门。历为人民公社、区、镇人民政府所在地。
镇区加工业发达,有农机修配厂、茂名市协和饮料厂、食品加工厂、皮革厂等。协和可乐高级保健饮料远销外省市;有一个4560平方米的市场,成为茂名和吴川边界工农业商品集散地,逢农历2、5、8为圩期,赶集人近万。
新坡镇
新坡镇,茂南区辖镇。位于东经110°8′,北纬21.8°,从北至西呈半月形与茂名市城区犬牙交错。辖13个村民委员会、1个居委会,98条村。面积27.8平方公里。人口3.68万,农业人口占95.2%。
明代,常有商人出入此地,见山水祥和,定居于此,取名“新坡”。清光绪十四年(1888)隶属茂名县公馆分局二十乡,民国30年(1941)属茂名县第二区新治乡,1950年调整为茂名县公馆区新坡乡,1957年撤区并乡属公馆乡。1958年划属茂名市,1961年建新坡人民公社,1985年属茂南区,1987年建镇,列为沿海经济开放区重点工业卫星镇。
地处鉴江中下游平原,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境内有高水公路和河(唇)茂(名)铁路经过,镇内村村通公路。
经济以工业为主,有工业企业1130家,其中集体143家,个体近千家,形成石油化工、五金机械、建筑材料、纺织制衣和电子等行业,有广东省首家镇属海运公司,远洋轮载重量2700吨。农业以种植水稻、蔬菜为主,花生、大豆为辅,具城郊特色。商业3000多户,全镇工农业总产值2.88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4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2.2%。集市贸易成交4000多万元,社会商品零售额3758万元。
全镇有中学5所,小学13所,幼儿园8所,在校学生8412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文化娱乐场所15个,老人活动室1个。群众文化有文学创作、摄影、灯谜、舞狮、木偶、琴棋书画等。医疗保健设施有医院1所,专业卫生所14个。
镇区在茂名市城区河西,茂南区府西南1公里处,是中共茂名市委和市政府最早驻地。现新建面积1平方公里,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水电由茂名市城区直供,各种公共设施配套。
高山镇
高山镇,茂南区辖镇。位于东经110°37′,北纬21°31′,茂名市城区东南,呈半月形与市城区犬牙交错,东南与电白县相邻。辖11个村民委员会、1个居委会和69条村。面积18.3平方公里,人口2.61万,农业人口占89.9%。
前身是高山公社,因高山村建在山上而得名。清代属茂名县,民国30年(1941)属茂名县二区新治乡。1953年属茂名县白沙乡,1958年划属茂名市新坡公社,1961年析新坡公社分建高山公社,1983年改为区,1987年改为镇,列为沿海经济开放区重点工业卫星镇。同年,在乡政府东南面、高水公路旁兴建“高山农民街”,有330多户在此建楼经商,形成新的集市。
地处小东江中游台地,地势平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盛产稻谷、蔬菜、花生、番薯。有蔬菜种植专业村,蔬菜基地226公顷,淡水养殖基地266公顷,饲养生猪4万头,三鸟80万只,形成了蔬菜、水产、禽畜商品生产基地。有红砖厂、印刷厂、纺织厂、制衣厂、食品加工厂等企业1174家。石鳌塘炮竹厂生产的鳌鱼牌电光炮竹爆炸发响率高,燃烧安全,远销云南、贵州、广西、海南等省区。工农业总产值1.6亿元,其中工业产值1.2亿元。
有中学1所,成人技术学校1所,小学8所,幼儿园5所,文化娱乐场10个,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有舞狮、武术、篮球、乒乓球、琴棋书画等。
交通便利,高水公路纵贯南北,水路上可通航200吨级轮船达梅菉码头。
镇区在茂南区府南2公里处,建成面积2平方公里,建筑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有中、小学、卫生院、百货大楼、收购站、储蓄所等,供水、供电等公用设施配套。
山阁镇
山阁镇,茂南区辖镇。位于东经110°7′,北纬21°7′,区境东北部,在电白、高州两县和茂南区新坡镇之间,距茂名市城区4.8公里。
镇区附近蝙蝠岭在此处凸起一墩,如山长一角,故名“山角”,后因“角”字欠雅,改为“山阁”,寓仙山琼阁之意。1949~1955年属茂名县公馆区,1958年属高州县分界公社,1961年成立山阁公社,1963年归属分界公社,1979年划属茂名市郊,建立山阁公社,1983年改为区,1987年改为镇,列为沿海经济开放区重点工业卫星镇。辖10个村民委员会,1个居委会,107条村。面积46.7平方公里,人口2.87万,农业人口占92.8%。有港澳台同胞、华侨95人。
地处鉴江中游的丘陵地带,地势北高南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主要作物有水稻、番薯、红烟、花生、荔枝、龙眼、香蕉等,是茂名市水果生产基地之一,尤其荔枝享有盛名,素有“荔乡”之称。荔枝品种繁多,优质品种有白糖罂、白蜡、黑叶、妃子笑等,均有果大肉厚、清甜可口的特点,较珠江三角洲早熟15~20天,远销全国各省市及港澳市场。还建成一批蔬果、畜牧、三鸟和水产商品生产基地。农业总产值3222万元。
矿产资源有高岭土、铝、煤、油页岩等,高岭土储量、质量均居全省前列。工业主要有高岭土加工、塑料编织、彩印、化工、食品加工、农机修理、缝纫、纺织等行业企业498家,其中集体45家,联营102家,个体351家。有年产2000万块红砖的大型轮窑砖厂2个和大型高岭土精选厂1个。山阁联合瓷土工业公司生产的山阁牌造纸工业用瓷土,白度高,粒度细,是国内唯一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级纸涂料高岭土,供进口涂布机的厂家长期使用,替代了进口的高级涂料高岭土,畅销国内20多个省市并销售南韩和港澳台。工业总产值1901万元。
水陆交通方便。距水东港码头30多公里,距河茂铁路12公里,高水一级公路和苍计公路横贯镇境,镇内公路可直达各管理区和村庄。
有中学2所,小学14所,幼儿园1所,文化娱乐场18个,镇级卫生院1个,管理区级卫生所10个。
镇区在茂南区府东北7公里处,建成面积1平方公里,人口450人,是新建集镇,建筑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镇区北部为工副业区,有橡胶厂、大型瓷土精选厂;西部为商业区;南部为行政管理区,有镇政府,邮电局、银行等单位。农历每旬1、4、7为圩期,赶集人近万。
袂花镇
袂花镇,茂南区辖镇。位于东经110°55′,北纬21°35′,北部接高山镇,西连鳌头、镇盛镇,南邻电白县。
明清时期属茂名县,民国30年(1941)属茂名县五区袂花乡,1949年10月,属茂名县鳌头区,1953年属茂名县六区,1956年3月,建袂花乡,1958年划属茂名市,成立袂花公社,1983年11月改为袂花区,1987年5月撤区建镇,列为沿海经济开放区重点工业卫星镇。辖18个村民委员会,1个居委会,154个村。面积26平方公里。人口4.73万,农业人口占95.1%。
地处袂花江中游,袂花江自东北向西南横贯全镇。水路上航可直达电白县的坡心、羊角、霞洞,下航可直通梅菉入南海。高水公路南北纵贯全镇,向南10公里与广湛公路连接,向北10公里可达茂名市城区,每五分钟有一班次茂名——水东的班车经过,每天经袂花往广州、深圳、珠海、江门、湛江、海口等地的客运班车40多班次。
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番薯、花生、甘蔗、香蕉,是花生传统产区,所产花生壳薄仁大,肉质香脆,远销港澳。是茂名市水果、蔬菜、油料商品生产基地之一。有工业企业650家,其中集体51家,个体586家,形成了建材、五金机电、皮件制品、棉制品、石油加工、木材加工、食品加工等行业。五金钢具厂生产的骆驼牌系列公文柜及保险柜,品种多样,规格齐全,畅销全国各地,中外合资恒隆手袋有限公司生产的富华牌系列手袋全部外销美、泰和港、台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健峰家具有限公司生产的健峰家具直销港澳和泰国。有专业市场5个,面积6800平方米,商户1272户,其中国营10户,集体112户,个体1150户。1988年工农业总产值5130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851万元。集市贸易成交额9280万元,社会商品零售额8180万元。
现有中学2所,小学18所,幼儿园1所。在校学生9547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8%,文化娱乐场所22个,其中影剧院2座,录像室4个,文化室15个,老人活动室1个,群众文化生活有文艺创作、摄影、胡乐、舞狮、棋艺等。有卫生院1所,卫生室14个。
镇内石浪圩的广福庙和椰子村的陈氏宗祠,建于明初,雕塑精细,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
镇区,即袂花圩,位于茂南区府南9公里。清乾隆辛亥年(1791),廖勖亮从粤北迁此建铺经商,逐渐发展成圩。相传当时有个老太太在圩边埠头绣袖花为生,故称袂花圩。聚落在高水公路两侧,街道与袂花江垂直,呈带状分布。民国时期多为低矮砖瓦平房,解放后逐年新建改建混凝土楼房,现建成面积1平方公里,主要街道2条,总长8公里。有日供水量200吨的自来水厂,3万门程控电话已开通使用。文化、教育和各种公用设施配套,贸易活跃,逢农历3、6、9为圩期,日赶集人约2万。活鸡专业市场每日开市,远近闻名。
鳌头镇
鳌头镇,茂南区辖镇。位于东经110°32′,北纬21°59′。在茂南区南部,西邻吴川县,东连袂花镇,东南接电白县。面积53.66平方公里。
鳌头,因地形似鳌鱼的头部而得名。明清时期属茂名县,民国30年(1941)分属茂名县五区鳌头乡和飞马乡,解放初成立鳌头区,后改乡。1958年改为鳌头区,1987年建镇,是广东省沿海开放区重点工业卫星镇。辖25个村民委员会,1个居委会,164条村。人口6.86万,农业人口占96.3%。有港澳台同胞、华侨934人。
地处袂花江中游,境内东有河林河、中有袂花河、西有梅江呈“川”字形贯穿,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22℃左右,年降水量约1436毫米。地势西高东低,袂花江以西低丘广布,袂花江以东为平原。
交通便利。东西中三河贯穿,船舶可上航电白县的潭板、沙琅等镇,下达吴川县的梅菉  至南海、陆路有柏油公路与高水公路相接。
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作物有水稻、番薯、花生、大豆、蔬菜、红烟等,形成了蔬菜、水果生产基地。有工业企业2300多家,其中集体140多家,个体2100多家,形成了五金机械、塑料、化工、建材等行业。鳌头化工厂是广东省化工定点厂,生产的船底漆、内墙涂料等20多个品种,远销中南各省和大庆油田。建筑业发达,擅长水、木、铁、雕等工艺的张振坤,1958年作为湛江地区2名代表之一参加北京“十大建筑”会战。现有建筑工程公司1个,建筑队25个,施工工程遍及10多个省市,有商户4400多户,其中集体300多户,个体4000多户。1988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2亿元,其中工业产值5000万元,农业产值7000多万元,集市成交额3500多万元,社会商品零售额2000多万元。
现有成人技校1所,中学3所,小学29所,幼儿园1所,在校学生1.02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7%。文化娱乐场所67个,其中影剧院1座,戏台4座,文化站1个,文化室24个,游泳池和游泳场各1个,篮球场36个。塘札小学是省的游泳传统项目学校。群众文化生活有摄影、灯谜、书法、舞狮、划龙舟、武术、木偶戏和八音吹奏等,有卫生院1所,卫生站11个。
镇区,即鳌头圩,距茂南区府17公里,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民国以前多为低矮砖瓦平房,解放后逐年增建混凝土结构楼房,现建成面积2平方公里,人口3316人,主要街道4条,呈“A”字状分布,总长1.2公里,有供水量30万吨的自来水厂1个,电话装机146门,完全中学、小学和幼儿园各1所,各种文化公共设施较为齐全。镇区南部有明代建成的文武帝庙。镇区内有2个菜市和各种小摊档,农历每旬1、4、7为圩期,圩日赶集人有1~2万。
补充内容 (2013-6-7 19:35):
没找到
地质发展简史
震旦纪(距今6.5~5.7亿年),茂名市境内为一片汪洋大海,大地构造属东南地槽区,地壳大幅下陷,接受了厚达5000米以上的类复理石砂泥质夹硅质、碳酸盐质含铁、锰、磷沉积,古生物化石稀少。
早古生代,茂名大致以大田顶为中心,形成一加里东期隆起区——信宜隆起,而周围地壳则继续下陷为拗陷区。东南面是阳春拗陷,电白县的大部分地区属此;西北面是北流拗陷;西南面是廉江拗陷,化州的合江向斜属此;北面是罗定拗陷,贵子弧形构造区属此。
寒武纪(距今5.7~5亿年),茂名边缘拗陷地带为浅海,沉积形成一套类复理石砂页岩夹碳酸盐岩,厚度大于3000米。寒武纪末期,加里东运动使地壳整体上升为陆地,形成紧密线形的复式褶皱,并有广泛的区域变质作用,使震旦纪和寒武纪的沉积岩层变质为千枚岩、片岩和片麻岩,并发生大规模的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经变质后成为混合岩化花岗岩。云开大山雏型形成。
奥陶纪(距今5~4.4亿年)和志留纪(距今4.4~4亿年)时,茂名市绝大部分为隆起区,以风化剥蚀为主,仅信宜西北部局部地区(贵子弧)有海水进入,海水较深,笔石生物发育,沉积形成一套厚达1280米的绢云母炭质页岩和砂岩。志留纪末期,贵子弧地区海水退出,形成陆地。
晚古生代泥盆纪(距今4~3.5亿年)早世,茂名陆地面积扩大,唯贵子弧和化州至高州南部地带发生沉陷。当时地势高差悬殊,沉陷带内河流纵横,鱼类和植物繁育。后期有海水进入,沉积形成了一套厚1730米的河湖至滨海相含赤铁矿层的碎屑岩(桂头群),以角度不整合与寒武系或震旦系、志留系地层接触。
泥盆纪中晚世至石炭纪早世,廉江拗陷带和贵子弧拗陷带地壳继续下沉,海侵扩大,海水加深。早泥盆世晚期至晚泥盆世早期为浅海环境,腕足类、珊瑚等古生物十分丰富,沉积形成一套厚1100米的碳酸盐岩层。晚泥盆世晚期,海水渐退而形成海陆过渡环境,沉积物为泥质、粉砂质和砂质,植物化石和腕足类化石同时出现(帽子峰组)。
石炭纪(距今3.5~2.7亿年),合江(廉江)拗陷地区地壳重新下降。早石炭世早期为滨海—浅海环境,沉积物由砂泥质渐变为碳酸盐,腕足类、腹足类、珊瑚等海生物依旧繁育。早石炭世晚期(大塘阶)早时仍为浅海碳酸盐类沉积,晚时海水渐退,形成滨海沼泽环境,接受含煤砂泥质沉积(测水段)。中、晚石炭世和二迭纪(距今2.7~2.25亿年)的地层本区没有出露。
晚古生代末期,受印支构造运动影响,海水完全退出。合江拗陷的泥盆、石炭系地层褶皱隆起,形成一系列线型复式褶曲,并有强烈的断裂作用和轻微的区域变质作用,使古老的构造形迹进一步加剧,并受差异风化作用,地势高差更加明显。
中生代三迭纪(距今2.25~1.8亿年),除信宜北部边界的贵子镇下石塘村外,茂名全境几乎都为风化剥蚀区。三迭纪晚世,贵子下石塘为罗定加益内陆湖泊—沼泽盆地的一部分,接受厚逾402米的砂砾、砂泥质含煤沉积,含古植物和瓣鳃类。
侏罗纪(距今1.8~1.35亿年)茂名全境都是隆起剥蚀区,没有接受沉积。
白垩纪(距今1.35~0.7亿年年),燕山运动对茂名地区有显著影响,断裂活动频繁,形成大大小小的断陷盆地,并伴随有强烈的岩浆喷发和侵入活动。
在茂名南部,大致以化州南盛为中心,北至化州宝圩,南达吴川樟铺,东起电白林头,西抵化州林尘,形成一个向北西方向拉伸,近菱形的较大型白垩纪内陆断陷盆地——南盛盆地。另外,在高州大井、信宜朱砂、化州平定等镇有若干个白垩纪小盆地。南盛盆地白垩纪早世为河流至湖泊环境,沉积形成一套厚950米的砂岩、砾岩、粉砂岩和泥岩,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当时天气炎热干燥,为氧化环境,沉积物普遍带红色,地史上称此类地层为“红层”。由于不利于生物生存,除了一些微型的介形石和偶有恐龙出没外,一般生物稀少。晚白垩世,地壳活动,火山喷发,盆地内堆积了厚达1000米的中酸性火山岩和火山质砂砾岩。侏罗—白垩纪燕山期的岩浆活动,使电白县东部和南部、化州县北部和西南部出现大量连片的花岗岩或花岗闪长岩岩体,信宜、高州亦有一些面积较小的中酸性侵入岩体。
白垩纪的红色断陷盆地沉积一直继承到早第三纪(距今0.7~0.25亿年)早期(铜鼓岭期),但盆地面积已大为萎缩。南盛—同庆与宝圩—沙田一带已隆起成剥蚀区,其它地区的小盆地也已消失。茂名第三纪含油含煤盆地已成雏形。
早第三纪古新世,茂名盆地为山间河湖相粗碎屑建造,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古新世末期,地壳上升,铜鼓岭组岩层经差异风化,地貌上常成铜鼓状残丘,故有“铜鼓岭”之称。
早第三纪始新世—渐新世,受断陷作用,茂名盆地大幅下沉,但盆地面积更加缩小,成狭长状。盆地西南缘北移至化州连界圩—高州石鼓—电白羊角一线。当时为湖泊—沼泽环境,气候温暖潮湿,螺、蚌、鱼、龟、鳖、鳄鱼和植物繁衍,沉积物富含有机质,形成一套由砂泥质渐变为油页岩和褐煤的地层。此时,在电白县旦场有一北东向小型内陆山间红层盆地,沉积环境与茂名盆地截然相反。
早第三纪末期地壳上升遭受风化剥蚀,现所见与晚第三纪地层接触的油页岩层顶部常有一古风化壳。
晚第三纪(距今0.25~0.02亿年)中新世,地壳再次下降,形成河湖—沼泽环境,植物生长茂盛。早期(黄牛岭期)沉积形成砂砾岩、砂岩、泥岩、含煤线和劣质油页岩薄层。晚期(尚村期)湖水较深,螺、蚌等淡水软体动物发育,有机质丰富,沉积形成油页岩和泥岩。
晚第三纪上新世早期(老虎岭期),茂名盆地为河流—湖泊环境,桤木、栗、枫香、栎、松和蕨类植物繁盛,沉积一套灰绿色泥岩、砂岩和砂砾岩、含煤线。晚期(高棚岭期),地壳渐升,茂名盆地范围越来越窄,只在山麓地带沉积了一套类磨拉石粗碎屑物质,以砾石为主,厚达1210米。
第三纪末期,受喜马拉雅运动影响,茂名盆地整体隆起,但上升不均匀。因断裂作用,地层作单面倾斜,盆地北部地层露头缺失,南部则上翘,形成一不对称近似箕状的向斜。
第四纪(0.02亿年前至今)时,境内基本上处于风化剥蚀环境,仅沿江沿海地带有沙泥或砂砾堆积。在鉴江中下游及其支流梅江、袂花江等流域,范围包括化州南盛、长岐、同庆、东山、丽岗,茂南公馆、新坡、高山、鳌头、袂花,电白坡心、林头等镇,有较大面积的成片冲积平原分布,为河流横向侵蚀和堆积作用形成的砂和粘土层。在江河的其它地段,则河漫滩和河流阶地发育,由砾石、砂、粘土组成粗-细二元结构。电白沿海平原则由砂或粘土堆积成,并有各种形状的沙坝、沙嘴、沙洲等海积地貌发育。
全新世,由于地壳持续隆起和差异风化作用,信宜、高州东北部和电白东北部形成高耸的山地地貌,其他隆起区则被渐夷为丘陵或台地。

地层
茂名市地层属于华南地层区云开分区。地层出露北部和中部以震旦系为主,东南部、西部有较多的寒武系地层,并广布燕山期花岗岩和加里东期混合岩化花岗岩。西南部,茂名市区至化州城之间为白垩系至第三系内陆盆地相地层。
(一)震旦系云开群
大面积分布于信宜、高州大多数镇,化州的杨梅、良光、笪桥、长岐、文楼、平定和电白的黄岭、霞洞等镇。为滨海—浅海相类复理石砂页岩建造经变质作用所成的一套变质石英砂岩、石英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并夹大理岩、硅质岩。信宜冻水坑发现较多的古球藻化石,最大厚度5660米。
(二)寒武系八村群
分布于化州的新安、丽岗、播扬、宝圩、中垌、兰山和电白的那霍、沙琅、林头、七迳、麻岗、树仔、电城、马踏、岭门、爵山等镇。为一套海相细碎屑岩经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砂岩、砂质页岩、片岩、片麻岩、变粒岩夹炭质页岩和大理岩,最大厚度2800米。
(三)奥陶系
仅分布于信宜贵子镇东南的平民—中和局部地带。为海相石英砂岩和片岩,含笔石化石,厚933米。
(四)志留系
仅分布于信宜县东化部的托盘垌,面积极为有限。为黑白相间条带状炭质页岩夹砂岩,富含笔石化石,厚351米。
(五)泥盆系
主要分布于化州的中垌、官桥、林尘、合江、那务、宝圩和信宜的贵子、茶山等镇,呈带状分布。高州沙田镇八角山、泗水镇谢牛岭、高州城南茂岭等局部地区亦见有零星分布。为一套浅海相沉积岩,顶部为海陆过渡相。分以下地层组(群):
桂头群为紫灰色含砾砂岩、砂砾岩、砂岩、粉砂岩、页岩夹透镜状赤铁矿,在化州的中垌马路坡处,产鱼类化石,厚1730米。
棋子桥组为灰岩、泥灰岩与钙质页岩互层,富含腕足类和珊瑚化石,厚360米。
天子岭组为灰岩、硅质灰岩、白云质灰岩夹泥质灰岩,含腕足类、珊瑚、头足类等生物化石,厚377米。
帽子峰组砂岩、粉砂岩、页岩互层,富含植物化石,厚420米。
(六)石炭系
仅分布于化州中垌的局部地区。为一套海相碳酸盐岩夹海陆过渡相含煤碎屑岩地层。分以下地层组:
孟公坳组下部为砂岩、页岩,上部渐变为灰岩、白云岩,含腕足类、珊瑚、腹足类和苔藓虫化石,厚96米。
大塘阶分两个地层段:
石磴子段灰岩、生物灰岩、炭质灰岩,富含腕足类、珊瑚、腹足类、三叶虫化石,厚200米;
测水段砂岩、页岩夹炭质页岩和薄煤层,含腕足类、珊瑚、腹足类、海百合茎和植物化石,厚90米。
(七)三迭系
仅见于信宜县贵子镇下石塘,为内陆湖泊—沼泽相石英砂岩、砂砾岩、页岩夹薄煤层,含大量植物化石和瓣鳃类化石,厚402米。
(八)白垩系
分布于化州的江湖、丽岗、南盛、同庆,茂南的公馆,高州的石鼓、祥山、大井、沙田,信宜的朱砂等镇。
分以下两个地层群:
罗定群(下统)为一套红色内陆河湖相砂泥岩、砾岩,可见轮藻、介形虫和恐龙蛋化石,厚950米。
南雄群(上统)为一套火山岩系,主要为安山玢岩、霏细斑岩、英安玢岩和火山角砾岩、凝灰岩,厚逾1000米。
(九)第三系
分布于茂南除公馆、镇盛两镇外的其余地区和高州的石鼓、镇江,化州的丽岗,电白的羊角、坡心等镇,相连成一大片,地史上称为“茂名第三纪盆地”,是一套河湖沼泽相含煤含油地层。自下而上分以下地层组:
铜鼓岭组(古新统)下部为紫红色砾岩夹砂岩,中部为棕红色中细砂岩,上部为暗棕红色砂岩和砂砾岩,厚度大于926米。
油柑窝组(始一渐新统)下部为砂砾岩、砂岩和泥岩,上部为油页岩夹泥岩、炭质页岩和褐煤层,含鱼类、龟类、鳄鱼化石,厚150米。
与此层相当,在电白县的旦场有丹霞群,为形成于干旱盆地环境的红色砂岩、粉砂岩和砾岩,厚730米。
黄牛岭组(中新统)砂砾岩、砂岩夹泥岩和含油砂岩透镜体,产植物化石,厚200米。尚村组(中新统)泥岩、页岩、粉细砂岩夹油页岩及煤线,富含植物化石和腹足类,厚
547米。
老虎岭组(上新统)砂砾岩夹粘土透镜体,厚度大于300米。
高棚岭组(上新统)为洪积相砾岩和砂岩,最大厚度1800米。
(十)第四系
在内陆为河流冲积或坡积物。主要分布于鉴江、袂花江(沙琅江)、梅江、罗江、陵江、长湾河和儒洞河等沿岸地带。以砾石、砂、粘土为主,偶夹泥炭土透镜体。最大厚度30米。在沿海地带,包括电白县的电城、岭门、爵山、博贺、龙山、南海等地,为全新世海积砂泥层。最大厚度,在龙山潭巴塘村,达15米。
除沉积岩和火山岩地层外,茂名市境内还有较大面积的岩浆侵入岩体。分两类:一是形成于侏罗—白垩纪的燕山期花岗岩,主要分布于电白县东部、南部的罗坑、望夫、观珠、大衙、陈村、水东、沙院、小良,化州的新安、平定、那务、宝圩,高州的石板、顿梭、南塘,信宜的镇隆、丁堡、贵子、新堡等镇。岩性多为黑云母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偶见闪长岩类;二是形成于早古生代加里东构造运动期的混合花岗岩,分布于化州南部的杨梅、笪桥、良光、出拔、平定、文楼,高州的木头塘、南塘、顿梭、云炉,信宜的迳口、金垌、高坡、北界、钱排、响水等地。
三、地质构造
茂名市在大地构造上属华南加里东褶皱系粤西隆起带(复背斜带)。区内地质构造在后加里东时期受新华夏构造体系改造,多成北东或近北东走向。北东向主要构造形迹有:四会—吴川大断裂(本区域或称袂花江断裂),信宜—廉江断裂(或称官桥断裂),金垌—河唇断裂(或称那务断裂),丽岗—笪桥断裂,大潮—曹江断裂,清湾—平定断裂,合江向斜(廉江向斜的一部分)。区内新华夏系派生的构造主要为北西向构造。最著名的是茂名第三纪盆地(拗陷)。断裂则主要有高州—羊角断裂(又称■田断裂),金塘—新圩断裂,合江—镇江断裂,平地—石印断裂,贵子—分界断裂。北西走向的贵子向斜实际上是贵子—(罗定)金鸡弧形构造的一部分。此外,区内还有一些东西向和南北向的构造形迹。如东西向的平地—朱砂断裂、宝圩—镇隆断裂、连界—沙田断裂,南北向的高州罗村白垩纪盆地、满坑—储良断裂,这些断裂一般规模较小。
(一)断裂
袂花江断裂四会—吴川大断裂在茂名境内长约70公里,由阳春插入电白县,经那霍、林头、小良,往吴川、湛江方向延伸。断层线基本上与袂花江(沙琅江)重合。在那霍以北,断层面清晰可见,其余地方受河流冲积物或风化残积物掩盖。断层走向30°~45°,倾角可达70°~80°,断裂属压扭性,普遍出现糜棱岩化。形成于燕山期,后期仍有活动。本区东部南部广布的燕山期花岗岩体,是这一断裂活动的结果。
信宜—廉江断裂北起信宜的茶山,往南经怀乡、东镇、镇隆,高州的南塘,化州的官桥,延伸至廉江、安铺。茂名市境内长140公里。属压扭性断裂。该断裂与位于其西北面的金垌—河唇断裂、清湾—平定断裂,东南面的丽岗—笪桥断裂组成以合江向斜为轴心的压扭性断裂带。这组断裂走向北段20°~30°,南段至廉江境内向西偏转为走向60°。断裂带形成于燕山早期。断裂线常被白垩纪或第三纪盆地掩盖,但其南段断面清楚,西北盘为泥盆系地层,东南盘为寒武系地层。沿断裂一带有花岗岩侵入,且以西北部为显著,褶皱作用也很强烈。
高州—羊角断裂由高州城西的荔枝圩向南东经■田村延伸至电白羊角镇的大同圩,又称田断裂。大致沿120°作北西南东走向,东南段至分界镇附近折近南北向。长30公里以上,断距大于2500米,控制着茂名盆地的北缘。断裂为压扭性,断面附近有角砾岩及宽0.5米~7米的糜棱岩带。断裂形成在喜山晚期,断层北盘地层为震旦系,南盘为第三系。
(二)合江向斜
位于化州的定圩、那务、合江、中垌、新安这一狭长地带,南部向廉江、安铺方向延伸,境内长约75公里,最宽处达10公里,总体走向北东30°。该向斜为一复式向斜,向斜内有次一级的背斜、向斜。核部地层为石炭系,翼部为泥盆系。两翼分别以那务—河唇断裂、林尘—新安断裂(信宜—廉江断裂),与寒武系地层接触。向斜为晚古生代的沉积凹陷,印支期受造山运动影响褶皱隆起,半伴生断裂。
(三)贵子弧形构造
贵子弧形构造是罗定弧形构造的西翼部分。分布于信宜县北部的贵子、茶山、平塘等乡镇范围内。东翼在罗定境内。贵子弧由一系列走向由东西转北西的向斜和断裂组成。向斜核部地层出露石岩系(分布在罗定境内),两翼依次为泥盆系、志留系和奥陶系,是茂名市唯一出露奥陶志留系地层的地区。向斜岩层褶皱紧密,倾角50°~70°。与褶皱相应走向的断裂相当发育,使向斜形态受到破坏,造成其南翼志留系奥陶系地层缺失。其中规模最大的是贵子—(罗定)分界断裂。断裂面多向北或向东倾斜,倾角50°~80°。断裂呈几米至几十米的挤压破碎带,并广泛发育糜棱岩、断层角砾岩以及挤压透镜体,压扭性明显。断裂带附近石英脉体极为发育。
(四)茂名构造盆地
茂名盆地为一第三纪陆相含油含煤盆地,位于四会—吴川大断裂与信宜—廉江断裂之间,受北西次一级构造控制。东北面以高州—羊角断裂与基底岩层震旦系接触,西南面盆地第三系始新统油柑窝组地层与基底白垩系或第三系古新统铜鼓岭组呈超复不整合接触。盆地为一开阔的不对称向斜,走向北西—南东,两端局部转东西向。南西翼平缓,倾角4°~12°。北东翼较陡,且缺失下部地层。盆地内地层由老至新为下第三系油柑窝组,上第三系黄牛岭组、尚村组、老虎岭组、高棚岭组,为河湖—滨海沼泽相沉积。
盆地内断裂发育,主要是北西向和东西向断裂。北西向断裂除前述的高州—羊角断裂外,尚有金塘断裂、镇江断裂等。金塘断裂由两条十分靠近的张扭性断裂组成,倾向北东,倾角较陡,一般64°~75°,垂直断距一般70~90米,最大达190米,有两端小、中间大的趋势,走向基本与岩层走向一致。东西向断裂为一系列正断层,从镇罡到金塘成边幕式排列,共有15条。断面在石鼓以北多向北倾,倾角50°~70°,破碎带宽0.1米至3米,常见高铝粘土质的断层泥,破碎带松散,断面擦痕清楚。断距变化悬殊,从1米至2米的阶梯状断裂群到落差逾百米的大断裂均有出现。
盆地蕴藏着丰富的油页岩矿,储量达51亿吨,居全国首位。矿区绵延50公里,一般宽3公里至4公里,最宽处10公里。矿层平均厚15.5米,最厚达100米。除油页岩外,盆地还含褐煤,但多为薄煤层。
这些地质构造中,北东向,尤其是北东东向构造是主要的地震构造,也是主要的控震构造;北西向,北东东向构造与北东向构造交汇处是应力最容易集中积累的部位,是地震容易发生的地方;断层的拐弯、转折和末端处容易发生地震;晚近期新构造运动强烈的地方,是促使地震发生的构造标志之一。

地貌
茂名市北部和东北部是云开大山、云雾山和天露山集结形成的山地,面积1300平方公里,占陆地面积11.38%。信宜县的大田顶海拔1704米,是粤西第一高峰。中部主要是丘陵和台地,丘陵面积7518平方公里,占陆地面积65.85%;西南部是平原台地,面积2607平方公里,占陆地面积的22.77%。鉴江纵贯南北。沿海迂回海岸线220公里,形成南海、博贺、爵山三大半岛和水东、博贺、鸡打等港湾,沿岸一带滩涂发育。
一、山地
山地高程一般在海拔500米以上。茂名市的山地都是海拔不超过2000米的中、低山。
山地分布
茂名市山地主要分布在信宜县、高州县和电白县。信宜县山地面积约占全县面积的63%。主要分布在大成、钱排、合水、新堡、思贺、平塘、茶山、贵子、旺沙、朱砂、安莪、洪冠、白石、金垌、高坡等镇。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近百座。茂名最高山峰大田顶就在其中。高州县山地主要分布于马贵、深镇、古丁、大潮、大坡、石龙、新垌、云谭等镇,多为低山。电白县山地主要分布在罗坑、那霍、黄岭、望夫等镇。
山脉走向
茂名市的山地分属云开大山、云雾山和天露山三大山脉。
云开大山山脉由罗定县延伸入信宜县。主脉分南北两列。北列沿粤桂边境作北东—南西走向。信宜段由贵子镇的大芒顶(1044米)、朱砂镇的石根顶(988米)、黄坟顶(662米)、大人山顶(943米)和金垌镇的勾髻顶等一系列山峰组成。此列出广西后往南掠过化州县北端,播扬镇的铁屎嶂属于此列。南列在信宜县始于贵子镇的鸭兜山,经茶山镇的石牛肚(1092米)、猫耳石(1120米)、横山(919米)、怀乡镇的凤凰岭(694米)、池洞镇的大人山(725米),高坡镇的过天坡(802米)到北界镇的石山岗(478米)。走向北东的云开大山受罗定弧形构造影响,在贵子—分界弧段往南派生出两列近南北走向的支系山脉。东边一列由公和山(1298米)、火同坑顶(1315米)、龙须顶(1327米)、铜罗顶(1065米)、石人顶(1310米)、银岩顶、白马山、镬耳肩(1548米)、尖峰顶(1280米)等山峰组成,走向北西330°~350°,是黄华江和罗定江的分水岭。另一列为横山(919米)、大山肚(1100米)、竹园顶(1302米)、阿婆髻、大田顶、棉被顶、鸡冠顶(1174米),走向北西340°~350°,是白石河和钱排河的分水岭。
云雾山脉沿信宜、阳春分界线—高州、阳春分界线—高州、电白分界线延伸,亦为北东南西走向。主要山峰由北至南有信宜县的八排大山(1081米)、林洲顶(1008米)、花楼顶(1062米)、笔架山(1159米)、石船顶、三甲顶(1211米)、大水岭、鸡笼山(1281米)、黄凿顶(1044米)、双石顶(1077米)、高州县的尖峰顶(1141米)、十二楞顶、十二火灶顶(950米)、鹞婆钩(907米)、大轿顶、三官顶,电白县的林青岭(658米)、三人石(527米)和浮山岭。云雾山脉在高州县尖峰顶处向西派生出一近东西向的大雾岭山脉,构成信宜、高州两县的界山,也是珠江水系与鉴江水系的分水岭。由东向西主要山峰有亚公髻(1513米)、棉被顶、炉塘顶(1681米)、大田顶、大雾岭顶、十二火灶顶(838米)、石狗岭(783米)和黑石岭(820米),走向70°~100°。云雾山与云开大山在大田顶一带连结,造就了粤西这一最高峰,并且形成附近17座海拔1400米以上的高峰。
天露山山脉,由阳江市延伸入电白县,为北东向,主要山峰有双髻岭、鹅凰嶂、塔石顶(842米)、石床岭(933米)、大娘岭(800米)、望夫山、将军岭(455米)、三宝岭(407米)和热水山(407米)等,是沙琅江(袂花江)和儒洞河的分水岭。
山体特征
茂名山地的绝大部分,包括信宜、高州的众多中、低山,基本上由震旦系的千枚岩、片岩、片麻岩、石英岩等变质岩组成,岩层走向或片理走向与山脉走向相一致。这些变质岩山山峰尖削,坡度陡峻,一般在25°以上。中山主峰达35°以上。相对高程低山一般为300~400米,中山为600~1000米,大田顶、棉被顶、大雾岭顶等山峰达1200米以上。坡形以凸形坡为主。在大田顶、大雾岭、棉被顶、亚公髻、鸡冠顶一带,呈南坡陡、北坡缓的单面山性质。山体褶皱、断裂发育。信宜北部中山受弧形构造影响,褶皱紧密,向斜为谷,背斜为岭,山高水深,河谷深切基岩,急滩、跌水、瀑布随处可见,地势险要,山脊呈尖削的锯齿状。
在信宜县西部的径口、金垌、高坡、北界一带,以及东部的平塘、新堡、思贺的局部地区,化州北部的铁屎嶂、飞鹅岭(446米),山地由加里东期混合岩化花岗岩组成。其山顶平坦或浑圆,坡度和缓,多在25°以下,主要为低山,相对高程在200~400米。
电白县东部的天露山余脉,山岭全部由燕山期花岗岩组成。其中鹅凰嶂、双髻岭、石床岭等中山,相对高程在700~1000米。这些花岗岩山势险峻,山脊尖削,山坡陡峭,坡度在35°以上,最大达55°。山峰间沟谷深切,谷坡40~45°,为典型的V型谷。山脉的向风坡多露岩,满布砾屑,背风坡则基岩不显。
主要山峰
大田顶位于信宜县大成镇东部,海拔1704米,为粤西第一高峰,西江支流黄华江的发源地。主峰东南侧有一高山水库,山谷和山麓有千奇百怪的石景,山中有茂密的原始森林,其中不乏珍稀动植物和名贵药村,峰巅建有电视转播塔。
大雾岭位于信宜县大成镇东南6.5公里与高州县交界处,海拔1423米。因经年云雾笼罩,人们看不清其真面目而得名。山上蕴藏着丰富的植物资源,高等植物有184科629属1209种,其中属于国家一类保护植物有沙椤,二类保护植物有圆籽荷、马蹄参,三类保护植物有红椿、油杉、青钩栲、乐东拟草性木莲、松叶蕨,还有14种至今世界上其他地方尚未发现的特有品种,药用植物也达四五百种之多。
银岩顶位于信宜县钱排镇境内,海拔1334米。以富含锡、钨、铋、铜、钼、铁、金的多金属石英斑岩型脉石矿而著称。银岩锡矿是全国大型斑岩锡矿之一。
勾髻顶海拔1040米。位于信宜县高坡镇旺将村,是信宜县与广西北流、容县的界山。古称此山为信宜山脉的“龙祖”。山麓有畜牧场,饲养牛、羊、鹿。山顶周围有连片天然草场。
亚婆髻在信宜县,共有5个。一是位于钱排镇北内村,海拔989米,农民运动领袖凌十八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七月在山下大寮村领导拜上帝会众拜旗起义。二是位于钱排镇钱上村,海拔1616米,上有连片大面积天然草场。其余分别位于合水镇清静村,海拔888米;贵子镇秋风根村,海拔1159米;贵子镇中和村,海拔1088米。此外,高州县新垌镇亦有一亚婆髻,海拔694米。
炉塘顶位于信宜县钱排镇,海拔1681米,高度仅次于大田顶,为粤西第二高峰。山上有连片大面积天然草场,现办有畜牧场。
公和山位于信宜县茶山镇和贵子镇之间,海拔1298米。两峰对峙,如肩相倚,又名公婆石。西南北三面均悬崖陡壁,惟有东向有一线路可通山顶。清咸丰年间,乡民筑堡于此,以防贼乱。
鸭兜山位于信宜县贵子镇,海拔1199米。山上有茶场,产鸭兜茶。清初以前,该山为瑶民居住之所。悬崖石洞有古代瑶族墓葬。
石船顶位于信宜县新堡镇东南部,海拔1201米,为信宜县与阳春县的界山。山顶有一巨石长8米,宽3米许,两头尖细略翘起,石面平坦稍倾斜,颇似一条石头船,故称。
棉被顶位于高州县马贵镇与信宜县钱排镇之间,海拔1627米,是高州县的最高山峰。高州县与信宜县的界山。山上有连片天然草场。
南瓮顶信宜县与广西的界山,位于朱砂镇北部,海拔1054米。山形横崎如屏,山腰以下,森林茂盛,动植物丰富。
鸡笼山位于信宜县合水镇南部,海拔1281米,是信宜、高州两县与阳春县的界山,罗定江(上游称合水河)发源地。
亚公髻位于信宜县钱排镇山口村,海拔1514米,为信宜县与高州县的界山。另在钱排镇北内村也有1座亚公髻,海拔1116米。
白马山位于信宜县钱排镇白马村,海拔1475米。相传有白马隐现其上,故名。山上石崖中生长着珍贵的七根白毛茶,可望而不可采。
八排顶位于信宜县思贺镇八排村,海拔1081米,是信宜县与罗定县的界山,山中盛产杉木,山顶是天然草场。
大轿顶位于高州县石龙镇东南9公里处,海拔1335米,是高州县东南部的最高峰。
十二楞顶位于高州县马贵镇西北8.7公里处,是高州、信宜、阳春三县的界山。
三官顶位于高州县云潭镇西北7.2公里处,海拔1258米。
鸡冠顶位于高州县马贵镇西6公里处,海拔1174米,山脊形似雄鸡之冠,故称。
双髻岭位于电白县罗坑镇东北12公里处,海拔1261米。山有双峰高插云霄,翠若双髻,因而得名。双髻岭是电白、阳春两县的界山,鉴江、漠阳江两水系的分水岭。
鹅凰嶂位于电白县罗坑镇东16公里处,海拔1337米,为电白县最高峰,是电白、阳春、阳西三县的界山。
望夫山位于电白县望夫镇北6.5公里处,海拔789米。山有二石,若妇人望夫归状,故名。
浮山岭位于电白县霞洞镇西北6公里处,离茂名市区30公里,海拔941米,为电白、高州两县界山。相传尧时,洪水泛滥,此山独浮,因而得名。山势雄险,景色秀丽。
铁屎嶂位于化州县播扬镇西北8公里处,海拔579.8米,是化州县与广西的界山,化州县最高峰。
二、丘陵
丘陵高程在500~200米之间,相对高度50~200米之间。
全市丘陵面积7518.46平方公里,占陆地总面积的65.85%。高丘陵主要分布于信宜县西北部、东部和高州县东部。信宜县海拔250米至400米的高丘陵654平方公里,相对高程达300米,接近于低山的形态,坡度较陡,且围绕低山地分布。低丘陵主要分布于化州县北部、信宜县西南部、高州县西北部和电白县东北部,呈低丘宽谷地貌,丘顶浑圆,似馒头状。
茂名丘陵大部分为变质岩。主要分布在信宜县西北部的高坡、金垌、北界、径口,高州县西北部的木头塘、南塘,化州县文楼、平定、宝圩、那务、新安,电白县沙琅、观珠、望夫、大衙等地。境内北部的花岗岩丘陵多为加里东期混合化花岗岩,南部化州和电白则多为燕山期花岗岩。
沉积岩丘陵以白垩系或下第三系红色碎屑岩多见,但分布零星,偶见于信宜县朱砂、高州县南塘(马蹄岭)、大井,化州县丽岗、江湖,电白县旦场、七迳(黑石岭)等镇。在地貌上,沉积岩丘陵呈孤立的岭丘,丘顶平坦,坡度较缓。因碎屑岩岩层结构粗细不一,产生差异风化,丘顶的粗碎屑(砂砾)岩难于风化,位于其下的细碎屑物质(细砂岩、粉砂岩)易风化,以致形成蘑菇状山丘,又似古代粤西少数民族的铜鼓,故有“铜鼓岭”之称。
此外,化州县合江盆地有少量泥盆系沙页岩、灰岩丘陵分布。
三、台地平原
台地、平原海拔高度在200米以下,相对高度50米以下。
茂名市台地、平原面积2600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22.77%。
茂名市台地主要分布于信宜县东镇、水口、镇隆、北界、高坡,高州县潭头、大井、曹江、分界、顿梭、南塘、沙田和高州城,化州县的笪桥、良光、杨梅、东山、新安、兰山,电白县岭门、爵山、电城、麻岗、树仔、博贺、旦场、陈村、水东、南海、沙院、小良、七迳、羊角,茂南区的金塘、山阁、公馆、高山、新坡等镇。
台地的母岩构成成分同丘陵相似,实质上是丘陵进一步风化的结果。主要是变质岩台地,其次为花岗岩台地,碎屑岩台地很少。但茂南以及电白县羊角镇的台地则主要为第三纪砂页岩或砾岩。茂南台地比高25~30米,坡度5°至7°,比较平坦,地面满布石英砂砾,台地上常散布有残丘。而变质岩和花岗岩台地有着深厚的风化壳,红壤发育。坡度较大,7°至10°,比高20米至25米。植被常被破坏,易产生崩岗和冲沟,水土流失严重。
茂名市平原主要为冲积平原,分布于茂南的鳌头、袂花、镇盛、新坡、山阁、金塘,化州县的长岐、同庆、南盛、东山,高州县的石鼓、祥山、曹江、大井,电白县的坡心、林头、霞洞、马踏等镇的沿江地带。鉴江中下游冲积平原为第四纪广海期粘土、亚粘土、亚砂土沉积,分布较广阔。地势平坦,土层深厚,是茂名水田的主要分布区。鉴江各支流上游平原呈狭长状,以砂、粉砂、砾石及砂质粘土堆积为主。河漫滩和河流阶地发育,只宜开劈梯田。
电白县沿海有海成平原分布,地域包括南海、陈村、旦场、龙山、博贺、麻岗、树仔、电城、爵山、岭门等镇的沿海地带。沿海平原为第四纪广海期砂质堆积或粘土堆积,临近开阔海地带以滨海砂为主。沿海平原沿海岸作宽窄不一的狭长分布,海拔高度一般在5米以下。沙垄地貌发育,并形成了大洲、三洲、大竹洲等沙洲岛屿。
此外,电白沿海现代海积滩地发育。沙滩分布于晏镜岭至博贺镇博尾村、莲头岭至岭门镇坎仔村两个开阔海岸带,面积40.33平方公里。沙滩物质由中、细粒石英砂组成,分选好。其中含锆英石、独居石、磷钇矿等稀土金属矿砂。电白沙质海滩宽广平缓,是开辟海滨浴场和发展旅游业的好场所。而泥滩则分布于水东、博贺、莲头、鸡打、沙扒等港湾内,主要为泥质粉砂。泥质滩涂面积共有65.67平方公里,是盐业生产和海水养殖的良好场地。

这个太长了,没耐心看
复制收藏了!
{:soso_e125:}{:soso_e125:}
这些资料对了解茂名各地历史很有帮助。已复制收藏。谢谢!
大部分的内容原是略有所知的,但其中关于今化州于南北朝后曾长期为郡、州、府,明、清后再降为县的历史所知不多,这次领教了。
楼主应该是将市地志办的资料“盗”出来给茂名在线网友普及的。不过,“盗”得好,不准备告发。
看了后才知道,原来此高州不是彼高州,电白比茂名县的历史还要长久。
最好搞一个茂名贪官志,大家会很喜欢看,特别看他怎么死的。:lol
说说下油城五路的希望之泉……
{:soso_e125:}好长,虽然是茂名本土人,我相信我老豆都无知以前葛好多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