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ews1月22日消息(记者费倩文)2017年初以来滴滴等打车平台出现打车难、打车贵的现象引发热议,但一直未有各打车平台官方的声音出现。
21日晚上8点左右,个人信息标注为“滴滴出行高级产品总监”的知乎用户“罗文”发表了一篇文章《说一说最近打车难的原因》并表示此文仅代表他个人观点,不代表官方。罗文称这两天看到知友们都在讨论为什么2017年年初打车难,自己也感同身受,为此他去后台看了一个数据,找到了造成这一波‘打车难’的原因——春节到。
“罗文”晒出有关“滴滴在线司机数据”和“北京订单需求”的两张手绘图表,从图表可以看出随着春节假期的临近,司机在线数量下降了近25%,而订单数量则以30%的幅度增长。罗文由此得出结论:这场来得早、峰值高的春运,威力堪比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造成了供需差值加大,这就是为什么最近大家觉得打车难、打车贵的原因。
“罗文”的文章是在“如何分析2017年初以来「滴滴出行」打车难、打车贵的现象?”的话题下回答,在这个问题引发了一场关于滴滴的大吐槽。有人认为滴滴会不给出租车司机发单,以促使让用户预约快车或专车,也有人认为根本原因在于“网约车新政”的落地。
但最广受传播的是一名uber中国前员工谈婧的回答,她认为造成现在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滴滴的派单逻辑存在问题,导致其引导了司机的故意加价和接单速度慢。
谈婧解释称在打车的时候,滴滴界面会默认在加价的选项上,而且用户可以选择加不同的价格,如果一次加价没被接单,还可以调整加价。由此带来的后果是,司机会倾向于不接不加价的订单,而乘客需要反复加价才能叫到车,由此,双方都浪费了时间,用户花了更多的钱,而规则制定者有了更多牟利的空间。
此外,谈婧还从中外文化差异、社会制度层面来解释滴滴和uber这两种商业逻辑的差别,称“uber和滴滴这两个app的差异,以及其所代表的‘硅谷派’app与‘中国派’app的差异,仿佛就是中美两个社会的缩影”。谈婧认为,这是导致uber在中国不接地气,最后难逃被滴滴收购命运的根本原因。
滴滴收购uber中国已半年有余,收购之后,消费者确实明显地感到滴滴价格提高了,而司机的补贴也在减少。春节因素或许确实是今年年初以来打车难的主要原因,但打车贵在现有的市场格局下看起来并不是一个短期季节性现象。(完)
相关新闻
2016-07-01
2016-08-16
2016-09-04
2017-10-16
2017-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