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享:了解大学校园规划的六大重点问题

本文内容来源:佩西视界
教育事业是国家发展的百年大计,大学是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命脉,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面对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周边环境,应该如何着手一个大学校园的规划呢?
通过对国内外大学的实际案例的对比分析研究,「总结出大学校园规划的几大重点问题,包括校园的改扩建、功能布局、建筑景观、开放性、生活布局方式、教育方式等」。
校园改扩建规划问题——预留校园发展备用地
大学校园在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土地利用不足的问题,校园要发展就需要土地,而国内外大学的扩张方式多有不同。「国内的大学多采用异地建新校区模式和原地改扩建模式中的填充式和再开发式,国外大学多采用原地改扩建中的扩展式」。
国内案例分析:上海交通大学
为了办成世界一流大学,学校采用了异地建新校区模式。其老校区位于上海市区的徐汇区,而其新校区则建在20公里开外的郊区闵行区。
优点:解决用地不足的问题;新旧共存,保证了校园建设发展;避免校园过分庞大带来的各种设施使用不便的问题。
缺点:新老校区分离,交通不便,上海交大与其闵行分校之间来往,每年仅交通费开支就要高达数百万元;老校区向新校区过渡的过程中,容易造成文化的断层,新校区往往会缺乏老校区的校园氛围、历史内涵和文化底蕴;新老校区里重要公共建筑的规划无法产生统一,如图书馆和体育场馆等,建得过小则无法形成规模效应,过大则形成重复建设,新老校区一个为主一个为辅则距离过长,产生使用不便。
国外案例分析:柏林工业大学
位于柏林城中,通过旧城改造,获得用地,向邻侧发展,形成了新区、老区相毗邻的校园。这样可以通过建设新校区加快旧城改造,在建设校园的同时使更多的市民得到利益。同时,校园可最大程度享受城市的公共设施配套,更好的融入城市。
结论:「在新校园规划初期就应考虑到校园发展的备用地,能在满足校园用地发展需要的前提下,又能不另辟新地施重金兴建新校园,使城市的建设更具完整性,校园的发展更具延续性」。
校园功能布局问题——塑造小空间大尺度的宜人感受
大学校园合理的功能布局是体现整个校园规划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国内外大学在功能布局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征。国内大学校园功能布局雷同,尺度较大,缺乏个性与人文气息;有明确的功能分区与结构形式,生活服务区相对独立,自成系统;常采用中轴对称的布局形式,道路组织采用规则的几何形。然而,我国高校校园建设正逐步向系统化、舒适化、智能化转变。
而国外大学校园规划多以院落形式出现,空间密度高,尺度人性化;与城市、社区的功能空间相互融合,没有明显空间界限,尤其是生活区通常与社区合为一体;注重文化氛围的营造及对生态、环境保护理念的推广。
国内案例分析: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
分散式布局导致使用上的不便,导致学生和教职员工要经常穿行于教学区和生活区之间,甚至要穿越整个校园,考虑到校园内上下课时段人流的高度集中,势必给校园的交通带来巨大的压力和不便。因此各相近功能在规划中集中布置就显得尤为重要。
国外案例分析:牛津新学院
牛津新学院的校园是由建筑围合而成的封闭的“四方院”,包括一个教室、一个就餐、讲课及集会的大厅、学者和研究生的研究室、学校办公总部和宿舍等学生生活所需的设施,包含了教学、生活和管理等多种功能。校园的主要入口拱门通常与教室钟楼相对,形成以拱门、钟塔为主要特征的景观。
结论:「大学校园设计应该体现个性与人文气息,在校园总体布局上面,由于校园规模的无限扩大,大学校园的布局校园形态从离散走向聚合。使校园既有宽敞的活动空间,又具有聚合性的休闲和学习空间,才能真正体现出校园的多样的空间结构,使校园既有开放性,又不失私密性」。
校园建筑景观问题——体现校园文化
国内大学的建筑景观总体来看造型死板,风格单调沉闷;行政办公大楼往往是独立、突出的建筑,办公楼多地处显眼地带或全校的中心地带,不论在建筑造型或室内装修上都是超出一般教学楼的。另一方面,国内大学多有互相克隆的超级政治塑像的特性,如鲁迅等人物,体现了一种严肃的气氛。
国外校园的建筑风格美丽、典雅和深邃。其不会特意突出个别建筑的唯一性,也就不易分辨出校长办公楼等建筑。所以领导管理层和教学科研在空间不是隔离而是接近,这是西方文化中亲民性、平民性表现。另外,西方校园在景观上通常只有一些小型雕塑,材质从青铜到大理石,且多是造型独特的艺术杰作。
结论:「大学校园在建筑造型上面应该避免单调、死板,不论是建筑还是景观小品及设施都要体现此大学的独特性,同时要给大学一个宁静和谐的文化氛围」。
校园开放性问题——构建都市型校园
校园的开放性是指校园的内部环境是允许外来人员介入的,校园会留出相当多的空间,让人们去思考,去拓展,并在给定的条件下成为一种信息源,通过人们的介入,向外辐射出信息。
国内案例分析:湖南大学
国内校园普遍都设有围墙,其也是全球独有的建筑风景,它们看起来就像是长城母亲繁殖出来的子孙,它不仅阻拦校园和社会的沟通,妨碍了校园文化向城市辐射。也在校区内制造隔膜和对立。
近几年国内也不乏有些没有围墙的大学,湖南大学南校区即是其中之一。
优点:校园与周围社区融合,优美的校园建筑为周围增色不少。
缺点:由于没有围墙的限制,校内师生自行车丢失现象时有发生,周围摊贩可以随意进入校园,校园内城市人流、车流造成交通混乱和校区环境的嘈杂。
国外案例分析:美国康奈尔大学
校园并无标志性的入口和边界,钟楼及周边建筑成为进入校区的标志。
优点:学校与社区融为一体。校园的边缘以设立景观小品的形式提示空间的转换,依靠校园标志性建筑形成对于校园环境场所感的控制。建筑周边大片的开放式绿地可供学生和周围居民活动,同时完成由城市至校园的过渡。
缺点:校园安全性没有保障。
结论:「一所大学的开放性并不是完全由围墙来决定的,围墙并不代表大学对社会的封闭。在中国目前的国情下,通过围墙和校门对大学校园进行监管的有限开放是必要的。校园内图书馆、体育场馆等资源可以对外开放,只是校外人员进入校园要通过校门,这就减少了外部大量人员进入校园的可能性,维护了校园安静、安全的学术环境」。
校园生活布局方式问题——复合基本单元
国内大学多采用“生活基本单元”设计模式,它较好地解决了在大型校园规划中对于学习、生活组团规模、尺度控制的问题。
国外大学多采用“功能基本单元” 模式,而学院制发展模式即是“功能基本单元”的有力体现。
国内案例分析:清华大学大石桥学生公寓区
学生生活区集中设置,采用“生活基本单元模式”,共划分为四个“生活基本单元“。每个单元以餐饮、商业综合体为核心,周围布置适量的学生宿舍。建成后,各个“生活基本单元”之间以及与教学区之间通过校园主要道路联系.交通便捷、功能清晰。
国外案例分析:剑桥大学
将庞大的大学分解成若干学院“分而治之”。一方面,从功能和行为组织上来看,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都可以在各自的学院内进行,大学因而不存在功能分区和大量人流疏散的组织问题,校园可以保持亲切的尺度和宁静的氛围;另一方面,从建设和发展来看,由于决策主体为各个独立的学院,建筑活动必然是局部的、有机的,并且是持续发展的过程。
结论:「在大学校园规划中,应该根据大学规模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规划方式,可以采用“生活基本单元”模式与“功能基本单元”模式相结合的复合基本单元模式,在宿舍组团内部,设置简单的,经常性的公共设施,诸如小超市,咖啡厅室外活动场,而在宿舍组团与教学区之间的主要道路上设置即时性的大流量公共设施,诸如学生食堂,小型剧院等。使校园中生活与学习功能上有分离,但交通又十分便捷」。
校园教育方式问题——建筑布局引导
国内大学讲究以“师”为本,教室采用长方形平面,缺乏交流空间。中国自古教育都是老师在前面讲课,学生在下聆听。书院讲坛设在台基之上。台基宽大且比平地高出数尺突出了讲坛主人的中心地位,产生了视觉上的凝重感和心理上的庄重感。其侧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而国外大学以“生”为本,教室采用圆桌形排列,便于师生交流、学生交流,弱化了教师中心主义。采用“泛教室”概念,校园建筑的廊道、大台阶、屋顶平台和楼梯等建筑元素都被扩大成为了交流空间。
国内案例分析:厦门大学
其教学楼并列设置,只在旁有偌大的广场,没有大型开敞的休憩绿地,无法产生让人停留的公共空间,于是就不能享有师生间很好的交流场所。
国外案例分析:剑桥大学法律系系馆
其建筑的廊道、大台阶、屋顶平台和楼梯等建筑元素都被扩大成为了交流空间。这种空间让教学走出课桌、黑板的局限。给师生创造出更多的交流机会。
结论:「从中国现有国情来看,教育方式完全从“以师为本”转变为“以生为本”不太可能,但通过建筑布局的引导,从交流交往空间的缺乏到“泛教室”进行转变还是可以做到的。我们可以通过多个建筑的围合,和建筑间的连廊设置,创造更多的交流空间,使师生的教与学不仅仅只是在教室里,同时也可以扩展到室外等」。
click picture, get more info
点击下图了解必达春季峰会嘉宾信息
近期活动
↑ ↑ 了解2018峰会春季详情 ↑↑
↑↑点击上图,免费参与必达春季峰会↑↑




【为什么中国的幼儿园大多五颜六色】而日本的幼儿园喜欢冷冷清清?
【在全球影响力下诞生的上海新校园】上海科技大学
【幼儿教育市场研究报告】透析幼儿教育未来发展趋势
【从核心素养看学校设计】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学习空间?
【是什么吸引学生到图书馆来】为数码时代原住民设计更好的图书馆空间
【为未来做准备】网络设施如何更好支持学校发展?
【温州道尔顿小学】旧厂房的新生
【今天的学校已经不是你读书的时候了】设计更好学习空间的三种方法
【80后海归为何改造一所新学校】
【旧厂房的新生】赫威斯国际幼儿园
【宁波赫威斯肯特学校校长徐未华】在互联网+时代如何实现智慧校园?
【亚洲新一代教育空间探索】宝麦蓝新加坡nexus国际学校
【perkins+will建筑事务所董事】如何设计完美的校园?
【构建创造力的steam教育空间】美国steam实验室的特征与启示
【将学校变为学习社区】教育设计未来趋势探讨
【教学模式+课程制度】令alt school 脱颖而出的核心素养
【必达工具】 全面解析幼儿园空间设计
【权威发布|幼儿园市场分析】全面解读投资、建设、运营现状与趋势
【数据解读】幼儿园设计应该考虑哪些问题?
【perkins+will建筑事务所董事】如何设计完美的校园?
【深入解读清澜山学校】华为投资、清华附中运营的国际学校
【地产巨头与科技巨擘】,为何纷纷筹建学校?
【教室设计→教具设计→教育原则】蒙特梭利学习环境为何如此与众不同?
【我们研究了全球创意学校之后】儿童学习空间设计需要考虑8个问题
【西湖大学公布设计方案】社会捐赠能否改变中国民办高校?
【“教室”之争】苹果、谷歌、微软三巨头的智能课堂应用如何选择?
【必达学习空间设计者峰会圆满落幕】学习空间如何匹配未来教育法?
【从能力“教育”到教育“能力”】斯坦福大学的未来学校探索之旅
【全球核心素养框架下】中国需要怎样的学习空间?
【美国hth校长劳拉·麦克本】项目式学习连接学习与真实世界
【教学模式+课程制度】令alt school 脱颖而出的核心素养
【学校不是装载师生的容器】来自丹麦与中国建筑师,带来的学校设计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