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经营公司一样经营自己,不能把出厂设置当成商业模式

这一年,你离梦想越来越近,还是相反?让自己过得充实不后悔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要像经营公司一样经营自己。也许这样,你能更快地过上你想要的生活。
工作几年了,好像看不到未来的方向,怎么办?准备毕业了,工作还没有着落,怎么办?想跳槽,想转型,不知道从何着手?人为什么要成长?人怎样成长?中年危机,怎么应对?
这样的问题,看着就烦。
更烦的是,问题和答案之间,似乎隔了 1000 个知乎。
把一个人活成一个公司,并不是说你不够上进不够努力,需要一个充满竞争的环境激发狼性 。个人的难题,其实也是公司的难题。我们可以很客观地看待一个公司的发展,却很难清醒地审视自己。
个人成长中的大部分问题,很难通过个人的视角去想清楚。所以,让我们试着强制转换一个视角,重新审视这些烦人的问题。
公司跟个人其实很像:需要找到存在价值,找到安身立命之本,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需要嵌入在社会大环境中。
为什么有的公司成功,百年不倒,很多公司则熬不过一年。为什么有的人笃定踏实,有的人风风火火,到头来有的人收获智慧和幸福,有的人终生跟自己和全世界都过不去。
把一个人比作一个公司,你可能就不会那么迷茫了。
做生意和过生活的本质——价值生产,资源配置。
公司只要在这八个字上,哪怕出现小到小数点后四位的问题,都会面临危机。作为个人,我们又是如何对待这八个字的呢?
大部分人都会把钱作为最重要的资源,因为它直接影响生存和生活质量。我们用工作获得报酬,我们会去理财,学习资产配置。等一等,这里好像有一个坑:钱到底是资源,还是消耗?真正高价值的资源配置,往往被忽视:时间如何利用?注意力放在哪里?精力怎么分配?最高阶的能量——爱,何处安放?我们可能不是资源配置的好手,那么价值生产呢?为什么人会迷茫?为什么公司会发展不起来?首要原因还是发动机软得像棉花糖——价值观不清晰,底层动机失。
想过好日子,更多精力还是要放在价值生产上面。我们继续以公司视角来琢磨琢磨。
不能把出厂设置当成商业模式
什么是出厂设置?就是那些下意识的观念和行为,未经检验的想法。
最大的厂,是家庭和学校;最经典的出厂设置,就是吃饭睡觉打豆豆、工作结婚养小孩。
什么是商业模式?就是公司和个人在价值观驱动下持续生产价值的运作方式。
打卡上班是最常见的个人工作模式,它的本质是用时间换取生存和发展的资源。
但是,时间难道不是最宝贵的资源?机会成本如何计算?投入产出是不是合算?
工作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出在换取资源后,我们都做了什么?无视它,消费它,还是用在刀刃上?
个人成长和公司扩张也非常相像。为什么有的人成长快?先想想为什么有的公司成长快:在风口上,顺势而为;使命驱动,目标聚焦;模式正确,不断加强核心竞争力(正向商业循环,是价值和核心竞争力的双循环);执行力。
那么个人:与时俱进,身处趋势产业和平台焦点;清楚自己要什么、什么不重要;资源配置合理,正向积累;行动力。
说到底,商业比拼,拼的还是商业模式。个体的难题,难在探索个性化的模式。
这里就不再啰嗦了,填一填商业模式画布吧:
扮演好生态角色
在所有信息、物品、人、公司、国家、星球都在密切连接的今天,必需拥有网络和生态的视角。
作为一个公司,在产业链扮演什么角色,怎样跟其他公司建立联系,怎样合作。作为个人,在家庭中、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中扮演什么角色,怎样发挥价值,怎样合作和交换。
在一切跟一切连接的时代,公司和个人的危机,可能来自所处圈层单一,而且角色边缘化。
如果仅仅是角色边缘化其实还好,只要圈层多样,边缘反而可能意味着成为社群之间的桥梁,做到跨界,形成结构洞。
先想后做还是先做后想
总结一下,从公司角度审视个人成长,有几个要点:打磨价值观;建立能加强核心竞争力的模式;价值生产,资源配置;扮演好生态角色。
然后,你开始去打磨价值观,去规划个人的模式,去获取资源,投入生产…… 抱歉,事情不是这样运作的。
我们之所以一次又一次发问而达不到解答,一次一次受困于完美规划无法实行,也来自这种错误的“因果顺序迷思”。
价值观和模式都无法凭空设计。
人的起点,只能是也必需是直观的感受和行动:先去做能做的事情 → 获得肯定和资源 → 调整为做更贴近价值观的事情 → 获取更多反馈和资源 → 投入再生产 —— 没错,就是资本主义的路子。
不是先规划后生产,而是先生产再调整。不是先爱后做,而是先做后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