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论坛里那个轩逸断轴的网友和4S店达成了和解,我再说一下日产轩逸引发出的日产....


看到论坛里那个轩逸断轴的网友和4S店达成了和解,我再说一下日产轩逸引发出的日产这个品牌的隐忧 轩逸是怎么一个产品呢。我查了一下资料,很惊奇的发现轩逸的前后轮距是一样的。我印象这样的情况在A级车里是很少见的。只有A0级车的前后轮距是一样的。难不成轩逸是在A0级小车的底盘的基础上开发而来的。这个本人不敢下结论。只是真是这样的话。轩逸的高速稳定性是大打节扣的。安全性也可能存在隐患。在高速的时候。现在为什么所以大车企都在研发更新的底盘技术。因为底盘对于车来说太重要了。这个关乎车子安全的问题。轩逸为什么敢用前后轮距一样的底盘呢?轩逸为什么市场好卖。轩逸这款车是在中国市场很成功的一款车。因为它有同级最好的沙发。还有不错的空间。比较节油成熟的发动机和变速箱。市场销量大很大的原因是两代车型同时销售。经典轩逸和新轩逸同时销售。而日产又不肯给出这新旧款在总销售中的比重。个中原因我不说大家都会知道。轩逸市场销量大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日产深研市场和熟知国人消费观。国人就要大。别的可以次数,要做得舒服安全性是次要的,省油的关键耐久和稳定性次要。国人都有拣小便宜的性格,轩逸上市先定一个和市场中同级略高的定价。然后给人印象轩逸和同级别的品牌的车是一样的质量和生产力。然后厂家在销售终端给出动着几万的优惠。这个在同级里是极其少见的。消费者孰不知降了几万的轩逸才是真正回归它原来价值的轩逸。这也可以很好的解释了上面轩逸用前后轮距一样的原因了。一切都是成本。但日产给雷诺并购后少了日本人那种做生意一丝不拘的性格。日本牌子的车极少会出现烧机油的情况。但车质网上大量出现了针对日产新轩逸烧机油的投拆。但我想说。随着国人的消费观念的进步。特别现在90后.00后会成为今后购车的主力。我看到日产应对这样的市场变化也作出了改变。就是用轩逸的底盘开发出一个同时用了一个很经典名字包装的车型。那就是新蓝鸟。但新蓝鸟市场表现强差人意。可以看出国人对这个轩逸换壳产品并不卖帐。同样的东西。壳不同就给轩逸贵几万。我不经为日产担心起来。日产在改开以后国人对尼桑品牌的认同感一方面便其前期有了很大的销售量。但现在市场日产车的终端销售策略也随之带的负面影响也慢慢显现。现在在国人眼里日产就是一个便宜的品牌。同级它的车不优惠个几万就没有人要。这个影响是很深远的。没有了品牌溢价的品牌是走不远的。这也是日产给雷诺并购的真正的原因。没有了创意。提高品牌的溢价。一味的吃老本。当市场发生转变的时候品牌会慢慢给市场遗忘。

烧机油问题在车质网很多投诉
看看轩逸的体积与车轮的宽度,我怎么看怎么难受。
广本的凌派也是在A0级的锋范换壳而成的。也有轩逸这样不协调的问题

要说多代同堂非大众神车莫属,要说拉皮,那一家都有
大众在中国有很大的群众基础,有很高的品牌溢价。这个任何一个品牌在中国也没有这个优势。所以大众在敢在华推出这么多拉皮底盘是20年前的产品

所以迎合国人消费喜好是各个车企的通行做法,日产与雷诺联盟后并没有日渐式微反而壮大了,目前逍客是欧洲最畅销的小型suv,作为日系车能够在欧洲排第一,不是靠打折就能做到的,而且日产和英菲尼迪在北美市场销量也是超过本田和讴歌的
大众在欧州也没有中国特供的现款朗逸,宝来,和朗行,还有捷达等车型,欧州车企为什么都在华投放他们在全球别的地方没有的车型而还是用20年前的老平台开发的车型呢。而且还再不断的每年出新款的换壳产品。重新订高价然后打折销售。唉。。不过可喜的是丰田引了全新的全球车型新汉达兰。本田全新换代了他们的思域。这两款车现在一车难求,大众不得不加快全球车型的引进,而雷诺看到日产在中国大赚也想来用日产的底盘平台换壳出新车型想分一杯羹。我个人的想法是雷诺来迟了。这也一个侧面反应了国人的汽车销费观在发生变化。

思域一车难求只是产能问题,吉利的帝豪gs也一车难求,国人的消费观有没有变不知道,只是福克斯有个兄弟福睿斯,科鲁兹刚刚也有了科沃兹,德美日车企在中国都这么干,法系车没学会这招,所以销量最差,雷诺和日产本来就是共用底盘平台,雷诺确实来迟了,但是来得早的标致雪铁龙也没好到哪里去
对的,法系车没有在中国开发大壳子底下用几十年前的技术平台的车型,但法国车油耗高天生烧机油的特征和在中国糟糕的品牌认知度,注定在中国难有大作为。日产的1.6发动机也是针对中国开发的产地在花都,连最本的发动机防盗都缺失。国外轩逸底盘和发动机和国产都不一样连名字都不叫轩逸。本田最近也搞了一个怪胎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