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优势产业成绩优异,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

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抢占全球产业制高点
战新产业引领支撑高质量发展
近日,合肥因在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方面取得的优异成绩,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
中国政府网网站截图
京东方的壮大,助力新型显示产业打破“缺屏之痛”;晶合的发展,推动集成电路消除“少芯之难”……近年来,合肥紧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机遇,突出重点、聚焦资源,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与制造、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发展成果初步显现,发展规模初步形成,战新产业日益成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核心产业。
支撑高质量发展生力军
京东方6代线、8.5代线、10.5代线建成投产,合肥崛起新型显示世界级产业集群,站上全球制高点;晶合晶圆、新汇成和长鑫dram存储器项目不断聚集,合肥在“中国芯、合肥造”的道路上持续发力,集成电路产业复合增长率全国第一……
目前,合肥已形成以京东方为龙头的新型显示产业链,以晶合晶圆、通富微电、联发科技等为代表的集成电路产业链,以海润光伏、晶澳太阳能、通威太阳能、阳光电源等为龙头的光伏产业链,以欣奕华、巨一自动化、雄鹰自动化等为代表的智能制造产业链,以北大未名、安科生物、丰乐种业等为龙头的生物产业链,以江淮汽车、安凯汽车、国轩高科等为龙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图为江淮纯电动suv iev7s汽车生产线。 记者苏玲摄(资料图)
大项目相继实施,产业链逐步完善,合肥优势产业路线图越发清晰:做强新型显示、集成电路等“紧缺型”高端产业;做好新能源汽车、智能语音等“引领型”高端产业;做实量子通信等“前沿型”尖端产业;做多机器人、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一批新兴产业;做优家电等一批传统产业。
蓬勃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日益成为合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流砥柱。数据显示,2017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6.1%,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考核得分列全省第一位,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9%。
引领产业发展主引擎
众多创新主体在区域内集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2015年9月,我省公布首批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名单,合肥的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和智能语音产业以绝对优势占了4席;2016年,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创意文化产业跻身第二批省级战新基地。
鸟瞰京东方 记者 苏玲 摄
如今,战新基地已成为我市创新转型升级的主引擎,引领发展作用全面凸显。今年一季度,我市6个省级战新基地累计完成产值581.27亿元、同比增长15.8%,完成税收30.05亿元、同比增长9.8%,固定资产投资114.14亿元、同比增长34.8%,基地固定资产投资进度加快,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加强。
搭乘发展机遇,众多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新型显示、机器人产业获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语音产业获批首个“国家智能语音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列入安徽省、工信部共同打造的千亿产业;电子商务、物联网、“互联网+”等新业态发展迅速,获批“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和“首批国家移动电子商务金融科技服务试点城市”。
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
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合肥统筹推进“三重一创”建设,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
全市成立了高规格推进“三重一创”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工程实施方案》《关于加快建设合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的实施意见》等多个文件,构建专项资金、政策资金、产业基金及金融产品灵活运用、相互结合的资金支持体系。
在包河经开区内的巨一自动化装配车间内,工人正在调试焊装生产线。记者 张大岗摄(资料图)
2017年,市财政安排“三重一创”建设配套资金达28.6亿元;2017年省财政下达我市2.2亿元基地奖励资金,我市按1:1配套专项资金2.2亿元用于支持基地建设。
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作用显现,全市重大基地建设梯次推进,同时,我市精准医疗工程、量子通信等11项工程(专项)获批纳入省重大新兴产业工程和专项,各工程、专项建设进展良好。其中,智能汽车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已完成年产十万台新能源汽车项目主体厂房建设、完成首台电动自动驾驶样车研发并成功首秀。
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徐旻昊 摄
放眼未来,合肥坚持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完善技术和产业、平台和企业、资本和金融、制度和政策等四大创新体系,加快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全球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继续向前发展。
·本报记者 苏晓琼·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来源:合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