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少企业老板都会有这样的困惑:我们绩效考核有制度,考核目标也清楚,考核指标也分解到位了,而且为了做好绩效管理,还特意找咨询顾问帮梳理,专门设置一个绩效考核的岗位,但公司的绩效推行效果并不好,反倒是员工怨声载道,工作互相推诿。
这是为什么呢?
1、职责不清,管理基础薄弱
生产型企业通常以产品的销售为经营重点,“重生产轻管理”,进而企业内部管理基础工作薄弱,部门职能、岗位责任不明确,在工作检查、干部述职、原始记录、统计报表等管理环节存在严重缺陷。
首先,企业部门职能、岗位职责不清晰,对于绩效目标分解也就落实不到位。那么在开始绩效体系搭建前,我们要先对组织进行梳理,包括公司战略发展目标和计划、年度公司经营计划,建立一套有效的目标管理体系,可采用swot分析、平衡计分卡和目标管理的操作方法。其次对目标和计划进行分解,这里就要对组织有一个清晰的结构,明确各部门的使命及各岗位的职责,这样进行目标分解时才可落实到具体部门、岗位及员工;目标的制定和分解必须是从上往下逐级进行的。即,首先是战略目标的制定,然后将公司战略目标分解到部门,再分解到个人。
其次,制度体系的建立。规范的制度和流程是绩效考核进行顺利的标准和保障,如果制度没有规定清楚,流程环节管控不到位,就会出现员工对考核结果扯皮,对考核结果不满意,最后考核就不了了之。同时还要监视制度与流程之前的配合度,制度是否能够支持流程,如果说,流程是水的话,那么制度就是流水的管线。如果管子不严密,管子粗细搭配不合理,或管子根本没有对接起来,那么将直接影响系统流水。
最后,所有跟绩效考核的来源、表单、原始记录都有保存好,作为绩效考核的依据及评估标准,为以后绩效改进、员工培训等方面提供有利的依据。
2、绩效指标制定的不合理
生产部门与职能部门之前失去平衡,对于生产车间来说,绩效指标可量化程度高,如产值、产品合格率、生产计划完成率等可量化指标,而对于职能部门,阶段性的工作较多,绩效指标更多的是非量化指标,很难在固有周期内评估实际完成情况。如果企业在这个环节忽视职能部门考核,那么生产部门员工就会觉得做多错多,工作任务重,严重打击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所以绩效指标制定一定要合理且公平。
3、绩效缺乏沟通
生产型企业习惯以单向强制命令的方式代替双向沟通,基层的声音容易被淹没和掩盖,企业老板、部门经理与企业员工之间对绩效考核的认识不一致,不能形成共识;久而久之,员工就按照既有的方式被动接受命令,直接执行。
绩效考核是双向的,是企业与员工之前相互磨合后的默契,是企业与员工同时发展的阶梯。当绩效考核出现问题,与计划不相符时,那就要进行双向的沟通,沟通是绩效管理的灵魂。要让员工参与绩效考核指标的设定,绩效考核从考核指标的确立到实施过程的互动、结果的确定与应用,考核者与被考核者始终要平等沟通。建立绩效考核沟通机制,可由人力资源部及各部门负责人成立沟通小组,做到考核前、考中、考后的顺畅交流,定期召开绩效总结会议,总结绩效考核实施情况。
4、绩效结果的应用程度低、培训工作不到位
生产型企业对绩效结果多数应用于员工工资的发放,而没有注重员工的成长、晋升、薪酬调整等。如果企业的薪酬机制没有与绩效管理有效有结合,员工的绩效也没有应用到培训上,人员也不熟悉绩效考核工作的步骤、流程和表单的运作,也不清楚自己应该怎样提升自己的能力,那么员工的绩效考核也只是考核,对员工来讲毫无激励作用。
最后,绩效管理实施的效果好坏体现的是企业的一种精神。“管事靠计划,管人凭考核”,管理做到最后就只有二个字:赏与罚。而赏与罚效果的好坏取决于一线管理者的管理技巧和领导力:总经理的执著、干部的坚持、员工的理解是任何公司绩效考核管理能否真正起到应有效果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