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与航空产业,是新都引以为豪的两大高端装备制造新兴产业,走进新时代,如何引领两大产业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全国前列,新都需要破局,抑或具备更前瞻性的思维,方能抢占装备制造的制高点。
新都一直肩负着建设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及现代物流业集聚区、成德绵创新驱动先导区和军民融合示范区的重大使命,近年来,新都更是主动将自身发展放在国家“十三五”规划及四川省委、成都市委重大决策部署中谋划发展,全面强化创新驱动和改革开放“双引擎”,促进创新发展、全域开放,加快推进战略性产业强势发展,勇当成都经济发展头雁。
众所周知,新都一直都是成都市传统工业劲旅,围绕航空产业和轨道交通产业两大“国家队”产业发展机遇,新都明确提出了做强产业支撑的路径:
着力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加快打造工业园区和物流园区两个“千亿园区”, 到2021 年,实现工业增加值660 亿元, 累计完成工业投资1500 亿元。
按照成都市新一轮工业空间布局,重点培育两大高端成长性产业,加快轨道交通和航空产业园建设,全力打造上下游配套、产业链完整的千亿产业集群。
今创集团
全产业链模式抢占轨道交通产业制高点
2014 年8 月28 日,中车轨道交通产业园项目投资协议签订,作为中车在西南地区布局的最大产业园区项目落户新都。在此之前,新都轨道交通产业几乎还是零。
中车成都公司新都厂区城轨分厂
中车成都项目动工到投产,创造了从开工到实现投产315 天的“新都速度”;再到2017 年12 月6 日投入运营的7 号线列车,新都轨道交通产业一直在创造着奇迹。现在,中车已经形成年生产、维保地铁车辆1000 辆的能力。
短短三年时间,新都轨道交通产业从“零”起步,一个庞大的轨道交通全产业链正在形成。
犹记当初,新都政府为了确保中车项目拉得来、落得下、推得动,在拉动投资、推进项目落地上启动了“253工作机制”。
所谓“253”,即由当地党委、政府“一把手”分别任项目推进小组的组长,5 个常委“包村”“包户”“包拆迁”,推动场平工作。不到3 个月,原本荒草丛生、农田密布的场地被整理成宽阔平坦的土地。
快节奏高效率的政府服务,让企业心无旁骛地专注于建设和生产。生产人员、技术人员、相关政府工作人员齐心协力拼干劲、拼速度、拼质量, 共同推动首列“成都造”地铁车辆下线。
中国中车集团总经理刘化龙说:他对成都信心满满,而未来,集团将全力支持成都公司发展成为中国中车的“西南总部”,加快更多新技术、新产品在蓉落地。
轨道交通产业从“零”起步,要建立一个庞大的轨道交通全产业链, 并不是口头上说说那么简单。为此, 新都不等不靠,南下深圳、东进上海, 围绕轨道交通产业实施精准招商,对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开展“点对点、一对一”上门招商,促成重大招商项目早日签约落地。截至目前,新都已成功签约今创等近30 个配套项目。
然而,要冲击千亿级产业园,新都底气何在?潜力在何方?
作为“一校一总部两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都早已绘制出明确的路线图,在加强中车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园项目建设的同时,将加大对上争取中车集团在新都布局投放地铁车辆、有轨电车以及城际动车组等主流车型和新制式车型,进一步加大投资强度,做大园区规模。
力争中车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园掌握城际和城轨车辆系统集成技术, 建立城际和城轨车辆产品研发制造平台,形成现代有轨电车、地铁车辆和城际动车等整车研发制造能力。
此外,新都还对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全链条进行了梳理,加强在集成装备招引上取得新突破。力争在转向架、车体、牵引装备、受流装备、制动装备、信号装备、列控装备、通信装备、内饰装备、电气装备、运用维护工程设备、检测装备等领域突破, 提升轨道交通车辆关键核心零部件的本地化配套能力及市场占有率。
新都的目光,甚至已经触及业内全球最顶尖的企业,将促进庞巴迪、川崎重工、法国劳尔来新都投资建厂。
拉伸产业链的同时,新都区更是明确提出“提升价值链”,抢占“微笑曲线”两端。
“微笑曲线”的一端, 是科技创新和研发。
2017 年7 月,新都与西南交通大学签订协议,决定在新都建立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成都轨道交通运营安全产业技术有限公司和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科技园区。
整合轨道交通运营安全产业链,重点开展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控件信息技术领域关键技术研究和相关成果的转移、转化。
此外,新都目前还拥有6 个国家级技术中心、7 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88 个省市级研发机构。新都通过了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区验收,“政产学研用”无缝连接的环高校知识经济圈正加速形成。
“微笑曲线”另一端,是服务和维保。
新都将依托成都铁路局动车维修检测基地和中车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园维修检测基地,进一步提升水平, 做强产业,力争打造成为四川乃至西部维修检测水平最高、运营能力最强的检测保养基地。
同时,加强对区内机械装备制造企业的梳理,鼓励优质企业整合生产资源、优化生产模式, 转向轨道交通产业零部件配套。
按照产业生态圈的理念,以中车为龙头,“九大核心技术和十个关键零部件”配套企业已基本齐备。
关于未来轨道产业的发展,新都的思路非常清晰:
一是跟跑高铁市场。
二是竞跑城轨市场。
三是领跑磁悬浮市场。
通过这三跑,助力成都建设世界轨道交通产业之都。
新誉集团
航空动力助推新都腾飞
说到航空产业,新都是四川省以及成都市当之无愧的佼佼者。
作为四川省和成都市航空产业的核心布局地之一,航空产业已被列为成都市“1+n”军民融合产业体系中的核心产业,新都石板滩园区则被确定为四川省军民融合航空特色产业基地。
成都航空产业园规划鸟瞰图
国家“十三五”规划把航空产业放在今后五年我国计划实施100 个重大工程项目首位,为航空发动机产业发展带来重大机遇。
四川作为全国军民融合创新发展试验区,将航空与燃机产业作为该省加快培育发展的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之一。
成都是全国仅有的两个同时具备航空发动机研发和制造能力的城市之一,双机场更是为航空产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作为成都航空产业发展的重要承载地,新都的军工科技资源和品牌优势全国领先,是全国少有的同时具备航空发动机研发和制造能力的区县。
其中,成飞集团作为飞机机头、前机身、舱门等重要部件制造企业,是中国商飞、法国空客、美国波音等重要航空企业的重要部件供应商;
成都发动机( 集团) 有限公司是美国通用等航空公司指定供应商;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14 研究所等在电子干扰、导航系统、机载电台等设备和系统研制能力达到领先水平;
航空维修领域广泛,相关工厂分别是国内军用航空发动机和军用直升发动机维修的重要企业,技术水平和装备能力在亚洲首屈一指。
当享有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美誉的航空发动机遇上根植着开放创新精神的活力香城,会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呢?
“用行动抢占先机,摘之得之!” 伴随着2016 年中国( 成都) 航空动力发展暨学术论坛在新都落幕,一个承载着“航空产业梦”的新都蓝图已逐渐清晰,“航空动力新都腾飞”更是让人多了期待!
按照规划,坐落在新都的成都航空产业园项目将重点发展航空发动机和通航产业,未来将成为新都航空产业发展主载体,军民融合科技成果转化区。
蓝图之上,新都将依托现有624 所、420 厂推动建成“两基地+ 一园区”的空间布局。其中“一园区”, 就是成都航空产业园区,两基地则是以420 厂为主体的制造基地和以624 所为主体的研发基地。
据悉,目前该园区正按“小核心、大协作”思路,聚焦大型发动机、中小通用发动机、无人机发动机三大领域,推进“航空发动机+ 整机制造+ 配套产业+ 衍生产业”的航空产业链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和产业承载力, 构建军民深度融合、特色优势突出的航空产业生态圈。
按照规划,预计到2025 年,将实现年产值规模300 亿元。
新都的目标:力争到2025 年, 园区聚集核心配套企业60 家以上, 主营业务收入突破300 亿元,建成国际知名、国内顶尖的航空发动机研发中心、航空产业配套基地和国家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试验区。
“产城一体”开启新都产业新模式
如果说上世纪八十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是新都产业第一次腾飞, 2000 年前后“三线”企业调迁主城区“腾笼换鸟”是第二次腾飞,那么航空和轨道交通两大产业布局则是新都正在迎来的第三次腾飞机遇。
航空和轨道交通这两大高端成长性产业将成为引领新都未来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和“火车头”,这构成了新都产业腾飞的风口。
按照“产城一体”理念,成都航空产业园将与毗邻的成都轨道产业园相融共生,资源共享,打造“两业引领、多业融合”的“轨道航空产业新城”。
到2020 年,新都工业园区主营收入要突破1000 亿,其中,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主营收入的比重突破30% 以上。
此外,新都区还深入实施工业强基行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做强产业支撑,高标准加快轨道交通产业园和航空产业园建设,到2021 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0 亿元。
“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创业环境更优、发展活力更强、幸福指数更高的现代化国际化新型卫星城,勇当成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主力军!”
这是新都地方执政者的承诺, 永怀一颗赤子之心,始终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在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新”和“心”都在这里。
喜欢就关注产城杂志
分享城市经济发展建设中的方略与细节
来源丨《产城》杂志一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