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老板作报告时语无伦次,毫无逻辑性;日常交流中侃侃而谈,但别人却听不懂你在说什么;思考问题长时间得不出解决方法;……这些都是因为你没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没有透过事情的表面,看清事物的本质造成的。
今天兽哥就给大家解决两个问题:
1、人们思考问题的方式有哪些?
2、如何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看清事物本质?
兽哥将人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大体上分为三类:
一、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指个人受社会影响或已有的经验直接对问题作出结论,简化了人的认知过程。
例如,在在面对a和b两个选择时,a是肯定能够赢得1000元,b是有百分之五十的几率能够得到2000元。大多数人都会果断地选择a,因为人类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依然保留了原始的趋利避害的求存需求,在任何情况下,规避风险看起来都符合思维惯性。
插座学院的小马宋曾讲到,在新媒体传播中,广告公司的提案几乎千篇一律: kol ,事件营销,h5,病毒视频,微信微博,等等。其实这些提案,准确的说不是在提方案,这是在罗列方法,而没有提出解决问题的真正方案。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罗列你在想问题的时候容易受到习惯性做法的影响,但这个问题却无法用习惯性的方法了解决。
在卡尼曼看来,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人在按照自以为理性的方式进行选择的时候并不一定能够导出最优的决策,而人们在决策的时候往往依赖的不是理性而是准则和经验,无论是否合理,人们都会优先选择符合自己思维惯性和经验的决策。
二、透过表象,看本质
电影《教父》中有一句话,至今我还记忆犹新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在西游记取经四人组中,唐三藏是或得最明白的人,一句话说出了别人一辈子搞不明白的事。“贫僧自东土大唐而来,尊如来法旨,奉皇帝圣谕,去往西天求取真经。”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有什么优势,我要到哪里去,说的明明白白。
小的时候喜欢孙悟空,他本领高强,又有火眼金睛。但现在才发现唐三藏才是师徒四人中最厉害的,肉眼凡胎却看的比谁都明白,所以他才成为四人中的老大。
客观的永远存在,不是它,就是它和它,又或者是它它它。我们能做的,不过是默认它们的存在,承认自身的有限,然后透过现象看本质,成为一个像唐三藏那样思考的人。
三、归纳+演绎
简单的来说归纳就是,在透过问题,看清事物本质的基础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总结出这一类事物的共同特点。
例如,比如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是归纳(龙,风,老鼠各为一类)。
演绎:是把互相之间形成影响的因素,按照事物因果顺序、时间先后顺序,重要程度顺序排列出来,再寻找突破口。
比如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是演绎(由太极开始,向后递推的顺序)。
一个人,就是在一次次的“归纳和演绎”中由点到线,由线到面,不断成长。
对于提升逻辑思维,看清事物本质的方法,兽哥向大家介绍三种:
分层思维
所谓分层思维,就是将事物的基本组成元素进行拆解和归类,并且分类后“层”与“层”之间没有重叠和干扰。这是非常基础却重要的思维分析方法。
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吧。这个雪碧的外包装由那几个视觉部分组成的?
这实际上就是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分层思维。如果仔细看,我们不难发现,雪碧的包装设计,基本包括:
品牌logo, 主视觉图案,标题文字和底色背景这4层组成元素。
其实,地铁站的广告、商场里的宣传册、电影院的海报等等,都是训练我们分层思维很好的素材。只要你坚持去思考,久而久之就会养成分层思考的习惯。
除了图片能分层外,文字也能分层。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研究报告或者书籍目录。
比如上面这张报告的目录,就可以分成起码三个层次:
1、新零售业发展的背景(过去);
2、新零售业发展现状(现在);
3、新零售业未来趋势(未来);
这种分层的底层逻辑,是时间。
分层思维的好处,是将杂乱无章的信息条理化,将无关紧要的信息屏蔽。
推理思维
喜欢看侦探小说的人,往往沉浸于对案件抽丝剥茧的推理之中。看书的过程中自己也会沉浸在案件的推理中,当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后就会很兴奋。
然而,推理技巧并不仅限于运用在破案中,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同样也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推理的意义,在于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通过合理的推测找到深藏背后的事实。它是一种发现问题本质的方法。
密室逃脱是一种基于推理思维而设计出的游戏。一个合格的密室解迷过程几乎囊括了推理思维的所有关键技巧,比如:
1、mece(完全穷尽,没有重复);
2、 假设-论证循环;
3、排除法(当所有可能性都无效的时候,剩下的那一个必定是正解);
4、逆向思考(由结果来推导原因);
5、指代和对应(密室逃脱里最常见的手法,将两类或多类元素一一对号入座,从而由一个已知的规律推导出新的结果);
拿上面第一条mece 来举例,mece 看起来很好理解,但真正做到却很难。而这个思维反应在密室逃脱游戏中,就是玩家需要在有限场景里找到所有线索。
而为了找到这“所有线索”,你可能需要翻开地板,爬上楼底,翻过桌面,拉扯门帘......总之,你不能放过任何一个视觉盲点。长此以往,在脑海中就会自觉形成这样的思维惯性,面对任何一个问题时都会反复问自己“我真的找到了所有的信息吗?” “我还有没有遗漏的地方?”。反应在职场工作中,这就是细心。
再比如排除法,这简直是思维走到死路时的最佳解决办法。在面对复杂问题时我们往往会提出不同的解决思路假设。这个时候如果用排除法,将每一种失败的思路都一一排除掉,那么剩下的最后一个。
可如果最后剩下的那一个依然没有解决问题怎么办?回到上一层,在mece 的指引下找出更多的可能思路,重新推理。
边界思维
边界,用最简单的话解释就是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哪里可以去,哪里不能去。
当我们面对一个未知的新事物时,比如一个新的工作项目,如果首先能做到界定边界,就能大大节省我们的思考时间。
而边界的作用,是制定规则,规范行为,从而减少无用功的产生。
举个例子,有一天老板丢给你一个任务:
“小王,给我做一份中国新零售业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
你如果没有去界定边界,你会觉得工作毫无头绪,并且浪费很多时间。但如果你这么去界定边界,将大大减少你的无用功:
1. 报告的数据采集时间从哪一年开始?(时间的边界)
2. 报告需要涵盖的新零售的行业包含哪些?(研究对象的边界)
3. 报告要求的数据包含新零售的哪些方面?有哪些获取渠道?(数据采集的边界)
界定边界,就是自己先在心里画一幅“全貌图”,之后将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图中的区域内,而不是漫无目的地瞎找。
结语
所有的方法都要经过你不断的训练和思考,最终做到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在你遇到任何问题时,一眼看清问题的本质,才能做出最符合你期望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