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建军90周年 追寻南昌起义军潮州足迹(下)


▲新建的茂芝会议纪念馆。
▲大坡楼——中共饶平县首届县委旧址。
▲麒麟岭古道。
  寻找那串足迹
  茂芝会议 照亮通往井冈山道路
  “茂芝会议,中国道路新起点。”这是朱德孙子、空军指挥学院副院长朱和平少将今年2月到饶平县重走茂芝会议旧址后,挥笔写下的题词。简短的一句话道出了“茂芝会议”在中国革命进程中所具有的重要位置。
  1927年10月7日,由朱德同志在饶平县上饶镇茂芝村全德学校主持召开的“茂芝会议”,在决定南昌起义军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高举革命旗帜,首次成功地运用我党政治思想工作的有效方法,解决了人民军队指战员低落的情绪,重振士气,坚定了革命必胜的信念。会议作出了正确军事决策,使起义军摆脱极端险恶处境,走向胜利新征途,保存了人民军队的种子,实现了井冈山“朱毛会师”,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7月的饶北山区,艳阳高照。近日,记者沿着起义军走过的路线,走访革命旧址,感受当年火热的革命激情,重温那段轰轰烈烈的革命史,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熏陶。
  军民联手攻饶城
  1927年8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军南下广东。中共饶平县委根据广东省委指示,派员到各区、乡农会,协助扩充农民自卫军,准备策应暴动。
  9月20日,南昌起义军在梅州大埔作出分兵部署:周恩来、贺龙等率领主力向潮汕进发;第9军副军长朱德率领第11军25师和第9军教导团共3000多人,据守三河坝,掩护主力南下。
  为牵制国民党的兵力,支援三河坝阻击战,中共饶平县委于10月4日以饶北农军为主力,配合各乡农会会员近2000人,再次举行暴动,进攻饶平县城(今三饶镇)。驻饶城军警负隅顽抗,双方相持了一整天。傍晚,农军主动撤回至新丰镇大埔巷村休整,计划隔天继续攻城。
  位于饶平县饶洋镇祠西小学附近的“孝思堂”是广东工农革命军东路第十四团旧址。记者近日走访该旧址时,当地群众告诉记者,当年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军从三河坝突围后,翻越崇山峻岭,于10月5日凌晨到达饶平北部。当天凌晨起义军经过“孝思堂”前面的啦风凹古道后,因要等待队伍后面的伤员和运输装备,曾在“孝思堂”作短暂休息。部队在此集合后,即前往附近的中共饶平县委所在地——祠东大陂楼,与饶平县委人员会合。
  祠东大陂楼是中共饶平县首届县委旧址。1927年7月,中共饶平县委在该楼成立,杜式哲任书记。中共饶平县委成立后,该楼成为县委领导饶平各乡农会开展革命活动的指挥中心。
  获知起义军到达饶平北部后,县委书记杜式哲等即组织革命骨干成员前往迎接,并派员分头动员各乡农会组织群众烧水、造饭,接待起义军指战员。
  起义军进驻大陂楼后,杜式哲向朱德汇报了饶平农军攻打县城的情况,朱德听后,即令第九军教导团300多人支援攻城。
  饶平农军得到起义军的支援,斗志倍增,奋勇冲杀。经过半个多小时的战斗,饶城军警弃城逃窜。是役,共打死打伤敌军警50多人。攻城部队进城后,对百姓秋毫无犯,赢得群众的好评。傍晚,获悉国民党钱大钧部从大埔高陂向饶平进逼,第九军教导团到上饶茂芝与部队会合,农军则于次日撤离饶城。
  朱周两军喜会合
  上饶镇茂芝村坐落于闽粤边界,东北与福建平和、永定为邻,西北与梅州大埔接壤,通往闽西处有柏嵩关,地势险阻,而且当地具有较好的革命群众基础。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军入饶以后,决定把部队驻扎于茂芝村休整。
  10月5日当天,在中共饶平县委委员詹前锋等当地向导的带领下,起义军一路风尘仆仆向茂芝村进发。在饶平县委的组织动员下,沿途石井中建楼等地的农会组织和群众,纷纷煮水煮饭,热情接待起义军指战员。
  起义军到达茂芝村,虽人困马乏,军装破旧,但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均露宿于群众的屋檐下,指挥部设在全德学校。
  朱德同志当时穿一身旧军装,脸颊消瘦,两眼却炯炯有神,对群众和士兵慈祥和蔼,谁都认不出他是挥戈跃马、转战沙场的朱副军长。5日下午,他不顾长途行军的疲劳,接见了饶平部分县区乡干部。当晚,在茂芝高阳楼前群众欢迎会上,他勉励大家要坚信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将革命进行到底。
  10月6日,从潮州突围的起义军第二十军第三师教导团参谋长周邦采带着沿途收容起来的200多名战士,辗转到达饶平县城,闻知朱德驻军茂芝,立即赶到茂芝会合。
  两军喜会合,本应是十分高兴,但周邦采却低着头,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向朱德等人汇报了起义军主力在潮汕失败的情况。
  获悉毛泽东同志的弟弟毛泽覃在饶平县城后,朱德和起义军师长周士第派军需主任周廷恩到饶城,将毛泽覃带到茂芝,尔后分配在第二十五师政治部工作。毛泽覃同志后来在实现井冈山“朱毛会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起义军主力在潮汕失败的消息在指战员中传开后,一时军心浮动。这时部队又与中央和前敌委员会失去联系,周围又有国民党黄绍竑、钱大钧部数万兵的堵截,部队随时有被围歼或自行散伙的危险!
  在这严峻处境面前,为稳定部队情绪,朱德马上召集周士第、李硕勋、陈毅等参加的主要领导碰头会,对周围形势做了客观分析,认为当务之急,就是依靠部队的各级党组织,发挥核心领导作用,纠正悲观消极情绪,坚定革命意志。
  碰头会后,领导干部分头到部队,召开党员和部队骨干会议,在指战员中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初步扭转了部分指战员的悲观情绪。
  茂芝会议作决策
  全德学校为一幢灰瓦顶结构的潮汕民屋,外观古色古香。学校原叫塘边书斋,民国初年改为现名,占地面积300平方米,仅有一间教室、一间房间、一个天井,天井处有一口涌出清澈泉水的小井和一棵油绿茂盛的茶树。
  南昌起义军驻扎茂芝村时,朱德和起义军主要领导人就住在全德学校。警卫员将几张课桌并在一起,就成为了床铺。
  1927年10月7日上午,在决定部队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朱德同志以非凡的革命胆略和求实精神,在全德学校主持召开了团以上干部军事会议。当天到会的有周士第(二十五师师长)、李硕勋(二十五师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黄治声(七十三团团长)、陈毅(七十三团党代表)、孙一中(七十四团团长)、杨心畲(七十四团党代表)、孙树成(七十五团团长)、王尔琢(七十四团参谋长)、周邦采(二十军第三师教导团参谋长),还有二十五师经理处长符克振(师党委委员)、军需主任周廷恩、副官长刘得先等20多位军事干部。
  会议开始,周邦采首先汇报起义军主力在潮汕失败的情况。接着,会议围绕要不要继续举起革命旗帜和保存南昌起义革命种子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朱德不同意有人提出的“解散队伍,各奔前程”的主张。他指出,当前主力部队虽然在潮汕失败了,我们在三河坝也吃了败仗,但是中国共产党还存在,革命武装仍在继续,只要大家坚持下去,我们这支队伍仍有希望,现在尚存一个整师两千多人,是南昌起义军目前保留完整编制的队伍,更重要的是,大多数官兵痛恨国民党军阀,愿意跟共产党一起革命。我们一定要把南昌起义的革命种子保留下来,把革命进行到底!
  朱德的话语铿锵有力、掷地有声!陈毅当即表示支持朱德的主张,拥护朱德的领导,协助朱德同志保存南昌起义这批革命种子。许多同志也表示服从朱德指挥,继续举起“八一”南昌起义的革命旗帜,进行武装斗争。会议纠正了悲观情绪,一致支持朱德的领导,并结合实际情况,作出甩开敌人,“穿山西进,直奔湘南”的正确军事决策。
  穿山西进通井冈
  麒麟岭位于茂芝村北面,面对省道丰柏线,接大山坡,因岭形像麒麟而得名。该岭四面环山,中间用石级铺砌,全长800米,历史上曾是闽粤两省官民往来的交通要道。这条自明朝中叶期间由原石铺砌而成的石级山路,至今仍基本保持原貌。
  1927年10月7日下午,朱德率领南昌起义军离开茂芝,临行时再送给饶平农军12支步枪、1匹白马和100块光洋,作为留下20名伤病员的医药费。中共饶平县委派出10多名农军为向导,起义军向福建省平和县进发。县委书记杜式哲等送起义军至麒麟岭。朱德在分手时再三勉励饶平县委要艰苦奋斗,不怕困难,革命到底。起义军经闽粤交界的柏嵩关,于翌日清晨进入平和县城九峰。
  朱德领导的这支南昌起义军,历经闽粤赣湘边境半年多的艰难曲折斗争,在湖南大庾整编后,发动了湘南暴动,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终于在1928年4月上井冈山,与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正式组成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为工农红军第四军),中国革命从此有了自己强大的人民军队,中国革命武装斗争从此翻开新的一页。茂芝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永远不能抹去的重要位置!
  寻找那段记忆
  烈士后裔刘汤明: 曾奶奶家的“饼和革命”故事
  “巍巍饶山重阳时,箪食壶浆迎义师。百年书斋群英会,千古一将传奇史。”提起九十年前朱德带领的南昌起义军来到饶平县上饶镇并主持召开茂芝会议那段历史,烈士后裔刘汤明心潮澎湃,现场朗诵自己创作的诗句。如今硝烟散去,当年那段峥嵘岁月仍铭记在心,特别是他曾奶奶家那段和饼有关的革命故事。
  1927年10月4日即农历九月初九重阳日,朱德为保存部队实力,率领起义军主动撤离三河坝战场进入饶平,经饶北的大埔,直奔中共饶平县委而来。5日凌晨,义军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经西瓜园村(下祠堂)来到炙石圩。
  “当时炙石圩有一位做糕饼的师傅,他做的饼又大又便宜,人们称他为詹大饼。那天刚蒙蒙亮,詹大饼如同往常早早就把商品摆到门口待客了,忽然有人喊‘大兵来啰,快关门哟!’商户纷纷把货物搬进店里闭门不出。詹大饼手脚较慢,来不及把最后一簸箕饼搬进去店里就闭门躲避。”刘汤明告诉记者,那时的起义军穿街过市,朱德步过詹大饼门前时,眼看香喷喷的饼摆在门口,走过几步回头一望,担心若有饿兵拿饼,有损军威。于是,他走到詹大饼门前敲了两下说:“店家,你开开门把这些饼收起来吧!”詹大饼从门缝里往外看,看到一个身材魁伟的军官,他害怕地说:“长官,小店前几天刚被国民党民团搜刮过,现在没什么值钱的了,那几十个饼就当我孝敬你的,你拿去吧!”
  朱德觉得难以说清,便叫本地人詹前锋前去劝说,詹前锋敲了几下门说:“阿伯,你放心,我们都是共产党人不会拿你的饼。就怕人多恐有差错,你还是收起来吧!”越喊开门他越害怕。詹大饼回答:“你们不用骗我了,等下门一打开,枪口就会顶着我的头,要什么任你们拿,你我无冤无仇,请你们高抬贵手,把那些当兵的带到别处去吧。”没办法了,朱德只好叫来一个卫兵站在詹大饼门口看护那簸箕饼。这时路过的一位战士饿得快不行了,上前对门口的卫兵说:“我这里有钱,买一块饼吃行吗?”卫兵喝道:“不行,朱军长有令谁拿这里的饼,军法处置!”
  等朱德的队伍走远,詹大饼才打开大门一看,让他不可思议的是簸箕饼一个都没少,便在街中大声喊道:“我今年活到七十多岁了,受清兵欺负过,让陈炯明的军阀抢过,也给国军民团白拿过,从没见过这么好的军队呀!”然后竖起拇指说:“肚饿不抢吃的军队,有希望!有希望!”
  “经过这件事情之后,那时的詹大饼非常信任朱德这支起义军,并鼓励儿女参加革命工作,他先后把三个子女(二男一女)都送到革命队伍中去。后来大儿子被白军民团杀害了,小儿子参加红军再也没回来,女儿詹叶,就是我的曾奶奶。她秘密协助革命工作,也成了革命烈士。”说到这里,刘汤明的眼角闪烁着泪花。
  当时受詹大饼的宣传和启发,炙石圩和上下祠一带的村民纷纷加入革命队伍,那时就有几十位村民踊跃加入农会,如詹溪、詹钦、詹三妹等,后来他们都立下了不朽战功。而詹大饼本人也一直默默地支持革命工作,他常以商户之便,有意多买进一些货物,先用小船将货物运到炙石圩,然后再将盐、糖、油、酒等紧缺物资偷偷供应苏区红军。
  曾奶奶一家之所以都投身到革命队伍中,正是那段有关饼的故事让她们对革命事业产生深厚的感情。今天,这段红色历史故事已深深地埋藏在刘汤明心中,并时常鼓励着他,继续为革命老区的红色历史文化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饶平县上饶镇:丰富旅游路线弘扬红色文化
▲全德学校是茂芝会议旧址,内部布置人物蜡像及历史资料,重现1927年朱德同志主持的南昌起义军军事决策会议的场景。
  麒麟岭古驿道,盘山而上,乱石砌筑,古风犹存;两旁奇山俊秀,环境清幽。距离麒麟岭约3公里处,是为茂芝会议旧址(全德学校),红墙青瓦白门面,内部布置人物蜡像及历史资料,重现1927年朱德同志主持的南昌起义军军事决策会议的场景。
  走访茂芝会议旧址时,饶平县文化站原站长张世林成为记者的向导。去年退休后,他依旧坚守在基层文化工作者的岗位上,为远道而来的客人讲述这片红色沃土的故事。“茂芝会议虽然时间短暂,但影响深远而重大,充分体现了革命先烈坚定信念、不畏艰难、敢闯新路、依靠群众的革命精神。”张世林介绍道。
  “饶平红色文化底蕴深、群众基础好。除了茂芝会议旧址,其他红色据点的资料不够齐全,需要我们搜集整理。”2005年,张世林调任饶平县文化站站长后,带队遍访战争亲历者、革命后代和知情人士,搜集散落在民间的红色文化碎片。每到一处,他通过手记、拍照等方式把寻访到的内容记录下来,再查阅党史资料,把文化碎片串补起来。“作为基层文化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把红色文化发扬光大,让后代人继承革命精神,把红色文化的根留住。”张世林的话掷地有声。
  采访中,除了老文化站长,记者还发现另一位与旧址缘分颇深的“有心人”。她曾是与旧址一墙之隔的邻家女孩,长大后成为该旧址的讲解员——80后青年詹小芳。“我家住在旧址隔壁,小时候我趴在窗台上往里探,石砌的水井、斑驳的地砖、陈旧的红木桌椅,那是一处神秘而神圣的地方。长大后,经常听老一辈人谈起那段革命历史,更深化了我对旧址的崇敬之情。”或是这份特殊情感的指引,她从去年开始担任茂芝会议旧址的讲解员,带领远方客人重温那段光辉历史。然而,“现在许多年轻人对茂芝会议一知半解。”詹小芳说,“革命先烈百折不挠的战斗精神、面对艰险勇往直前的信念,都需要我们这一辈人的学习与传承。”
  如今,该旧址成为潮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饶平县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每当清明节、建军节等重大节日,都会有许多党员和学生前来重温历史,缅怀先烈。记者从上饶镇政府了解到,今年以来,镇政府举行春节文体活动、主持人大赛、演讲比赛、重走“红军路”、历史专题课堂等宣传活动,营造红色文化氛围。
  今年3月,该旧址启动修复工程,对屋顶、墙体、地板等进行修缮,以全新面貌迎接“茂芝会议”90周年。此外,在纪念馆周边,镇政府开展日常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整顿镇区圩市“六乱”现象,并开展绿化亮化工作,为纪念馆周边房屋“穿衣戴帽”。
  接下来,上饶镇将以茂芝会议90周年为契机,完善自身软硬件设施,并借助省保护与活化利用南粤古驿道八大示范段之一——西片古驿道、麒麟岭古驿道,以既“红”又“古”的特点,塑造“红色文化之旅千年盐粮古道”的旅游形象,打响红色旅游品牌。此外,还将客家文化与商贸文化融入红色文化之中,不断挖掘、开发新景点,丰富红色旅游路线,发展“红色饶平”。
来源:潮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