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方一戈
距湖州(原为吴兴县)市区10公里的东郊,有一座不起眼的小丘岗,海拔约40米,草木青葱,状如覆盆,名曰升山。相传东晋时,大书法家王羲之做了吴兴太守,曾携宾朋诗友“升登”于此,山遂名焉。这里地理位置特殊,岗南紧傍沪宁公路(即今318国道),又贴邻申湖杭水道,可谓正当要冲;但从军事角度看,则无险可恃,易攻难守。
然而,70年前的那个深秋,有一支中*****队却受命在这里,凭着窳劣的装备与穷凶极恶的日寇进行过一场顽强的阻击战——弹泻骤雨,血肉搏杀呵!如今,伫立山头,环眺周遭稻菽千重,村居星罗,国道上车水马龙,运河内汽笛回应,一派和平繁忙景象,还有多少人会知晓当初这里的硝烟漫卷、殊死抗拼呢?
1937年11月5日,震惊中外的淞沪会战已然持续了近三个月。当天晓雾,日军从杭州湾金山卫偷袭登陆。其主力第6、第18师团凶焰嚣张,上岸不久便兽锋西指,直扑枫泾、平望、嘉兴,企图沿太湖南侧迂回深入,截断上海方面中国守军的退路,使之在淞沪地带陷于包围,一举被歼。南京最高当局察觉侵略者的图谋,蒋介石一边下令淞沪部队加紧由浙皖赣边境及常州两个方向(以前者为主)退往后方,保存实力,“巩卫首都”;一边急调刚刚开抵连云港驻守的第21集团军第7军的两个师星夜驰浙,抢先占据吴兴布防,堵击敌人,掩护大军西撤。
此第7军,乃桂系李宗仁的老队伍,素以骁勇敢拼、擅打山地战闻名,有“钢军”之誉,曾在北伐时期与叶挺独立团联手,创造了声威赫赫的贺胜桥大捷。“七七事变”爆发,李宗仁在广西率先实行全省总动员,“各县农民蜂涌前往县政府报名入伍,不满一月,便编成4个军(后改编为3个集团军)”,统归中央指挥,开赴抗战前线。第7军也补充了大批兵员,全军共辖3个“乙种师(每师两旅四团)”,一色的捷克式扁平钢盔、德式*、黄军装、草鞋或光脚。由于时间实在紧迫,许多新兵直到集结苏北,方才有了几次实弹射击的训练机会。
斯际,军情燃眉。第7军于16日接奉蒋介石手令,立刻南下。第170师作为先头部队,随副军长徐启明(兼该师师长)搭乘专列,取道津浦线火速过江,跟着,马不停蹄,徒步疾进,于17日凌晨抵达吴兴城郊。稍后,第172师师长程树芬也率部赶到。军长周祖晃马上召集参谋会议,根据地形勘察,决定将部队依沪宁公路横向展开,在南浔(属吴兴县)、升山、吴兴(城),以及吴兴侧后方的李家巷(属长兴县),分别设置4道防线,阻击鬼子;由170师主守公路和右翼之水田湖沼区域,172师担负公路左翼(太湖南岸),丘陵地带的防御。很快的,在秋阳碜白的光照里,四下响起了急促的挖掘工事的锹镐声……
中*****队的动作,事实上只是略微快了一步。因为几乎就在同一天,日寇第6师团气势汹汹的前锋,已然扫过嘉兴,进逼至南浔附近。鬼子派出狙击队占领了镇区外围的树林子,并且在20日拂晓,就向南浔伸出兽爪。
对于眼前这个正恶魔般嗷嗷扑来的敌人,当时的第7军,也许顾不上去了解有关它的更多“信息”:如果从甲午战争威海卫之役算起来,这支装备精良、一向被视为日本陆军精锐的“王牌”师团,而今已是它第6次踏上罪恶的侵华征途了。凶悍、嗜杀、无恶不作,是这25000多名兽兵“共同的禀性”,其头子,即是嗣后一手制造了南京大屠杀的“铁血魔首”谷寿夫!现在,它仗着飞机、重炮、坦克的优势,从进攻一开始便狂轰滥炸,把成吨的炸弹雨点一样砸到第7军阵地上。
弹片呼啸,烟柱冲天,整个防线犹如一片火海。第7军还从未遇见过如此野蛮、疯狠的敌人。尽管掩体被轰坍了,战壕被炸烂了,尽管手中大半是*、手榴弹等轻武器,仅有的少量山炮、迫击炮,根本压制不了鬼子的强大火力,第7军依然毫无畏惧,顽强抵抗,迎头痛击日寇的一波又一波冲锋,打得它鬼哭狼嚎,尸枕狼藉。双方激战至黄昏。170师的一个团伤亡严重。该师原拟转入南浔镇区,以夜战、巷战继续与敌周旋,但为了避免一旦*****,民房尽毁,不得已放弃计划而渐次后撤升山、大钱(与升山毗连,属吴兴县)一线。
向献身抗战的民族英雄们致敬!
长知识了
向献身抗战的民族英雄们致敬
可惜了,这些牺牲的战士有谁能够记得他们?
少报道些明星吸毒*****等花边新闻,多说说真实的抗战事迹
百分之百支持楼主!
对楼主的敬仰溢于言表,只有顶贴了!
后来大部从李家巷一带退入天目山。
湖州烈士纪念馆有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