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2017:是谁在消费人民的同情心 爱心怎能测试A+A-
2018-01-04 06:37:44229.8万北京时间综合
你捐了吗?为“同一天出生的你”捐一元
2017年年底朋友圈被一个捐款刷屏了,不知道您是否也接到了这个公益邀请,那就是为“同一天出生的你”捐一元。网友在页面中输入自己的生日之后,就会出现一位和其同一天生日的来自云南省镇雄县的贫困小朋友照片,并且可以通过这个页面向这位小朋友捐助一元钱。“听说同一天出生的人冥冥中会有命运的牵绊”,能够为同一天出生的贫苦学生捐款,很容易激起人们内心的那种亲切感,而且只捐一元钱。很快,我们看到大量的朋友分享至朋友圈邀请好友参与。
你捐的一元被诈捐了?活动方轻松筹到255万
传播的速度快到连活动方自己都惊讶,该活动22日晚开始测试,不满2天就筹款超过255万元。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很快有网友发现活动受助人信息可能不真实,这令善良的网民心中很不是滋味。同名不同出生日期的,同一张脸不同名的,甚至还有出生在不存在日期里的人。一个名叫小丹的姑娘出生在2009年2月29日,而2009年的2月并没有29日,这是一个根本不存在的日期。
捐款的速度快,质疑声来得也不慢,这次霸屏的是对被诈捐的控诉,人们认定自己受骗了。
面对质疑,分贝及分贝筹的创始人王立在微博作出了澄清,他指出,本来应在24日平安夜上线,最初是为测试传播率,也没有检查小朋友的信息,直到23日早上有人反馈才开始检查。
这种回应有人买账吗?你既然在做这份工作,那么这工作就应该是严谨的,同一个孩子的身份信息怎么能输两次?至少反映出管理上有一定的漏洞,这种管理都出了漏洞,我们每个人的善心款拿给他们,他们能不能管好,也让人心生怀疑。而且要在一个贫苦地区恰好找到266个不同生日的孩子真的那么容易吗?
24日中午,分贝筹已经关闭了该活动的捐款通道,并称“已筹集善款2555898元将全部用于云南省镇雄县2130名贫困学生一年的生活补助”。
25日深圳市民政局调查组约谈了深圳市爱佑未来慈善基金会秘书长,责令其立即停止“同一天生日”网络募捐活动,并提交募捐活动情况报告、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协议及所有公开发布的文件资料。
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也贴出公示回应募捐事件。
回顾全程,这究竟是一次真慈善还是一次假募捐?
捐款容易 测试容易 但退款难
面对止不住的质疑声和调查,深圳爱佑未来慈善基金会27日28日通过微博对“同一天生日”筹款项目处理进展说明。
有时间写那么长的解释,却没时间在上线前核对下姓名?歉意是发出了,但质疑声也不是能轻松打压下去的。
“其实只有一块钱,但是利用这样的来做假诈捐就有些过分了。 退款还需要写邮件申请,是仗着大家觉得只有一块钱懒得走这么麻烦的程序,继续不退钱么。 其实这钱真的能到需要帮助的孩子手里,大家屁话都不会多一句,现在这样,就必须得骂你了。”
“应该是主动退款才对,而不是要捐款人申请,大多数人不会为了一块钱跟你走这样长的流程吧!捐款就几秒钟~退款就一到两个星期,还要捐款人申请!明明你说是测试,测试你又接受捐款?没上线你的收益都是非法所得!”
大多数人并不接受这样的结果,少数人也愿意再信一次。
“能在第一时间说明最好了,不至于引起那么多误解。换个角度看,暴露出的问题,也许是整个公益界都需要亟待重视的。该道歉就道歉,该说明说明,该整改就整改。继续努力!”
“只要钱真的帮助到了贫困家庭的孩子那就是好的,希望不要骗取大家的同情心,一块钱不多、但也是大家的心意。”
爱心能随便“测试”吗?谁来对公众被透支的信任负责
这次捐款本身不是坏事,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以后如果朋友圈再发这种东西的时候我们可能就会考虑一下了,先去考证一下真假,再来去参与这件事。慈善面前的工作不严谨在透支公众的耐心,诈捐在消耗公众的公益心,这就像是“狼来了”的故事,久而久之,谁还敢对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
“同一天出生的你”不是偶然,我们细想不难发现,网络诈捐发生在身边已不是稀奇,当公益遭遇互联网,“成长的烦恼”也来了。乱编故事、虚构病情、扭曲真相、故意造假、大肆装惨,把互联网公益平台当作是自己敛财暴富的渠道,用谎言来骗取公众的爱心,这样的诈捐事件不难举例。
网络诈捐可以大致将其归纳为五类:
1蓄意欺骗。
与传统慈善活动相比,匿名化的网络环境为诈捐提供了机会与便利。知乎童瑶诈骗案在2016年初登上了微博实时搜索热门。@童瑶 是拥有5万多粉丝的知乎大V。2015年5月,@童瑶 推荐了一篇名为《长期被疾病折磨,结束生命是最好的选择吗?》的知乎提问帖,表示自己曾亲自看望患病的贴主@ck小小,并为其捐款。之后@ck小小 公布了其支付宝账号,并对网友们的倾囊相助表示感激。随着事件影响的扩大化,有网友开始质疑募捐的真实性。经过网友的人肉搜索大家发现,@ck小小 不仅与@童瑶 同为一人账号,且@童瑶 并不是所谓的“女神”,而是江苏苏州市的一位已婚男子。
2.冒名顶替。
网络信息随意盗用,信息安全漏洞大,网络募捐与网络骗捐之间的冲突从未停歇。2016年3月26日,一个名为@希望盼望宝贝康复 的微博账号求助演员李小璐,称自己孩子生了重病。但真实情况却是这个账号盗用真正患儿妈妈苗女士的微博内容行骗。同样的事件还发生在2015年8月,广西防城港市的杨彩兰利用“8·12”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件进行诈捐,谎称自己的父亲在天津港爆炸事故中去世,以此来博取广大网友的同情。
3.移花接木。
新媒体时代公益组织真假难辨,冒充官方诈骗事件屡次上演。2016年3月,微信公众号“白血病公益救助会”利用一女孩身患急性淋巴白血病的信息,将捐款链接以“女孩图像+二维码”的形式推出,之后将捐款基金悉数卷走。“白血病公益救助会”曾在其文章《青春绽放的白血病黄绮雯的呼喊:“救救我”》中注释:“患者情况全部属实,本协会联合广州市志愿者协会已经通过当地政府、患者所在医院查证,请大家放心募捐。”而在之后的调查中却发现,“白血病公益救助会”是一家空壳公司,广州市志愿者协会相关负责人回应称,其与该公众号毫无关系。
4.“带血”营销。
慈善,是为弱者提供资源的救助方式,但罗一笑事件所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却是:如何考量弱者、如何定义弱者,抑或是互联网上的资源不平等、信息不对称等等一系列问题。2016年11月,罗一笑事件成为网络热门话题。微信公众号文章《罗一笑,你给我站住》采用每转发一次患者就可以得到1块钱的方式刷屏了“朋友圈”,短短几天就有超过11万的人进行打赏,累积获得善款近百万。但随着事件的不断扩大,当事人罗尔被曝坐拥3套房产等,从而舆论旋涡不断扩大,直指这是一场“带血的营销”。
5.信息不明。
资格审核不清、捐款流向不明,使得现在的网络慈善在不确定受捐人是否达到受捐资格的情况下就开始筹集捐款,容易发生各种各样的诈捐骗捐事件。2016年2月,某德国留学生被查出患上慢性髓细胞白血病,并在众筹平台“轻松筹”上成功筹集到50万元。但随后曝出的其同时享受德国医保的消息将“轻松筹”推上风口浪尖,有关众筹平台的资格、发起人的资格审核、手续费收取以及筹款资质等问题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网络传播杂志)
每一个案例都历历在目,也许看到这篇文章的你就曾为他们献出过爱心。
如何看待爱心募捐中出现的事实性错误?在事实性疑问出现后,活动的主办方迅速道歉并关闭了捐款平台,如何评价主办方的这种纠错措施?爱心募捐遭遇真实性追问,对于慈善事业来说,究竟带来了哪些启示?(央视新闻)
白岩松在《新闻1+1》里说:这不应该算作是恶,但确是非常不严谨的一种错。但绝不是因为说是错,就可以轻易的过去了。对不起,在公益慈善的领域,任何错都可能使参与其中的人内心堵的厉害。就好比出纳或者算账的时候,不知道过了多少万块钱,但只要到晚上算账的时候最后发现有一块钱对不上,也要重头再来。因为小错都可以酿成这样一个大的后果。
有些失误造成的后果是不可挽回的,是会给民众的心蒙上一层深深的雾霾的。这就好比是过敏发应,一旦过敏,再遇到过敏源就会起不良反应。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表示,慈善现在需要专业化。我们忽略了80后90后甚至00后的爱心,他们非常愿意通过互联网参与慈善,也许这是年纪稍微大点的人远远不及年轻人反应的事情,这在别的国家还不成,但是中国人口多,一元钱的捐助很快就能积少成多。互联网给你安装了更加便利的翅膀,但是你的错误也会被快速放大。
慈善无小事,在互联网上做慈善更无小事。
太无奈,献爱心应该动的是感情,而照此以往可能要动的就是脑子了!捐款前捐款人通过各种渠道来考证信息的真伪,直到确认属实后再加以行动。无论是对受捐人来说还是对捐款人来说,心似乎都凉了。
希望每一个做慈善的人,都能对得起屏幕那边人们滚烫的爱心。带着应有的严谨,不忘初心。
而考证信息真伪的工作,不应该留给献爱心的我们来完成的。
责任编辑:唐亦恬 (FJ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