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科股份希望在2020年实现年2000亿销售目标,而去年才319亿。在“调控成为常态”的宏观背景下,留给中型房企的规划化增长的机会已经非常有限
文 | 《投资时报》记者 罗艺
孙宏斌的咄咄逼人一度让它城门告急,但目前身陷乐视暂时无法脱身的孙,或许又给了它一丝转圜腾挪的空间。
时间,关键是时间。
发源并植根于重庆的金科股份,在经历了与融创的“控股权之争”风波之后,正急切地希望通过跨越式发展迈入“千亿俱乐部”,以壮大自身的方式在房地产行业赢得一席之地。这也是黄红云家族保留自家王国最后的机会。
在上半年土地市场低位运行的背景下,金科在土地市场上的“跨越式发展”格外抢眼。根据易居研究院报告分析称,在今年上半年a股房企土地储备规模中,金科股份、荣盛发展和新城控股排前三位。其中,金科股份以141%的同比增长排第一位。
然而,与其储地增速相比,2017年金科上半年公布的营业收入、净利润却呈现下滑趋势。半年报显示,2017年上半年,金科实现104.15亿元营收,同比减少20.7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5.8亿元,同比减少38.55%。
尽管基于房地产行业的特质,结算进度会导致一家房企的营业收入在某一时段下滑,但从2017年上半年的销售额看,其增速也不及其土地市场上的增长。
金科2017半年报显示,上半年该公司实现销售金额277亿元,同比增长107%,其中地产板块实现签约销售金额约267亿元,同比增113%。
与飞速和规模化相对应的,是金科毛利率及盈利能力的下滑。上半年该公司房地产销售业务毛利率下滑6.72个百分点至15.5%,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下降2.85个百分点至2.13%。
在已过去的地产黄金十年,规模化造就了数个房地产巨头,但在“调控成为常态”的宏观背景下,留给中型房企的规模化增长的机会,已经不多了。
被“股权之争”逼上规模化道路
相对于双双下滑的营收和净利,金科同期在实际销售金额和签约销售金额上三位数的成长确实亮眼。但是,该公司激进的土地储备策略更令业界侧目。
易居研究院近期发布报告中显示,今年上半年a股房企土地储备规模中,金科股份以141%的同比增长率排增速第一位,共计花费204亿元在储地上,新获项目22个,新增计容建筑面积约422万平方米。
事实上加大储地的力度从2016年已然开始。根据金科2016年年报,其在土地项目中投资约208亿元,共计获取34宗土地,土地储备增至1850万平方米。
2011年上市之前的金科,曾在重组前向股东承诺,2011年至2013年,3年净利润总和如若达不到预期的20.99亿元,公司将以对应股份作出赔偿。至此,这家渝派房企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通道,将原本处在同一量级的重庆本土开发商协信、东原地产、华宇地产等抛在身后,开始追赶早先已迈出重庆、进入全国一线房企的龙湖地产。
根据历年数据显示,2011年至2015年,其实现销售金额约为145亿元、175亿元、225亿元、230亿元、238亿元,历年销售同比增长分别为20%、29%、2%、4%和26%。
记者查阅金科历年年报后发现,该公司在上市当年实现营业收入98.6亿元,净利润完成10.7亿元。随后2012年和2013年,营业收入分别完成103.5亿元和161亿元,净利润分别完成12.79亿元和9.84亿元,到2012年即完成了上市前的净利润承诺。此后2年,公司业绩发展平稳,2014年营业收入完成173.24亿元,净利润为9.08亿元,2015年完成营业收入193.99亿元,实现净利润11.23亿元。
从上市的2011年到2015年的这5年间,尽管其销售金额和营业收入呈上升态势,但与同时期其它规模化房企相比,发展速度并不算快。至2015年,该公司在由cric研究中心发布的《2015房地产企业销售排行榜top100》榜单中,仅排名第31位。
2016年8月融创通过旗下公司以40亿元认购金科非公开发行股票9.07亿股,并通过二级市场持续增持,截至4月28日,融创合计持有金科股票13.36亿股,占公司总股本25%,与金科实控人持股相差仅1.24%。
金科一边阻击“野蛮人”入侵,一边也开始壮大自身的力量,并提出了用3年时间达到1500亿元、2020年实现2000亿元的新目标,试图通过规模化在房地产行业立稳脚跟。
2016年,金科实现销售金额319亿元,同比增长34%,为上市以来同比销售额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同时,金科2016年加大土地储备,投入208亿元购入34宗土地。
“中国房地产行业未来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行业集中度越来越高并快速提升,房地产企业必须快速做大规模,增强实力,唯有如此才能在行业中拥有一席之地”,金科在其公开的报告中这样解释其规模化战略的原因。
调控背景下规模化发展空间有限
2017年年初,金科出炉《公司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7-2020)》,在上述纲要中,金科称,在2017年至2020年期间,公司计划各年度力争实现签约销售金额分别约为500亿元、800亿元、1100亿元、1500亿元,力争2020年销售冲击2000亿元。
以2016年金科341亿元的销售金额为基数计算,要实现上述目标,2017年至2020年,金科的销售同比增长率需实现46.63%、60%、37.5%及36.36%。而从2011年到2016年,金科历年销售金额同比增长率分别为20%、29%、2%、4%、26%和34%。尽管2016年公司销售额大幅提升,但34%的增长速度与其后续的要求还存在一定距离。
从宏观环境看,尽管也经历了屡次较为严格的调控,但2011年至2016年,房地产行业的规模化增长机会仍然存在,包括碧桂园、恒大在内的企业也因此跻身为行业“巨头”。
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容量达11.7万亿,当房地产行业的市场容量从千亿步入万亿时代,几年前开始盛行的“行业天花板”已越来越逼近,留给后来者实现规模化的机会相当有限。
而当前的房地产调控和金融去杠杆的政策,也给意欲实现规模化的中型房企带来了巨大的阻力。金科2017年半年报显示,该公司银行贷款余额约232.4亿元,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60亿元,债券类余额204.1亿元,合计596.5亿元。
在2016年,金科完成了45亿元定增,债券融资154.5亿元,期末现金余额达176亿元,资产负债率在上一年的基础上回落4.57个百分点至79.37%。但今年上半年,该公司累计花费204亿元在购买土地上。货币资金减至170.52亿元,资产负债率增长4.56%至 83.94%。
快速规模化除了给企业资金带来压力外,也会对企业的利润率带来影响。根据金地半年报数据,公司上半年房地产销售业务毛利率下滑6.72个百分点至15.5%。而金地在另一衡量房企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上的表现也不佳,2017年上半年下降2.85个百分点至2.13%。同期,恒大销售毛利率为35.8%,净资产收益率25.92%,万科的销售毛利率始终在20%以上,净资产收益率也长期维持在2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