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园追忆
文字:心田一瓣 摄影:英子
悠长的贝灰路静静地穿过洁净的乡村,这里,有一个闪亮的名字——淇园新乡;这里,流传着一个家喻户晓的伟人——爱国华侨郑义丰;这里,记载着浓浓的爱国情怀——捐资兴学、建造新乡!
郑智勇与孙中山
海筹公祠
“生有二哥丰,死有大峰公。”从这足以看出二哥丰的伟大:在绝境中想生存下来,就找二哥丰。他的善举尽在不言中,令人敬佩!
诗中的二哥丰,就是凤塘镇淇园乡的郑义丰,他是侨居泰国的爱国华侨,也是孙中山先生的义兄。孙中山先生称赞他智勇双全,所以为其起名:郑智勇。抗日战争时期,他热情地支援抗战,捐资捐物,是华人的典范。
“磨难不移凌云志,功成未泯英雄心。”历经磨难而功成名就的二哥丰,在家乡建造了一座中西合璧、富丽堂皇的华厦巨宅,包括宗祠、洋楼、学校、礼堂、操场等,占地140亩,厅、房300间。
据说,当时只要是姓郑或者愿意改姓郑的人,都可以在淇园新乡里分房居住。
只可惜,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为了报复二哥丰的抗日义举,用飞机轰炸了巨厦……
我们在二哥丰后人郑伯的指引下,参观了整座公祠。从仁美里进去,就是一个宽敞的操场,篮球架静静站立着,等着人们来投篮。
庭院深深深几许?一进房子错落有致,建造讲究,布局合理,是典型的驷马拖车结构。虽历经沧桑,但它的豪气仍然依稀可见。
秋月公祠保存得较好,气派的大门,形象的壁画,精美的木雕,以及那高挂的灯笼,威严的石鼓,内涵深湛的对联,足以令人陶醉。
走进公祠,抬头看到的是精美的木雕,栩栩如生的人物、美轮美奂的花草、形象逼真的各种动物,使你不由得惊叹雕刻工艺之精湛!
今天,我们漫步于华厦巨宅,从欧式风格的外墙壁,从造型优美的二层洋楼,从巨大木柱做成的顶梁,不难想象出它当年的辉煌。
凤塘中学曾设在华厦巨宅的小洋楼里,这里,曾经培养出多少人才。莘莘学子在这里汲取知识,锻炼身体,他们以自己是凤中学子而骄傲。
古老的榕树长满了须根,一条条垂下来,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犹如长满胡须的智者在静静地思考着。它见证了巨厦的繁华与衰落。在阳光中,池水碧绿,绿叶翠色欲流,一切,都是那么安谧静好。
我们参观了公祠,除了惊叹,无法用词语表达出我内心的激动与赞美。经过郑伯的讲解,我们对义丰公的传奇人生,对他的爱国情怀以及爱乡爱民的举措,有了更深的了解,心里充满了无比的敬佩之情。
随着岁月的流逝,当年的豪宅已经渐渐衰落,曾经的辉煌也在慢慢消逝,留给后人多少遗憾与不舍。
斑驳的墙体正慢慢脱落,杂草丛生的洋楼已经失去了往日的神韵,看着,有些心疼,有些失落!
我们期待着有一天,在各方的努力下,让华厦巨宅这颗璀璨的明珠重焕光彩,使它成为潮州一张耀眼的名片!
孙中山嘉其“有智有勇”的郑智勇
郑智勇(1851-1937年),又名二哥丰,乳名义丰,族名礼裕,“智勇”这个名字是孙中山1908年嘉其“有智有勇” 故名,他老年时自号海涛。原籍潮安凤塘淇园乡,幼年贫苦无依,在乡里又受强房欺负,生活穷困潦倒。其母不得已携儿改嫁他乡。郑智勇13岁时,只身跑到汕头,设法附乘一条洋船过海,到泰国谋生。16岁加入泰国华侨社会“私会党”组织(洪门秘密会党在暹罗的分支,当地华侨称为“私派”,也称“洪字”)。他为人重义气,坚强果断,头脑灵活,敢做敢为,所以在会党组织中逐步建立了威信。在中年的时候,他成为暹罗私派帮会的头头,被称为“二哥”。之后,他借助其社会地位和社会力量,配合当时泰国王室大发其财,成为泰国的传奇人物,被呢称为“二哥丰”。
郑智勇念念不忘回故乡潮州耀祖扬宗。他捐助巨款修筑潮安县城的北堤。北堤是关系到潮汕平原数县地区人民生命安全的重要堤防,郑智勇的捐助,使北堤修筑工程得以顺利进行,也使郑智勇的声名远播。又出巨资在故乡琪园附近新建一座村庄,名为“琪园新乡”。琪园新乡建成后,郑智勇将房子分给其家族及近亲嫡系,还以土地和房屋换取外乡人改姓郑而入住该乡。“外乡的一些贫苦人家,纷纷投归二哥丰家族,一律改为姓郑,投进新乡居住壮丁每人配给良田四亩房屋二间,入族后本身固应改姓郑,二代以上祖宗墓碑亦要改为姓郑”。二哥丰又在琪园新乡附近,新建“忠美”、“信美”、“井头”、“铜锣”和“巷尾”等数个村落,同样以优惠条件吸引周围贫苦乡民入住。郑智勇还在琪园新乡兴办智勇学校,入学者免缴学费,供给校服,提供住宿,在民国初期的潮汕开创风气之先。郑智勇的事迹,时至今天,仍为潮州人民所津津乐道。
泰国,是潮籍海外华侨最多的一个国家。据有关部门统计,潮州籍人士在泰国有600多万,约占潮州海外华侨总数的百分之五十。
泰国潮籍华侨之多,与泰国航运贸易有密切关系的。早在“红头船”时代(清代中期以前),千百万潮州人忍受不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纷纷从乘“红头船”出洋到泰国避难和谋生。当时潮州“红头船”大部份是在泰国建造的,因泰国盛产红木,在泰国造船,质量好,价钱也比国内便宜。许多泰国潮籍华侨热爱祖国热心家乡建设,或在广东经营航运,或开辟泰国航运贸易。
在这其中,就不得不提及一个人——泰国潮籍侨领郑智勇。潮州城内有句俗语:“生有二哥丰,死有大峰公。”当中的 “二哥丰”即是指昔年暹籍华裔商人郑智勇。“生有二哥丰”指生能得到二哥丰的帮助,而“死有大峰公” 则指死后能得到宋代高僧大峰善堂组织的照顾,喻生死都有依靠。郑智勇为人乐善好施,热心公益,虽身居暹地,却对潮州家乡航运、兴学、筑堤等不遗余力,善举殊多。民间如此看重“二哥丰”,郑智勇的社会地位可见一斑。
郑智勇的父亲郑诗生是淇园的乡民,1840年鸦片战争后携妻佘氏坐红头船到泰国,于1851年在北榄府生下郑智勇,后来因日食难度而在1858年携同妻儿回潮州,不久又单独回泰国并客死异乡。佘氏母子三人因此沦为乞丐。因度日艰难,佘氏不得已携他改嫁邻乡。郑智勇生性倔强,不肯忍受后父虐待而外出流浪,1863年,十三岁的他被一位好心的“红头船”主收留并随船到了曼谷,先在湄南河码头栈行当跑街和小伙记,在辗转流浪的生活中养成刻苦耐劳和机灵果敢的性格。
1866年2月,太平天国最后的部队康王汪海洋部十多万人在大埔(当时为潮州辖县)被歼,部份战士由大哥蟒带领突围到坐船逃到曼谷,与当地洪门会党汇合后声势大振,他们看中年青有为的郑智勇,1866年底,十六岁的郑智勇正式入会,由于会党的势力和潮州人大批涌入泰国,洪门会党在曼谷蓬勃发展,十八年后,郑智勇当上大哥蟒的副手而称“二哥”,当时曼谷尚无华侨社团,占华侨绝大多数的潮州人崇奉“老伯公”而建庙祭祀,实际是潮州会馆,郑智勇逐步控制和掌握这个组织,又过了八年,大哥蟒去世,由郑智勇领导会众,由于他敬重大哥蟒而不肯称“大哥”,直至他死后会党解散。
得势之初,恰逢泰王朝财政困难,他为王朝征收了大量税款。同时,郑智勇还发展多方面事业,创办“郑谦和号”总商行,经营航运、火砻、钱庄、当押、报纸、印务局等。商务机构遍及南洋诸国、日本、香港和中国内地的上海、青岛、厦门、汕头等地,成为当时泰国巨富和华侨社会最有权威的华人。由于他对暹罗经济作出巨大贡献,暹王封郑智勇“坤伯”(伯爵)头衔,赐其家族暹籍姓氏为郑差哇尼,并赐地建中国式的大夫第,将嚏叻附近的l条公路赐名为郑差哇尼路。
1903年,孙中山首次到曼谷从事革命活动,郑智勇鼎力资助孙中山并加入同盟会,孙中山手书“憎爱”两字赠与他。辛亥革命成功,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郑智勇派第五子前来祝贺,献5万光洋及象牙雕刻工艺品,后又赠暹币100万铢给广东都督府。
郑智勇为人乐善好施,热心公益,1916年与高晖石、许必志、萧坚麟等华商集合捐款泰币30万铢,创建培英学校,历时4年建成,为旅暹华侨所敬仰。此外,他虽身居暹地,却对潮州家乡航运、兴学、筑堤等不遗余力,善举殊多。
1911年,郑智勇在家乡淇园村附近,新建一座村庄,名为“琪园新乡”。新建的琪园占地140多亩,包括宗祠、洋楼、更楼、围墙等。琪园新乡建成后,郑智勇将房子分给其家族及近亲嫡系,还以土地和房屋换取外乡人改姓郑而入住该乡。“外乡的一些贫苦人家,纷纷投归二哥丰家族,一律改为姓郑,投进新乡居住壮丁每人配给良田四亩房屋二间,入族后本身固应改姓郑,二代以上祖宗墓碑亦要改为姓郑”。随后,他又在琪园新乡附近,新建“忠美”、“信美”、“井头”、“铜锣”和“巷尾”等数个村落,同样以优惠条件吸引周围贫苦乡民入住从而成为“一方望族,雄视潮汕” 。郑智勇还在琪园新乡兴办智勇学校(今凤塘中学校址),智勇小学首届免费招收三班180名学童入学,供给校服,提供住宿,高薪聘请潮州金中杨柳任校长。从豪宅至潮州城和浮洋潮汕铁路火车站修筑了2条洋灰路,总长约50华里。在民国初期的潮州开创办学风气之先。
帖主与“二哥丰”曾孙子郑伯合影
1918年初,潮州发生大地震,危及韩江堤防。北堤是关系到潮汕平原数县人民生命安全的重要堤防,郑智勇拨黄金38万两,并用他的五福轮船公司的轮船运来大批物资,修筑南堤、北堤和东堤。修复工程于次年8月竣工,潮州绅士父老在北堤建“郑公智勇纪念亭” ,在南堤树“郑公智勇纪念碑”,记下其功绩!时至今日,郑智勇的事迹仍为潮州人民所津津乐道。
1935年农历正月初三,87岁的郑智勇在泰京去世。他在临终前曾立下遗嘱,将在曼谷的大夫第连同大批地皮献给暹罗政府。1937年,他的灵柩运回故乡安葬。
接下来请横看图片
“二哥丰”
来源:潮州潮府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