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你做商业的苦,可前方又空出400个项目总的位置,怎么办

商业地产难做,这两年越来越成为一个共识。
作者:不正经工作间
基于常态夜总会,甲方的发际线和实际年龄明显不符,跟乙方谈合同能保证20分钟以上不打哈欠,一定是出于对乙方的最大尊重。做甲方的穿着熨帖的统一制服,头发油光锃亮,动不动约个乙方coffee半天的光景早已一去不复返。现在如果你看到甲方还是一头油亮,要么是他连开几个夜总会没洗就睡了,要么是他打扮一下为跳槽面试做准备。
以往规划楼层品牌,喜欢一顿胡吹海塞,管他天上有地下无的,填满再说。现在看到品牌落位就头疼,高层动不动就要没见过的新品牌,拜托,十八线城市创出来的奶茶店你要不要啦,一线城市玩的风生水起的品牌店人家要不要你啦?领导两手一摊,问你怎么办。
怎么办?给你招个穿墙的过山车要不要?只能追魂连环call,约乙方升级门店方案,搞死了也要弄个首家、独家、最新一代形象店出来,至少保证品牌外观差异化。
其实消费者一脸无所谓的,他来买咖啡的时候,管你是几代店,当地首家,形象升级什么的,又不打折喽。
别人节假日睡到自然醒,约个朋友看电影。做商业的一到节假日就心塞,常态加班先放到一边不说,好不容易求爷爷拜奶奶请回来的乙方菩萨,人家就指着节假日挣点钱补贴平常支出。
你这公司高层开了个会,觉得折扣力度要甩隔壁项目三条街。
wtf?请问一下一条街有多宽,能给个标准么?一个项目几百个品牌商,赶紧召开部门会议,通宵达旦落实折扣,再跟行销企划对接活动细节。
节日当天,人潮汹涌,品牌商微信来了,平常没人我自己搞活动,节假日有人你逼我搞活动,搞就搞吧,算你狠了,可是这活动布置老是变着花样挡我门面是要干嘛,你有kpi考核我就没有了?这是逼我不交租金喽?
商业地产越来越难做,是个不争的事实,很大一个原因,是购物中心数量的不断增加。
. . .
铁打的项目,流水的兵
据赢商网统计,2018年江苏预计开业商业项目多达109个(商业面积≥3万㎡),总体量超900万㎡。其中,苏州预计开业项目多达27个,占总开业数量的24.8%;南京17个,占比15.6%;扬州预计开业项目增加较多,有11个,占比10.1%。(回复“江苏2018”,查看具体项目明细)
5万㎡(含)以下项目有40个,占比36.7%,5-10万㎡(含)项目有38个,占比34.9%,超10万㎡的项目有31个,占比28.4%。
可以看出,江苏大部分城市市级商圈的发展已经较为完善,社区型商业将吸引更多参赛选手。
开业的高峰期在2018年下半年,达到六成,其中又9-12月份居多。
综合体扎堆选择下半年开业已经是常态,主要因为下半年节日居多,消费者购买欲望增加,便于综合体进行各种开幕促销活动,完成开门红的任务,开幕后人潮骤降?会后再议。
不过根据往年的实际开业率来看,大概会有3-4成的项目延期开业。但这些项目都已经是企业的既定目标,即使开幕时间有所延期,2019年上半年也还是要交差的,不然团队可能也会面临被端的风险。
. . .
最紧缺的,还是人才
近几年购物中心飞速发展,项目数量增幅明显,据统计,2017年华东区新项目约400个;2018年,这个数字约为357个,其中江苏约109个,上海约31个。这意味着,算上离职跳槽闹着玩的,每年华东区有400多个项目总经理的职务空缺。
经历了2013年前后躺在家里招满全场,又经历了2015年前后跪人门前招不到商的一批小伙伴,在这样的环境下年复一年成长起来,做到了公司中层管理职位。
那么问题来了,这么困难的情况下,这批新上任的项目总,带着一批新升上来的招商运营中层团队,以及一群新招回来的满心憧憬的基层工作人员,要如何去打这场硬仗?
商业地产的问题有很多,供应量过大,超出市场承受能力;选择度低,品牌同质化严重;招商、运营、行销专业人才稀缺等...
最关键的,还是人。
人,是行业和企业的关键所在,很多朋友觉得商业圈里人才济济,我个人并不赞同,人才都集中在一小部分成功的企业里,剩下来的一些项目,在这场战争中很容易变成炮灰。
这批新任项目总,要带领团队考虑很多问题,比如项目的目标消费群体以及辐射范围到底在哪?项目区别于其他综合体的核心特点到底是什么?当地市场消费的未来发展趋势是什么?如何处理投资商尽快回笼资金和项目面需要放水养鱼之间的矛盾?如何平衡租金预算与承租户承受能力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行销活动带来人潮却始终带不来钱潮的矛盾?此处省略2万字。
这些其实是任何一个新老项目都会面临的问题,但是会更快更密集的压在新项目身上,并且留给他们喘气的时间,并不多,因为已经入市的项目在日趋成熟,品牌的拓展在逐渐稳健,消费的习惯在慢慢养成。
古人行船,乘风而行方可破浪,但新的时代,逆风起降却飞的更稳。
希望新任的项目总们,能给这个行业带来一些新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