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走近丁承效的烙画葫芦世界……


导语 葫芦谐音“护禄”、“福禄”,在我国被视为吉祥物,自古有“宝葫芦”之美誉。在吉祥物上赋诗作画,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把绘画、烙画、雕刻艺术巧妙构思于葫芦上,在增加葫芦艺术价值的同时,更使这些艺术葫芦古朴自然,别具魅力。
烙铁为笔,葫芦为纸,绘出精彩世界。在潍坊,谈起葫芦烙画艺术,就不能不想起一个人,不能不提起这个人。
丁承效,1963年生人,山东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潍坊市烙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潍坊民间艺术名家和潍坊民间艺术大师。用传统烙笔将中国画意境与内涵体现于葫芦,木板之上。2014年被授予潍坊市工艺美术烙画界“领军人物”荣誉称号。
在十笏园文化街区有这样一家“葫芦屋”,里面的葫芦各式各样,每个葫芦都有精致独特的画面,店主丁承效用他手中小小的烙笔,将葫芦烙画这门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描绘出了靓丽的色彩。
仁和轩
走进丁承效的“葫芦屋”,大大小小各种形状的葫芦让人眼前一亮:有“规整”的压腰葫芦、细长脖儿圆肚子的油棰葫芦、扁墩墩的南瓜葫芦、个头巨大的新疆葫芦,还有像小橘子似的、上大下小的异形葫芦,各色各样。有的葫芦上画的是龙,片片祥云掩映在龙身之下,颜色均匀,惟妙惟肖;有的葫芦画凤,画虎,画猫,均是活灵活现,与葫芦本身的形状相称,极具观赏性。
“葫芦烙画这门手艺,对于烙笔的火候和下笔力度把握要恰到好处,烙画同作画一样,是个细致活儿,电压的高低如同墨汁的浓密程度,烙笔的停留时间和速度也都是要下功夫练的。”丁承效说,作画时要先用铅笔在葫芦上打好草稿,然后用一种类似电烙铁的笔尖把画烫出来,烙画不仅有中国画的勾、勒、点、染、擦、白描等手法,还可以熨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具有较强的立体感。
“落笔时要特别小心,只有胸有成竹了,才能一气呵成做出一个好作品,不然一不小心,好好的葫芦就画废了。”丁承效说,制作一个成品的时间长短不一,短则一周,长则数月。从事烙画艺术的这10多年时间里,他总共废掉了400多个葫芦。据丁承效介绍,烙画这门手艺需要有一定的绘画基础,丁承效家中的长辈就是从事艺术行业的,兄弟姐妹中有不少画画的,受家庭氛围的熏陶,他从小就喜欢绘画,并从事了20多年设计工作,这才能将葫芦烙画这门手艺传承下来。
在烙画生涯中,丁承效获得了大大小小的奖项一堆,此为部分奖状
丁承效说,葫芦制作工艺品从明朝起就有文字记载。葫芦造型优美,无需人工雕琢就给人以喜气祥和的美感。清朝时兰州的“刻制葫芦”和“范制葫芦”曾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成为朝廷贡品。目前,葫芦烙画已成为观赏、收藏、实用的上好佳品,是中华吉祥文化的代表象征。
对烙画艺术不断钻研、追求,丁承效在创作上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现在,丁承效创立的仁和轩葫芦烙画艺术工作室已经带了几个徒弟,在传承上创新,把潍坊的烙画艺术继续发扬光大。
瓢葫芦《富贵吉祥》烙画
油锤葫芦《中国龙图腾》烙画
油锤葫芦《中国龙图腾》烙画细节图
异形天鹅葫芦
亚腰葫芦门神烙画
酒葫芦梅花烙画
《武圣关云长》烙画
《贤师孔子像》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