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吉图”建设获阶段性成果 长春跨境电商出口业务量稳居全国前五名

东北亚国际航空枢纽
图们江国际合作战略对话(2016)
自国家批复《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以来,吉林省委、省政府把长吉图战略作为国家赋予全省的历史性责任,坚持整体谋划,注重协调发展。在国家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全省上下齐心协力,推动长吉图战略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长春市
加强腹地支撑打造发展高地
长吉图战略的有效实施,推动长春市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
全市外贸进出口增速呈现前低后高的走势,下降幅度持续收窄,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外需的有力带动下,全市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向好,经济增长呈现企稳回升的总体态势。
长春市加快国际大通道建设,推动“长满欧”国际铁路货运班列稳定运营。2015年8月,“长满欧”国际铁路货运班列作为全省第一条中欧铁路货运班列顺利开通,实现了东北亚至欧洲贸易物流通道的双向贯通。“长满欧”班列已列入国家发改委制定的2016-2020年国家中欧班列计划。积极争取开通“长珲欧”国际铁路货运班列。
同时,加快推进龙嘉机场二期工程,建立对俄、对欧的直接双向经贸通道,并与沿海城市实现对接和功能延伸。在航空运输方面,开通了长春-莫斯科、长春-爱沙尼亚-莫斯科2条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全货包机。在海铁联运通道方面,长春兴隆综保区到大连大窑湾的保税货运班列正式运行,将大连港口岸功能转移到了长春,实现保税货物铁海联运零的突破。在跨境公路通道方面,从长春兴隆综保区至俄罗斯海参崴的国际货运线路正式开通,积极扶持和引导企业利用该条国际公路运输专线,开展国际合作和国际贸易,并谋划该线路叠加跨境电商邮路,推动运输专线的运营。
长春新区按照长吉图战略的总体部署,在“新”和“快”上下功夫。建设“两大枢纽”,做强“两大港口”,打造“四大商务中心功能”,全力搭建“六大功能性平台”,重点培育“十大产业园区”,全面构建以先进制造、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开放创新型产业体系。
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充分发挥区位交通优势,建成了综保区集装箱场站及铁路专用线、进口肉类指定查验场、国际快件海关监管中心、进口商品展示中心四大基础性建设;搭建国际陆港、跨境电商直销、冷链物流和利用国外资源加工贸易四大战略平台,实现了招商引资和园区运营新突破。
吉林市
打造开放平台加快转型升级
吉林市以打造开放平台,畅通开放通道为核心,以加快转型升级为主线,全面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在项目建设方面,2016年,吉林市全年推动开工5000万元以上项目161项,完成投资226亿元,占全市投资的22.5%。高新北区承载功能更加完善,职教园区、创新产业园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吉星轮胎等一批项目已实现量产。经开区国家产城融合试验区建设积极推进,康乃尔60万吨甲醇制烯烃项目土建施工。中新食品区5平方公里商务区起步区、1.5平方公里国际物流园区已初具雏形,光合北纬43°香大米等系列产品成功打入新加坡等东南亚市场。万昌、孤店子现代农业先导区农业产业化、温泉旅游等项目进展顺利。
同时,着力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化工、汽车、冶金、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集群化、链条化、高端化水平切实提升;着力壮大“六大”新兴产业。旅游、健康、航空、信息、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对经济的带动和支撑作用明显增强;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服务业总量规模和发展水平显著提高,2016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10.2:44.3:45.5,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并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约6个百分点;着力加快现代农业。“三个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取得积极进展。
吉林市注重完善承载功能,城市建设水平明显提升。结合空间扩容,吉林市持续加大城市建设力度,域内域外通道更加顺畅,城市形象和品位不断提升,为更好的发挥腹地支撑作用提供了保障。一是抓好域内交通项目建设。轨道交通项目稳评已获市政府批复,东部快速路、西部快速路、白山大桥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八纵八横”的城市路网初步形成。二是抓好域外交通项目建设。铁路西环线正在进行征拆工作,吉林至哈尔滨高速公路(g1211)吉林至荒岗段征地拆迁工作已进入收尾阶段,长吉南线已经开工建设。三是抓好城市配套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实施8条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四是抓好城市管理。小区整治、小街小巷改造、城市绿化、楼宇亮化等一批重点工程顺利竣工,城市管理精细化、网格化、常态化机制日趋完善。
延边州
加快推动国际大通道建设
长吉图战略实施以来,延边州立足区位优势,坚持以对外通道建设为核心,不断加强对外平台建设,强化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开创了开发开放新局面。
对外通道是延边州开发开放的关键。2016年,延边州加快推动国际大通道建设,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口岸通关中心正式投入使用,实现“一次报关、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三合一查验模式。和龙南坪口岸实施“关检合一”改革,开通了旅检出入双通道。珲马铁路是吉林省唯一的对俄铁路大通道,去年,铁路运输货物203.7万吨,同比增长80.7%。另外,进一步提高航空口岸承载能力。2016年,延吉航空口岸出入境人员达73.45万人次,增长15%。延龙图新区建设是延边州开发开放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已启动了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全力谋划重点项目,新区拟实施5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62个,总投资290.6亿元,望景阁、九龙溪生态公园、图龙高速公路、磨盘村山城遗址博物馆等重点项目已开展前期工作。延边州还积极推动外贸转型升级,积极发展国际物流产业。和龙国际物流中心启动建设,延吉海关快件监管中心已经运营。延吉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已完成立项批复、环评、土地征用等前期工作,浦项现代国际物流园区二期工程建设主体工程完成,正进行招商工作。
珲春市
逐渐成为长吉图开发开放新引擎
珲春市积极探索沿边开放新路径,深化区域合作层次,持续扩大开放成果,经济发展保持逆势上扬的良好态势。201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1.03亿元,同比增长8.3%;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03亿元,同比增长13.4%;固定资产投资146.98亿元,同比增长20%;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居全省前列,县域经济排名跃升全省第3位,正逐渐成为长吉图开发开放的新引擎、东北地区振兴发展的新亮点、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向北向东的新起点、中国面向东北亚的新门户。
在对外通道建设方面,珲春市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强化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中俄珲马铁路过货202万吨,同比增长80%;“铁海联运”、“内贸外运”航线稳定运营;各口岸累计过货284.3万吨,同比增长73.4%;口岸过客96万人次,同比增长30%;口岸过车16.74万辆次,同比增长11%。
同时,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务实推进与东北亚各国多地区域合作,浦项现代国际物流园区一期工程投入运营,二期工程主体已完成;国际货运枢纽站一期已竣工;天道物流投入运营;总投资3.5亿元的示范区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综合服务产业园项目完成前期工作;全年引进朝鲜技能人才2000人,惠及24家企业。知名度和影响力与日俱增。
另外,对外贸易达到新水平。2016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3.5亿美元,同比增长6.3%。出境加工复进境业务范围不断拓展,由纺织服装拓展至海产品和工艺品行业,海产品加工园区已入住加工企业58家,实现产值87亿元;中俄互市贸易规范转型,全年实现互市贸易额4亿元。
长春新区
推进科学发展加快项目建设
2016年,长春新区突出规划引领,有序推进科学发展,瞄准国际同纬度中心城区标准,聘请国际国内一流团队编制了《长春新区发展总体规划》,获得省政府批复并报国家发改委备案,开创的“多规合一”规划体系,被住建部作为示范在全国推广。
同时,强化基础先行,全面提升承载能力。在重大基础工程方面,全面实施“四路七桥”,长鲍公路完成大修,其余工程加快推进;轨道交通空港线实现局部开工;北湖快轨一期加快建设;空港地下综合管廊启动实施。生态环境治理方面,完成高新区、北湖开发区环境提升设计方案;伊通河北北段综合治理全面开工,实现了伊通河东岸绿道与北湖湿地公园相连接;启动实施北湖湿地公园、天茂湖、春明湖、龙泽湖“四湖”生态治理工程。城市管理水平方面,对城市出入口、重点广场公园全面升级改造,对违法建筑、户外广告等开展专项治理;深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积极开展智慧市政、智慧社区、智慧政务等系统开发工作,城市管理数字化、信息化、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另外,立足服务优先,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全面改造联合办税大厅,树立了办税服务改革样板;变招商局为产业办,成立了12个产业办公室,实现“招商、落位、投产”一条龙接续服务;实施重点项目领导包保责任制,推进重大项目服务秘书制;制定了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服务业、科技创新、金融创新、高层次人才集聚五个专项政策;建立了首支扶持产业发展的100亿元通航产业投资基金;对项目审批实行容缺受理、承诺审批制;全面推进政务服务“一门式、一张网”综合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平台,北湖科技园签约项目116个,被科技部认定“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长春市科技大市场落户新区,技术交易额突破百亿元;中俄科技园累计引进、孵化高科技企业48家,中白科技园启动建设。
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
积极打造产业升级合作平台
2016年,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在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政策功能不断提升的同时,各项业务快速增长。全年实现报关单9000票,货值6.5亿美元,是上年的2.4倍,增速居全国内陆综保区前列;跨境电商3000万票、货值1亿美元,票数和货值分别是上年的3倍和2倍;顺丰包机运行135架次,是上年的近4倍;“长满欧”国际货运班列1300标箱,货值6000万欧元,分别是上年的2.7倍、1.4倍;在海关正规监管系统试点城市中,长春跨境电商出口业务量稳居全国前五名。
同时,重大平台及项目建设进展顺利。综保区铁路集装箱场站作为临时口岸对外开放,成为全省内陆地区唯一的国家一类铁路口岸;进口肉类指定查验场通过国家正式验收,成为我省唯一的进口肉类指定查验场;进出口商品展览展示中心3月份即将投入使用;机场大路市区至综保区段贯通。
2017年,综保区将研究生物产业园区、装备制造业园区、新兴产业园区、兴隆山镇、综保区及配套区产业定位,发挥北区产业基础好和综保区统筹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优势,积极打造产业升级合作平台,服务全区转型升级。
同时,主动对接中韩国际合作示范区,依托综保区规划建设中韩国际合作示范区自贸核心区,支持中韩产业园管理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业务,吸引韩国乃至东北亚国家的优质项目入驻。
加快石墨烯产业园、聚乳酸生物化工园区、国际智能机器人制造园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园、航空小镇、金融小镇等特色产业园区发展规划,积极引入龙头企业入驻特色产业园区。
吉林通化国际内陆港务区
推进港务区建设当年实现通关运营
2016年7月1日,吉林通化国际内陆港务区获省政府批复设立,标志着吉林省向南开放窗口建设取得重要突破。
作为省级开发区,该港务区规划面积79.65平方公里,土地总面积由两部分构成,主导发展区域是以通化县二密镇大横道河为起点,沿g303公路两侧延伸至柳河县三源浦镇周家街村,呈带状分布,总面积64.17平方公里;侧翼发展区域是通化县葫芦套村,总面积15.48平方公里。
该港务区以综合物流园区、保税物流中心、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公路物流港站为核心平台支撑,建设集保税加工、现代物流、产业合作、科技创新于一体的开放合作区,全面对接丹东港,实现“港口内移、就地办单、多式联运”。加强与丹东港、沈阳铁路局、长春海关等部门的通力协作,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多元投入、市场运作、政策扶持”的建设模式,加快推进吉林通化国际内陆港务区建设。
经过134天,港务区完成了公路集装箱中心站、联检大楼、保税仓库、查验平台等项目建设,通过了长春海关验收,并于12月19日通关运营。实现了港务区向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两个必保”即重点项目必保形象进度、公路集装箱中心站必保年底通关运营的庄严承诺。
东亚经贸新闻记者毕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