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育生——这位农民的儿子,一个普通的平民百姓,一团似火的爱国热情,一种坚强的民族性格,为支持北京奥运、发展家乡旅游事业谱写出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老倪的爱国行动与伟大的奥运事业连在了一起,被媒体誉为“中国农民申奥第一人”。在他身上体现出了一种英勇不屈的农民意志和百折不挠的——“毛驴精神”。
从此以后,世界上便多了一个叫“驴驴人”的特殊称号。
穷途末路 回归故乡
1948年春天,一个落地仅有4斤6两的幼小生命在平遥古城内举人街降生。当时正好赶上临近解放的动乱年代,由于某种特殊原因,倪育生出生刚满百天,生母便弃他而去,父亲老倪只好担着两只箩筐,一头挑着半袋白面,一头挑着瘦小的儿子,把他送到离城十五里地的“修德村”奶妈家里抚养。奶父张羊日是一个为人处事非常善良的农民,家里喂着两头驴,每逢春耕秋收,奶父都会带他去地里玩耍。幼年的倪育生是在驴背上长大的,跟种地的奶父在外面泥里来土里去,从小孕育了他纯朴的农家情怀,并与毛驴结下了不解之缘。
倪育生在奶妈家里长到七岁,他的亲生父母重新复婚,接他到山西省会太原,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1965年,太原市北郊区一个国营化肥厂招工,规定身高必须在一米六以上才行。当时的倪育生,年龄已经17岁了,身高却只有一米五多点。明明不符合厂方的招工要求,心里想的却是说什么也不能错过这次难得的机会。他是天生下的脑瓜机灵,别出心裁地借了邻居大哥一双42号码的翻毛皮鞋,里面垫了两副扑克牌,硬是蒙混过关地挤进太原北郊区化肥厂,当上了梦寐以求的正式工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倪育生介入当时“革命造反组织”的两派争斗,因此受了许多不应该受的冤枉气。后来在厂里经过二十多年的摸爬滚打,从小卖部经理做起,一直到宣传科长、工会主席,善于搞文艺工作的他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但似乎天不遂人愿,正值壮年的倪育生刚有了点出头之日,时代的车轮又转向197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他所在的国营工厂同样未能幸免。
1996年正是倪育生飞黄腾达的时候,企业破产了。大势所趋,当时面临留厂与“下海”两条道路,他选择了自谋职业。1998年1月,领了国家一次性结算的27900元钱,就这样老倪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下岗工人。
在当时,27900元可不是个小数目,老倪把领到的钱拿回家里,老婆发牢骚地说:“人的命呀!真是不好说;当年好不容易才进去,现在又遇上国家改革,一下子给刷下来了。不过也罢,下来就按下来的话说,把该交的养老保险交了,再想法去做个小买卖……”
老倪听后摇头说:“老婆,咱不能就守着这点钱过死日子,咱们得想办法钱赚钱呢!我敢保证,我能用这些钱去‘滚回个大雪球回来’。”
老婆用怀疑的眼光瞅着他说:“怕不行吧?我听听你打算咋个滚雪球呢?就你一个人能耐?”老倪背转脸笑了笑,没有回答老婆的问话。看着他那股得意劲,老婆也没再往下追问。只是很认真地说:“不管你想干啥?自个儿掂量着吧!这可是咱们后半辈子的生老病死钱呀!”
老倪是个胸怀大志、富有爱心的人。为了调动广大下岗工人的积极性,他先自己掏钱买了一百册《十六大宣传手册》散发到许多工人手里,他以特别热情和真诚的态度,组织带领大家创建了我省第一家下岗工人集体单位“太原市下岗职工再创业服务中心”,同时还办起了号召下岗职工再创业的小报和文艺宣传队;打着白布上印有红色大字“今天再创业,明天更辉煌”等热血沸腾的标语,激发了更多下岗工人二次创业的热情。
在老倪的领导下,由70多人组成的第一支下岗工人文艺宣传队走上街头,走入矿区,深入农村,宣传环境保护,宣传科学技术,成为当时社会上一些单位招之即来的公益宣传大军。
经倪育生再创业服务中心支持和组织的16名下岗工人创办的“日杂百货批零商店”更是信誉至上,销售网点由起初的一个增加到15个仍是供不应求。月销售收入达到12000元人民币,使6名下岗职工有了生活保障。紧接着他们又办起了养猪场、馍馍店。看着人们在他办起的馍馍店排长队买馒头的场景,当时老倪的心里就别提有多美了。眼前的效益使他有了一种很大的成就感。工人宣传队远行万家寨水库,为引黄入晋的劳务大军送馒头;慰劳演出受到省委领导的特殊表彰,更加鼓励和增强了他带领大家艰苦创业的积极性。
老倪雇上出租车,今天给馍馍店送白面,明天给养猪场送饲料,忙得不亦乐乎。每到过年过节,他还惦记着给下岗职工特困户每家送一袋白面、100元零花钱。车费、救济款全是自己掏腰包。有人看见,笑话他说:“都啥年头了,还学雷锋呢?不知道你图的是个啥?”但是,看到自己张罗的300多名下岗职工纷纷有了着落,倪育生打心眼里高兴。
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带动了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丰富了群众的日常文化生活。就在倪育生满心欢喜的时候,由于市场经济的再次冲击,眼前又有了新的困难。摊子铺张开了,后面的资金却大量短缺。因此组织起来的工人队伍纷纷离他而去,到别的地方自找生路去了。就这样三年白白地过去了,老倪当年许诺的“雪球”不但没有滚大,还把自己后半辈子的生老病死钱都贴了进去。一家人的生活费,全靠妻子每月240元的收入,还得供儿子上大学,经济上的贫困,只能让他们拥挤在一间仅有18平方米的单身宿舍里过穷日子。
刚建起来时间不长的大摊子彻底倒了,老倪只好出去打工。他找的头一份工作是一家前店后厂的装潢公司,老倪刚进去就给老板出了一个好点子,让他净挣了30万。这位老板经常夸老倪“能”,许诺一定要对他重重地奖励,却是光说嘴不见行动。更不幸的是这位老板最好赌博,玩起钱来没明没黑,因为他接二连三地输钱,奖励老倪的事就压根不提了,后来干脆连工资也没着落了。老倪实在看不惯他,便索性炒了老板的鱿鱼。不到一个月时间,老倪又失业了。
52岁那年,老倪从工厂下岗,随之,接连不断的苦难与他不期而遇:失业,创业,失败,再创业,再失败,最后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候,老倪想起了生养他的一方故土。2000年6月,走投无路的倪育生回到了养育他的故乡——平遥古城。时年他已54岁。临行前,他还特意给当时的省委书记田成平写了一封——《回乡再创业托起明天的朝阳》。满怀希望的信件。
突发奇想 骑驴游城
倪育生的姥爷曾是解放前古城晋商行业中有名的邵家。老倪单枪匹马回到他原来的出生地老家平遥,徒步在似曾相识的古城大街上转游。忆起儿时跟他姥爷在街上玩耍的情景,眼前的一切是那么熟悉,那么回味无穷。俗话说:“创业难,守业更难。”这时的倪育生每走一步都感到非常艰难,但他身上却深深潜藏着晋商后代那种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气魄。他深信,在平遥古城这片晋商沃土上,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就肯定会踏出一条通往成功的光明之路。
老倪摸着兜里仅有的600块钱,现实中的他竟然是连辆三轮车也买不起的“穷鬼”。正在这时,对面墙上的一则“推光漆器家具”广告信息突然映入眼帘引发他的思路:实在不行,就到广告上说的那家生产推光漆家具的厂子碰一下,毕竟七年前自己还作过家具雕刻厂的厂长。这样想着,老倪决定去拜见推光漆厂的师傅。
他骑自行车顺着城墙行走,发现旁边柱子上拴着一头毛驴,因此激发了他的灵感。哎呀!我把毛驴给它打扮打扮,咱再唱上两个曲儿,老外和城里的游客肯定稀罕呢?倪育生兴奋地马上唱了起来:“灰毛驴驴上山灰毛驴驴下,一辈子也没有见过辆好车马……”
那天他没去东关,还真就打起了“驴”的主意。这样想着唱着,老倪便径直奔向主人家里看驴。进到院内经过问讯,得知养驴的老汉姓徐。老徐说他的毛驴正想卖呢!老倪当场和对方说定价钱六百元。他知道自己身上的钱已经不够了,便和老徐说好:回家去借钱,明天过来买驴。
想不到仅仅隔了一天,老倪拿钱过去买驴时,毛驴却不见了。
老徐告他说:“等你不来,我已把毛驴卖了。”老倪瞪了眼说:“倒已经卖了?昨天还在,咋今天就卖了呢?”老徐说:“嗯,昨天下午拉走的。”“多少钱卖的?卖到哪儿了?”老倪急急地问老徐。
老徐说:“卖了六百块,估计是拉到南政村杀坊了。至于杀了没有,哪可就不好说了。要不你过去看看哇!”老倪听了,什么话也顾不上说了,急忙赶到那个杀坊里,见屠夫正准备杀驴。老倪赶忙拦住说:“等等,不要杀,你多少钱买的这驴呢?我想要它呢!”那人说:“你别管我多少钱买的,你想要它是700块钱。你想要它,我就700块钱卖给你。”“700就700。”老倪当场点给了对方700元钱,将毛驴买下,一只手拉着毛驴,一只手推着自行车走出了屠宰厂。回到家里,请老徐帮他给小毛驴配上鞍子、红缨穗、串铃,自己又围上白毛巾,穿上二鼻子鞋,扎上红腰带,唱起了乡音小调…
老倪赶上毛驴在古城街头赚钱的事很快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随之,老倪的“驴生意”也就越做越大。初次见面的人都会好奇地询问他:“老倪,你咋会和驴打上交道呢?”老倪不禁长叹一声:“说起驴来,那话可就长啦!小时候我就是在驴背上度过的,我和毛驴的缘分还得从那时候说起。”老倪幼年被养驴的农户收养,下岗后本想牵着驴拉游客谋生,没想到却感悟出不少新东西,比如驴精神、驴文化、驴品牌……
随着倪育生的歌声,首届“骑驴游古城”活动序幕便在平遥慢慢拉开。于是,有驴的人家,还有没驴买驴的,都纷纷牵着自家的小毛驴加入了倪育生“骑驴游古城”的队伍。这样一来,老倪便有了组建“驴驴队”的想法。在他的组织与带领下,2000年9月29日,古城街头出现了一支引人注目的特殊队伍,老倪一声令下:“拉驴——套车——!‘骑驴游古城活动’正式开始!”人们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站在他们眼前的“驴司令”。
二十名毛驴队员,头扎白羊肚手巾,身穿红坎肩肩,肩挎黄挎包儿,腿穿黑粗布裤子,脚蹬二鼻子鞋,手牵小毛驴,毛驴披挂铜串铃、红头缨、花缰绳、棕皮驴鞍;赶驴人口里还唱着平遥民歌“二旮旯旯轿车灰毛驴驴拉……”
装扮新颖惹人喜爱的“驴驴队”举办“骑驴游古城”的壮丽场面,不仅惊动了平遥县委县政府,也让国家、省、市地区43家媒体记者闻讯急忙赶来采访。时任县委书记的史忠新在大会上讲:“本来快没有用的毛驴,老倪回到家乡又派上新用场。农民朋友在驴身上也找到了挣钱的新路子。”披红挂彩的毛驴和穿着昔日晋商伙计打扮的“驴夫”们,被看新鲜景儿的游客和平遥老百姓簇拥着,把道路围了个水泄不通。当天吸引8000多名游客骑驴逛城,仅此一项,就为平遥古城旅游创收3万余元。事后,许多家新闻媒体争先恐后地宣传倪育生“骑驴游古城”的感人事迹。
胸怀大志 赴京申奥
倪育生把着表彰他模范事迹的报纸高兴得合不拢嘴,这时的老倪算是真正尝到了为社会做贡献赢得荣誉的甜头。翻转报纸背面:“山西大学8名同学骑自行车到北京申奥”的一则新闻报道更加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老倪心里暗想:“好!‘为祖国申奥’这是多大的事业呢?怪不得连大学生都要参加申奥呢。既然大学生能骑自行车,我为什么不能赶上毛驴车去申奥呢?再说,现在的交通比较方便,估计路上也没啥风险,去北京1000多里地,也不算个啥。”他心里这样想着,便作出了果断的决定:奥运牵我心,骑驴进北京,声援支持祖国的申奥活动。 2000年年底,老倪满怀信心地为进京申奥工作做宣传。在“驴驴队”办公室里,他张贴“奥运牵我心,骑驴进北京”的标语口号,正面墙上“情系奥运走进北京动员大会”的会标格外醒目。
听老倪演讲的人把门里门外挤得满满的。得知“驴驴队”要上北京去做申奥宣传,平遥城里有毛驴的农民朋友争先恐后,很快就有17个人报名参加。他们怀着激动的心情,领了五彩申奥服、胸卡和二鼻子布鞋,回家去做准备。老倪喜出望外,定做了17套象征奥运的五彩服装和像模像样的胸卡,单等2000年12月1号出发。却没想到,正在关键的时候,却又应了老百姓常说的“天有不测风云”之俗话。
眼看离出发的日子剩下最后两天时间了,报了名的17名队员却都来找老倪,进了门半天也不说话,好像有话要说却又不好开口似的。急得老倪问他们说:“咋地啦?是不是有啥事呢?”有人小声嘀咕说:“老倪,一天给多少钱呢?”
老倪疑惑地望着他们说:“你们可听清楚了?干这事没有工钱,因为这是志愿的爱国行动,大家还得写志愿书呢!而且不写不行。”
一听说是这样,人们好像恍然大悟似的叹了一口气,然后就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
有的说:“哦,老倪,你看俺身体太胖,走不动。”
有的说:“家里要装修房子,走不开。”
有的说:“做不通老婆的工作,不让走。”
边说边纷纷退掉衣服,放下胸卡,像逃难似的匆忙离开。
所有的人一下子就全打了“退堂鼓”。老倪一点也想不到,原来热火朝天的事情这么快就彻底凉了。看着眼前退下的一堆东西,老倪愣在那里,半天说不出话来。最后他只好“嘻”地苦笑了一声,算是对自己突然遭受冷落心情的一点安慰。“这可咋办呢?”老倪茫然地瞅了瞅退下的一堆衣服,伸手擦了下前额上渗出的汗珠,“咚”的一声,往破沙发上一坐,脑海里变成为一片空白。
万籁俱寂的深夜,古城楼上的铜铃被风吹得叮叮当当,窗外微弱的灯光泄在老倪的脸上,就着街上的夜风飒飒,老倪回想起当年晋商先辈们唱着“二旮旯旯轿车车灰毛驴驴拉”赶着车儿开创“汇通天下”的情景。如今这一切早已成为历史长河中的尘封往事,很少有人去细细回味了……他又想到自己是代表农民、代表平遥、代表山西,支持北京申办奥运,普天下的炎黄子孙都在企盼中国能够将世界奥运成功地迎回自己的家门。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是其中的一员,可他组织骑驴支持申奥是爱国行动,现在却没有人来响应了……想到眼前的不如意事情,老倪眼里忍不住掉出来两滴泪水。
半夜里突然停电,街上的路灯全部熄灭,老倪坐在漆黑的房间里独自低泣。他看着窗外黑色的古城剪影,感觉到周围的一切都不可知,也许面对的是一个人、一堵墙,也许是遥远的空旷。眼前的一切、所有,黑得彻底,黑得焦枯,黑得发苦、黑得让他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回想起以前走过的路,似乎有一种“往事不堪回首”的感觉。他正在翻来覆去地思考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前景。猛然抬头,发现窗外一轮明月当空。月光照亮了老倪心中的希望,他猛地站起身来狠狠地拍了下桌子说:“再大的困难也不能怕,剩下一个人也照样走!”然后咬破手指,写下一份:“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竭尽全力”的血书。
第二天,正当倪育生决定“千里走单骑”的时候,曾经报名的17个人中,当过兵的汉子阎修龙来了。他憨直地说:“老倪,你的精神太让人感动了。你要真走,伙计啥也不说了,算上我一个!”在阎修龙的带领下,接二连三又引来5个人参加,倪育生提着的心终于落了下来。这时已经快12月份了,冬季的天气格外寒冷,大部分人全在家里歇着避冬。为了祖国的申奥事业,老倪却忙得浑身是汗,一边编排申奥宣传资料,到处活动组织申奥队伍,一边设计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驴驴队员服饰。还特意定制了预备在申奥途中万人签名的长卷布料。老倪用古城乡土文化和奥运宣传标语把毛驴、马车、三轮车装饰得别具一格,购买下途中喂牲口的“粮草”一切准备妥当。
2000年冬季的数九寒天,老倪正准备出发进京声援申奥的时候,有一位不知名的记者凑到老倪跟前说:“唉!老倪,这次赴京申奥你揣了多少钱呢?”老倪有点无奈地说:“18块。”“哎呀!不管大小,你领的可是一支队伍呢!18块钱出城门?”记者说着话连连摇头,从自身口袋里掏出100元钱,说:“老倪,多的我也给不起你,把这装上,也算我对奥运的一点心意。”
“同志,谢谢你的好意!你这是个人的钱,我有点不好意思要。不怕,我们能渡过难关的!”老倪说话的声音有点哽咽。
“装上,装上!”记者把100块钱塞到老倪手里,老倪却早已泪眼模糊。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老倪的内心深处总会泛起层层涟漪。
老倪带领他的“驴驴队”踏上赴京申奥的路程。大家心中怀着无限激情,而更令老倪难忘的还是那些从没听说过奥运是什么的乡亲们。当人困驴乏、草尽粮绝的时候,是沿途的乡亲们把他们迎进屋,端上热腾腾的米汤。临走时,乡亲们捧着一袋袋干粮,递到倪育生和他的伙伴们手上,把老倪感动得热泪盈眶。
阎修龙是一名退伍军人,他是第一个站出来支持老倪表示愿意和他一同进京申奥的人。 临走的时候,天蒙蒙亮。阎修龙轻轻地推开母亲房门,生怕惊扰到刚刚躺下的老母亲。他看了看母亲慈祥的面容,便拿起缝制好的宣传品匆匆离去。没想到,这是他们母子的最后诀别。
12月26日,申奥驴驴队快到北京,老倪给阎修龙住在北京的姨姨家打电话,想了解一些北京的情况,接电话的是邻居,说他姨姨不在北京,好像她平遥的姐姐去世了!听到这一不幸的消息,老倪心里猛的一颤,一种不可言喻的内疚油然而生。他悄悄地把事情的真相告诉了老侯。
老侯特别慎重地说:“眼看要到达北京,现在把这消息告诉修龙,他肯定立马调头回平遥,可是扔下驴车和毛驴怎么办呢?咱先瞒着阎修龙,等到了北京再告诉他吧!”
这天下午到第二天早上,老倪、老侯都不说话,阎修龙纳了闷:“今天这是咋地啦?连话也不说,平时你们俩有说有笑的。对了!昨天晚上我梦了个梦,梦见我妈死了,人都说梦见人死是吉祥梦。”老倪、老侯听到这些话,心里觉得非常不安,充满了愧疚与同情,泪水在眼里不停地打转转,硬控制住不敢让流出来。
这天的午饭比平常吃得早了点,在一家小店,每人要了一碗面,还上了一盘烩菜,阎修龙高兴地大口吃起来。看见老阎吃得香,老倪特意又要了一盘大烩菜推到他眼前。阎修龙一愣,放下筷子说:“咋啦,嫌我吃哩?”“谁嫌你吃哩!”老倪难过地说。老阎说:“不嫌我吃,你咋又买来一盘子,显你有钱儿哩!不是?”两人因此吵了起来,最后不欢而散。
元旦第二天,“驴驴队”进了北京,见到了奥组委工作人员,完成了他们此行所肩负的神圣使命。接下来,老倪不得不把阎修龙母亲去世的消息告诉老阎,并把早已买好的车票塞给他。阎修龙这时才明白老倪为啥发那么大的火。
回到家里,一进大门阎修龙便爬在母亲灵堂前失声痛哭,后来才知道他离开家没两天,母亲就因突发脑溢血去世。为等阎修龙回来,家人破例将丧期延长到了13天。
12月9日从古城平遥启程,途经晋、冀、京三省市,历时20天,沿路遇到许多艰难困苦,也得到不少爱国人士的热情支助。他们把满载沿路人民奥运祝福的15本签名册和万人签字长卷带到了北京奥申委,带着中国八亿农民的美好祝愿,老倪他们见到了北京奥申委的有关领导。
北京奥组委秘书行政部副部长林向义,紧紧地握住老倪的手激动地说:“感谢你们代表农民弟兄,支持北京申奥。”
徒步延安 继续宣传
2001年5月24日,老倪再次决定带领驴驴队从平遥出发,过黄河到延安革命根据地开展“绿色奥运红色之旅”宣传活动,征集万人签名。
为了完成延安之行,老倪早早地就开始“招兵买马”。当时报名的人特别积极,都抢着要走。老倪对每一个申奥队员,都要实行精挑细选,即便这样,也难免有看走眼的时候。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一部文明史就是一部爱的历史,爱是中华民族延续千年的传统美德。
倪育生打着“祖国在我心中”的旗帜,和申奥志愿者们从爱出发、以爱感人,演绎出爱的诗篇、谱写出爱的赞歌!爱是真正促使人复苏的原动力。
山西省临汾农机校毕业的女孩侯晓丽,只有十八岁却一直对“驴驴队”的爱国活动特别关注,听说“驴驴队”又要为支持北京申奥去延安革命根据地宣传,便喊闹着她也要去。侯晓丽独自一人拿着《告父老乡亲书》找到老倪。老倪看她一脸的娃娃气,又不好意思伤她的感情,就耐心地劝她说:“好孩儿,你看‘曲里拐弯’到延安可不比看地图,在地图上一眼就能看到延安,要实打实的走可真就难了!迷路、吃不好、睡不好等等都会遇上。再说,你这么小的年纪,根本没有见过世面,我怕在路上难为你呢!”
侯晓丽噘着嘴细声细语地反驳说:“您太小看人了,我虽然年纪小,可不怕受苦,再说您这么大年纪都能受得了,我为啥就受不了呢?。”
“呵!看来这女子还不简单呢!”老倪见她这般模样,忍不住笑了。接着说:“那你就当志愿者,留在家里帮我接电话吧!”
“不行,我一定要当主力,我也要赶上毛驴到延安。”侯晓丽不依不饶地说。
这可难住了老倪,最后他只好想了个法子说:“叫你家大人来吧!我总得征求征求你家大人的意见呢!这样也让你走得放心。”未曾想这丫头还真叫来了在铁路是工作的父亲,并且父女俩的口径一致,一再说明不要报酬,只是想跟着出去“锻炼锻炼”。最后的结果是,侯晓丽如愿以偿,成为“驴驴队”中的一员。
西下延安申奥的驴驴队员终于定下来了。老倪打算就此告一段落,这时突然又冒出个叫孙公的人硬是闹着要走。老倪告他说人手够了,孙公再三恳求说:“你就让俺走吧!俺不知道这申奥到底是个啥?就算是带俺见见世面也行,你就让俺走哇!”
老倪对此人不大了解,他仔细打量着对方:孙公虽然瘦了点儿,但个儿挺高,身体硬朗,50来岁,儿女都已成家,没有什么拖累。老倪对他说:“这可不是光靠热情就能行的,又不是出去享福,路上得吃不少苦,你受得了吗?”
孙公不假思索地说:“受罪只有到了路上才能知道,俺就想看看你们申奥到底是个啥样儿?你就让俺去吧!”老倪考虑到他家庭负担轻,便答应了。就这样,四名驴夫,两头驴驾着两辆驴车开始了他们的延安之行。
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在介休活动的三天里,孙公又懒又馋的本性暴露无遗,光知道吃饭睡觉,连牲口都懒得去喂,另外两名驴夫对他意见很大。因此老倪提醒他注意自己的毛病,孙公应承得倒也不错,说是以后一定改正。老倪想:他都是50多岁的人了,应该知道轻重。
在离开介休准备启程去霍州的路上,孙公走在队伍的最前头,车上载满了粮草和水,但凡“车把式”都知道,过铁道时驴夫需要步行拉稳缰绳以防驴驴受惊,可孙公却半躺在驴车上,翘着二郎腿,哼着小调,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这样不出事才怪呢。果然,就在过铁路隧道时,老倪被这个孙公给吓得够呛。
驴车刚进到隧道口,一列火车就“隆隆”地驶过,结果毛驴受了惊,发疯似地乱跑,躺在车上的孙公被狠狠地摔在地上,粮草和水也遭了殃,草料抛了,水也洒了。隧道里正好赶上学生放学回家,他们见着惊驴便慌忙地四下里躲藏,有的动都不敢动,把不少孩子都吓哭了。
老倪一看,着了大急,迅速跑上前去,用身体挡住发疯的毛驴,一只手抓住毛驴的缰绳死死地不敢放开,这才避免了一场突发事故。老倪深深地吸了一口凉气,因为惊吓过度,他的额上竟然渗出一层微小的汗珠。
这时的孙公却揉着屁股嘻皮笑脸地走到老倪跟前说:“呵,吓死俺了……”
老倪二话没说,狠狠地在他屁股上抽了一鞭子,他马上把孙公的驴车卸空,又掏出80元,说:“老孙,上千里的路,咱们才仅仅走了80里,你就弄出这么大的‘洋相’来,我没法儿留你。这80块钱是让你回家的路费,衣服和鞋就当我白送你的,你滚上回哇!”
在去延安的路上,经过许多艰难困苦,路经许多地方,也得到了不少爱国人士的帮助,和他们一起行走的侯晓丽姑娘吃苦耐劳,毛驴流汗她心疼,毛驴没草她着急,自己晒脱了皮,一双球鞋露出了脚丫子。而她总报以淡淡的微笑。
老倪的这种“驴脾气”,使他身上有股“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英雄气概,让他能在重重困难与挫折面前不低头,勇往直前。
在老倪的“驴驴队”西到延安支持“绿色奥运”的征程中,老倪孤身爬过克难坡,扑向黄河岸畔。他第一次见到气势恢宏奔腾咆哮的黄河,那一刻他突然明白:自己一生一世的情感都包容在祖国母亲那宽广的怀抱中。老倪第一次亲眼看到母亲河:这就是母亲河?滚滚的黄河呀,黄河,我的母亲!一向倔强的老倪忽然变得泣不成声。他面对母亲河大声哭喊,奔腾不息的黄河赐予了他一种克服艰难困苦的坚强意志。6月24日,他们终于顺利到达陕北延安,受到当地领导的热情接待,安排他们参观了杨家岭、南泥湾等革命根据地遗址,与当地人民群众载歌载舞宣传支持北京申奥。
从延安回家的路上,拿的粮草全吃完了,只好让毛驴吃麦尖,麦尖也吃光了,又开始吃树叶。老侯说:“这可不行,时间长了,毛驴生病了,咋办?”
老倪想了想说:“我去附近的村子里看看能不能买些草回来。你们还是继续往前走,咱们约个地点。我买好草,就和你们‘会师’,你看这样行吗?”于是按照商定,他们各自起程。
两天后,老倪赶到他们约好的地点。他看到饭店门口停着一辆破旧的拖拉机,车两边用铁丝挡着两块铁板,中间拴着毛驴,托着驴车。老倪忽然明白了,这是不想走路,雇上车拉哩,这不是省钱买事故吗?
老倪一脸不悦地走进饭店,见大伙都在吃饭,便把扛着的草料往门口一放,大声呼叫说:“谁的汽车呢?拿出你的本本来!”
司机纳闷,说:“啥本本呢?”
“驾驶证,行车证。”老倪追问说。
“没有。到这地方还要什么本本呢!””司机满不在乎地说。
老倪气愤地喊叫说:“无证黑车还敢人、驴、货混装,你狗日的胆子不小哇!”
又扭头问老侯说:“这是你的主意吧?”
老侯见他生气,赶快解释说:“听说前边有座大山,毛驴上不去,咱们车上刹车又不行,再说毛驴吃不上肯定走不动,于是才想到雇车拉过山……”
老倪压了压火气说:“再苦再累,安全第一,申奥就不要命啦?蹭蹭地,卸车!”
司机不知道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儿,他只想:你雇我的车,就得付账。他非要40块钱的误工费。老倪没法儿,只好付账。这天,大家情绪都不好,于是决定多住一晚上。
蹄声嗒嗒,“驴驴人”过黄河、走延安、越山西,徒步穿越了50多个市、县,牵着毛驴跋山涉水,一路风尘。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用敦实的脚板丈量着中国宽广的土地,1871公里的奥运之旅见证了中国农民的铮铮铁骨,一句“我们农民支持北京申奥!”道出了八亿农民的铿锵爱国情怀,他们所展示的壮举活生生地超越了我们民族几千年来的经验,超越了人们头脑中所有的“农民印象”。老倪组织的“驴驴队”为支持北京申奥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29届夏季奥运会组委会筹备办公室副主任林向义先生亲笔为老倪题词:“衷心感谢山西人民对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支持。下岗工人倪育生严冬骑毛驴进北京宣传奥运,推动山西旅游,爱国精神可嘉、可敬。”
农民的儿子、一直在温饱线上挣扎的下岗职工倪育生,手捧申部长的亲笔信,彻夜未眠,他看了一遍又一遍,泪水一次又一次滑过布满皱纹的脸颊。
驴人驴心 勇往直前
翻开历史画卷,古之圣贤常常寄情于驴,与驴演绎出千丝万缕的情愫。中国已故著名画家黄胄老先生曾经画过一幅由100头驴组成的《百驴图》,现代著名画家和篆刻家刘剑华先生用6年时间刻画了158头驴,完成了个目前世界上画面上驴数量最多的《百驴图》。这两位“驴”画家共同的特点就是形容自己的脾气像驴一样犟,老倪是在驴背上长大的,他养驴、爱驴,因驴而卓有成就,常常为驴的名声打抱不平。
“山西号称毛驴的故乡,广灵、临县和夏县是我省3大产驴地,但随着农业机械化的迅猛发展,毛驴数量正在逐年锐减。在北方,毛驴是农家宝,它勤劳朴实,机灵可爱,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和适应力。毛驴活着能驮人载物,死后又献出驴肉驴皮。”老倪总结驴的精神:不求索取,只有奉献,决不后退,只有向前。驴脾气也不是轻易发的,除非你惹急了它。老倪创建的“驴驴队”特点就在于它利用了山西晋中地区人们常见的小毛驴,大做代表农民特色毛驴的文章。他用山西浓厚的区域文化包装驴驴队,进行有一定目标的宣传。如山西的醋、山西的酒、平遥的牛肉等,都是老倪利用朴实的毛驴形象宣传的特色地方产品。经过驴驴队长途跋涉的宣传,既达到了厂家的货物流通,又展示了山西的乡土文化。通过这项创举对社会造成的巨大影响,老倪深深体会到“文化产业化”时代已经来临,把文化产业和市场运作结合起来,一要创新,二要别具特色。有人问老倪说:“为什么做这么漂亮的驴车?”老倪意味深长地笑着说:“你问我为什么做这么漂亮的驴车?人们一个感觉就是跟‘乌兰牧骑’一样,多会儿也是骑着马,走遍草原演唱。我的驴驴队是一个文化实体,我必须把它打造成一种别有风味的品牌。”他不仅筹划、创作、表演毛驴节目,而且作为一项大事业,把“驴文化”和保护抢救自然生态联系起来,收集民间有关毛驴的艺术珍品,还在平遥、临县、静乐等地建立起毛驴基地,为贫困农民和下岗职工寻找赚钱门路。
毛驴的精神在哪儿?它是默默无闻,只有奉献而无索取,它一天吃得十斤草仅一块钱,但它的贡献却不可估量,死后驴皮熬成阿胶,驴粪还是绿色肥料,而且毛驴有个什么劲儿?拉一千斤不后退,拉两千斤照样走,但是毛驴的脾气一旦上来,一个大坡也能上去。在老倪看来:我们为人也好,就是要有一种脾气。
自从驴驴队“成名”后,邀请倪育生接受采访的媒体记者络绎不绝。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一下子成为众多媒体记者关注的焦点,他有几分紧张、几分胆怯、几分激动……
2002年5月,倪育生参加了北京举行的驴驴队申奥事迹介绍会这是他第一次在正式场合上露脸。倪育生回忆当天的情景说:“那天的演讲特别成功,但细细说起来,有点像演电视剧,为了准备发言稿,你都不知我撕了多少张纸,一次不成撕了再写。好不容易才写好了发言稿。”当主持人宣布开会,请倪育生作演讲时,老倪觉得自己心里就像是有一只草兔在跳,腿有些发酥,一会儿戴老花镜,一会儿动麦克风,就是找不到感觉。台上台下显得有些乱。突然会场后打着的一面红旗“祖国在我心中”像是让老倪突然读懂了什么,他哑然笑了。“上面的这六个字就是我申奥时打的“旗号”。看到这面旗的时候,同伴们一路上的苦、难一下子在脑子里头全出来了,老倪索性把老花镜摘下,把麦克风推到一边,手里的稿子一扔,自自然然地开始演讲,真没想到,话音一落,会场上的掌声震耳欲聋。”
就是这样一个骑在驴背上的普通农民,却做出了令人惊叹的几项壮举:首先是“骑驴游古城”为平遥旅游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成绩。接着赶驴上北京、去延安两次远行1871公里之多,历尽千辛万苦宣传奥运精神,为祖国的申奥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老倪很真诚地对人们说:“和毛驴一同走过来的这些年,受的苦、受的累,不是一句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却得到了真正的体会:毛驴是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老倪所做的这一切,构成了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一切都是他自愿、自费干的。
驴驴让老倪的腰包有了进饷,但也不时地会给他挂点彩,
2003年9月,“驴驴队”参加完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收兵回营的途中,不知咋地,给老倪拉驴的二林松开了缰绳,毛驴脱缰跑开。老倪在驴背上想拉住拖在地上的缰绳,失去平衡,手用劲一搬驴鞍子,焊接口断裂,老倪从驴背上“飞”下来,摔在石板地上不动了。众人急忙扶起老倪,掐住其人中,约摸5分钟后,老倪醒了!
说也奇怪,50多岁的人从奔跑的驴背上摔下来居然会没事情。原来,坐垫随着老倪一块儿摔了下来,头挨地时正好睡在海绵垫上,人们惊呼大难不死。“这可日怪了,咋就好了呢?”老倪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原来是摔伤了右手的筋疙瘩,一摇红旗倒等于医生按摩,筋疙瘩散开,自然也就好了。快60的人了,几次从驴背上掉下来却能安然无恙。有人戏说,恐怕是老倪上辈子和驴结的缘分吧。
2004年老倪参加陕北举办的摄影节,在农家乐院子里,老倪应大家邀请,坐上陕北的毛驴表演。老倪骑的是一头高头大驴,毛驴有些认生,突然跑开。老倪身子一偏,失去平衡,眼看就要往下摔,旁边是磨盘,如果脑袋碰上磨盘后果不可设想。老倪急中生智,来了个主动往下摔。“扑通”一声老倪摔在当院,由于一只手吃了力,右手腕不能动弹。不一会儿,手腕肿得像馒头似的,疼得连鞋带都不能系。老倪想:“完了,伤筋动骨一百天,明天咋去壶口表演?”说归说,老倪到底是个硬汉,他把受伤的手戴了一只手套,扛上“祖国在我心中”的红旗又走在了最前头,在壶口挥舞一面红旗,又是唱又是喊,表演足足有一个多小时……吃饭时,老倪突然发现右手腕子不疼了,也不肿了。
老倪的“驴驴人”形象从第一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开始,就是摄影师抢拍追逐的“焦点”,他年年参加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特别是老倪背着奥运记事牌,更加吸引了摄影师。此外,他们还参加了晋中第二届文化旅游节、第六届中国民间艺术节,以及太原建城2500周年各项大型民间文化活动。
2006年5月1日,第28届奥申委林向义部长一行来山西亲切看望了申奥功臣“驴驴队”并和老倪合影留念。结合纪念抗日战争60周年活动,驴驴队打出以“唱响绿色奥运,唱响红色旅游”的主题,走出太行山,走遍全中国;在大寨村官论坛上,驴驴队队长倪育生征集到56个民族的农民迎奥签名;在南京市召开全国十运会期间,驴驴队赶赴南京,送去山西人民的深情厚意和美好祝福,他们受到江苏省政府的热情接待。
马哥驴弟 情深意长
“马哥、驴弟”中的“马哥”是我国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驴弟”就是倪育生。他们的故事一直为平遥老百姓所传颂,马哥和驴弟建立起来的特殊缘分,充分体现了作为世界级名人的马季先生对农民弟兄以及弱势群体的真诚关爱。至今,“驴驴队”艺术团办公室里还挂着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先生的墨宝:“驴马精神”和“驴驴人犟,驴驴人亲,最美不过驴驴人”。墙上挂的相框里,他们两人的合影留念,仍旧是那么真诚、可亲。
“马哥驴弟”相识在2001年5月24日的平遥古城。
那天,老倪正在为“绿色奥运红色之旅”西上延安活动启动仪式做最后准备,突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响了,老倪赶忙放下手中的活计,接过电话,电话那头传来了熟悉的声音:“老倪吧!我是县委的张礼明(时任平遥县委副书记),告诉你一个好消息,著名相声艺术家马季先生来平遥了。我想让你来明清街见一下马老呢!快点,我们在天吉祥博物馆等你。”
老倪欣喜而又激动地说:“好,我一会儿就过去了。”
老倪放下电话,急忙背着申奥倒计时布赶到明清街,经张书记介绍结识了马老,马老被老倪的爱国热情感动,两人进行了长达一个小时的攀谈,彼此如逢故友。临别时,马老在倪育生带的签名册上亲笔题词:“支持北京申奥,匹夫有责!”还特别邀请老倪到他北京洼里乡、洼里村的家中做客。
2002年6月6日,在北京申奥成功2周年之际,老倪背着一箱子平遥牛肉去看望马老。见到满头大汗的老倪,马老说:“这么老远,你还给我扛一箱子牛肉,太辛苦了。”
老倪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听说您老有糖尿病,我问过医生,医生说牛肉敢吃,所以我就扛牛肉来给你补养补养。”
马老又是递毛巾,又是倒茶,他高兴地说:“牛肉能吃,牛肉能吃。”随后又拉他坐了下来,仔细听老倪讲了许多在申奥路上发生的故事。马老听着,时而捧腹大笑,时而黯然垂泪。听到特别感人的地方,马老插话说:“这样吧!以后你就别叫我马老师了!”老倪一愣,问:“哪叫啥呢?”
“叫我马哥最好了!”马老诚恳地说。
“那我呢?”老倪有点发愣地问。
马老笑着说:“你当然是驴弟了!”说完,两人相视一笑。
“走,咱们上二楼去,不要换拖鞋了。”
老倪被马老挽着胳膊上了二楼书房。老倪两次赶着毛驴不畏艰险支持北京申奥的事迹,打动了这位国际级相声大师的真心。
在书房里,马老为倪育生写了两幅苍劲有力的字画:“驴马精神”和“驴驴人犟,驴驴人亲,最美不过驴驴人!”
马老把写成的字画亲手交给老倪,留作他们两人的永久纪念。
美好的时光总是稍纵即逝,临别时,两人互相勉励要多注意身体。
老倪回到家里,看着马老的字如同看到马哥本人。一笔一画间隐含着的人文精神和马哥对驴弟的真诚厚爱使老倪深受感动。从那以后老倪便更加奋发图强,“马哥驴弟”的故事也在街头巷尾慢慢地传扬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