輋塘村大坪巷古村落
俯瞰大坪巷
开发利用大坪巷老屋的建议
古村落是农耕文化的结晶,是人口迁徙、文化融合的历史印记。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注重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村民大多认识不到自身生活地方的价值。保护其原有的生活模式和习俗,要关注和尊重村民的现实需要。结合饶平上饶西片古驿道示范段详细规划补充材料的机会,提出此建议。
大坪巷人文简介
上饶輋塘大坪巷自然村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依山而建,整村座西向东,视野开阔,该村老屋布局合理比较雅致,距今270多年,是饶北山区不可多得的一处有旅游观光价值的古村落。其堂屋是中国传统一进四合院布局,建于清道光年间,门前两级石铺地坪,中轴线南北各三排侧屋,前有鱼塘,放养鸭鹅,储水消防。屋背砌有整齐的两级花台,种植大片树林,保护完好;老屋少数房子倒塌,大部分较好,贫困户要求政府扶持修缮。北侧路旁百年古枫树植于建村初期,树龄约250年,存留稀罕,建议挂牌保护,提高村民环保意识,呵护家乡绿水青山。村道水泥路宽5米,交通便利。
红色历史遗存(红军战士避难处)
輋塘村是革命老区,是红军战斗过的地方。1934年,大坪巷詹益炯在家人的全力支持下,保护过一名患病身体虚弱的红军战士。他遭遇白匪军追杀,逃到本村,与相识的朋友接洽,寻求暂时躲避,经与家长詹益网商量决定,让他藏在厨房隔壁的楼上养病半月,方便照料,躲过劫难;那位红军战士康复后,取道后山路经英子岽回到游击队。临别时,老奶奶送给他一些煮熟的番薯和咸菜。改革开放后,那位老红军写信表示感激之情时,詹益炯已经去世(注:詹安辉将信寄给柳州詹平,笔者看过此信,事隔多年,信件无法找到,老红军的名字不详)。建议将后山路取名“红军小路”,开发“走红军路登山旅游观光”项目。大面积种植番薯和萝卜等蔬菜,形成产业,开发无公害“红军系列食品”,作为精准扶贫项目,开电商,帮助輋塘村民致富。申请建小溪水坝储水,铺设自来水管到各户。
传统手艺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村祖辈有种苎麻纺纱,织布的手艺,曾开办小作坊做过米粉(压制晒干)、面线、蒸馏樟树油、烧砖瓦等小生意。开设农家小博物馆,再现古老技艺及工具等。
大坪巷的花草树木
来源:饶客家园
支持支持。很多不起眼的种植就可以发展成为特色旅游观光农业,且有红色文化背景,确实得利用保护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