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黑锅”的社保:因为我,个税改革后拿到手的工资变更少了?

相信这两天税改新法流传在每个人的朋友圈中,与此同时,一张税改前后到手工资对比的图标也映入大家的眼帘。根据这张图表,税改后人们到手的工资反而更少了。
根据图表,以每个月5000元的工资计算,税改前大约需要缴纳45元的个税,按照最低1800元的社保扣费基数需要缴纳的社保费用为330元,经过这一层层抽丝剥茧,该员工拿到手的工资实际为4625元。按照税改后的新算法需要缴纳的个税降至0元,但社保则需要足额缴纳,约为920元,实际工资只剩下4080元,降低了近600元。
通过对税改前后的工资比对不难发现造成这一影响的最大因素还是社保。之所以社保的缴纳额增加还是因为缴费基数的改变——从最低工资变成了实际工资。
以最低工资缴纳社保是否合规?企业如何降低社保缴费基数?这成了当下企业主最关心的问题。
缴纳个税社保的正确姿势
个税与社保缴纳都有一定的套路,个税应税所得=年度收入-6万元(起征点)-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而社保的缴纳也有同样的比例,通常来讲根据职员去年的工资收入作为缴费基数,不同地区或许有差异但总维持在当地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60%-300%之间,也就是处于如实申报的要求之下。
部分企业在社保上耍小聪明
很多小微企业由于利润并不突出,老板只能通过降低人力成本的办法来让自己的腰包更鼓一些。此时的员工社保就变成了负担,因为它是企业人力成本的大头。例如养老保险,职工个人承担工资的8%,而企业一般所承担的高达19%。加上其他几种费用,企业在每名员工的身上支出实际成本是员工到手工资的140%,这让很多企业主耍起了小聪明:在面试时明确表示按照最低工资缴纳社保可以让工资上调。
还有一位资深老会计透露,部分企业除了按最低工资缴纳社保外,还将员工的奖金、提成等未纳入到社保缴费基数中。
社保是否足额缴纳对个人的影响?
单单从银行流水来看,足额缴纳社保会让每个月收入的工资降低一些,但仅从这个方面来看未免有一些浅显。
还是拿基本养老金举个例子,缴满15年退休后将按月发放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
基础养老金=(参保人员退休时本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缴费年限×1%;个人账户养老金=退休时本人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计发月数。
这个公式就能很明显地显示出,社保多缴多得的原则。在工资是5000元、本市职工上年月平均工资为3000的情况下,假设个人工资增长率为5%、职员平均工资增长率为3%,a.b两员工同时在25岁开始工作上社保直到法定退休年龄,a员工按照实际工资5000足额缴纳基本养老保险、b员工依据最低工资3000*0.6=1800元缴纳养老保险,这些年中b实际到手的工资会比a多107520元,但a员工每年比b多拿到27746元养老金。这意味着a员工只需要不到四年的时间就能将这些年b员工剩下来的钱全部领回来。
在养老金的领域待遇公式中,按照多缴多得的原则,退休后领取的时间越长,最终多缴纳的个人能够领取的退休金总额肯定也会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