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庆的血被抽干?源于真实?


余华的《活着》中有这样的情节:城里的医生为了抢救难产的县长夫人,让小学生有庆来输血,由于严重过度失血,有庆死了。这个情节使这个作品的吸引力大为提高,更打动人心。
但如果这情节在现实中没有发生过,而作者“塑造"了这个情节,其社会危害却不可低估。那县长,是年轻的共和国的县长。
按照我的生活阅历,这个事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那个时期,城里医院有固定的卖血对象,作为县长夫人出了这事,从邻县调几个卖血者也是可行的,作者这样为悲惨而悲惨的做法似乎不妥。
突然觉得,人物是可以塑造的,但事实不可以捏造。
请批评!!!

看来楼主是个喜欢看书的人,也喜欢考究书里的真实性,真好,现在应该很少有人会这么认真看一本书,加油

当官不可以摸着屎肚出政策,作家不可以拍拍脑袋出情节。天地良心,大作家余华,你这情节是真的吗?

感谢回帖,九十度鞠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