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为什么设计》,我悟出了这几个道理

设计史论
今天为大家分享一篇来自设计史论公众号小粉丝麦克枫的一篇文章,他参加了设计史论公众号在3月份举办的《设计の书》打卡活动,用31天看完了原研哉的这本书《为什么设计》,并且写下了他的一些读后感悟。
全文字数3310 | 9分钟慢慢品味
可算是完结了《为什么设计》,不写篇读后感都对不起我这打了31天的卡
关于该书的阅读链接,大家在后台回复关键词:为什么设计
即可获取阅读文本
在喜马拉雅电台里可以收听我们的电子音频
文末点击阅读原文即可!
设计考研第一自媒体
《为什么设计》是由原研哉所著,记载了他和爱沙尼亚大学教授阿部雅世关于设计本质的对谈录。
全书分为东京篇和柏林篇,分别以原研哉和阿部雅世各自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为起点,通过两人在平凡生活中受到的设计启发,对“为什么设计”这一命题进行了反复讨论和阐述,日欧两地鲜明迥异的设计文化也隐含在两人的设计理念中并产生了激烈的碰撞。
设计里包含的生活哲学看似简单却玄奥,31天的打卡活动坚持下来,有点仓促地把这本书读完一遍,不敢说对设计有了深入的理解,但多少受到了几点启发。
一、两种设计
原研哉以自身为例,讲述了其早年的平面设计和现今的空间设计,提出了设计是向社会传递信息的载体并引申出载体的两种不同的属性,一种是加工和改变世界为目的的“棍棒系统”,另一个是以保存物质和智慧为目的的“容器系统”。
究其本质,“棍棒”是物质世界的外延,工具是人类四肢的延伸,这种拓展的功能服务于人类活动的实用目的。而“容器”是精神世界的内涵,工具除了具有其实用的物质性外它还能唤起我们的人性,起到向国家和社会传达文化和信仰的作用。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设计无可避免沦为了商业的附庸,商品种类变得五花八门,大量粗制、无趣、劣质的设计充斥其中,物质欲望蒙了消费者的双眼。这种情况下,长期被忽视容器设计开始变得必要,设计除了发挥物质的功能外,还要成为一种可以去引导社会的进步的精神。
haptic(感觉的觉醒)和 (senseware)感性体这两个词是书中反复提到的概念,原研哉提出了他的看法——以“物质”的设计为媒介去唤醒人类的大脑,进而产生一种兴奋的求知欲。
精神的设计并不是简单地传达信息,而是以感觉的媒介去触发“未知”,引发人们对新世界的思考和探索。这便是“褶皱”或者“ex-formation”的概念。设计满足的不光是现在的需求还要去告诉人们未来的路在哪。
二、设计的表达
设计的语言,即是一种以直观的表现形式去感受对方的需求,并且以利于理解的形式完成信息的瞬间传达的力量。艺术创作同设计的根本区别在于设计不是个人喜好的卖弄,而是一种面向多领域,起到能够消除误解,传达信息作用的沟通方式。
原研哉以自己在摄影师拍摄照片时的思考(照片的颜色、尺寸、焦距、清晰度、光源、人物的表情)、对书的质感的反复考虑以及对文字字体的编排为例,阐明了一种“以减为增”的设计哲学。
现代主义奉行着less is more的原则至今,极简成为了一种设计潮流。
但是“简单”并不简单,它不是纯粹的空白,它是一种想法被不断被纠正和扬弃而产生的空间。正如柳冠中老师提到的“事理学”,产品是工具,其背后是服务于人的所作之事。好的产品归根到底需要设计者看到产品背后的本质,不断去思考和探索其隐含的核心需求,在寻找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剔除多余冗杂的系统直至产品本身能被以最简单的语言概括出来。
三、技术驱动的世界
世界是技术驱动的世界。荷兰人用他们充满合理性的激情改造了国土,驾驭了自然。科技的进化成为了文化进一步传达给世界的载体。
原研哉提到日本应该顺应这种科技驱动的潮流,把安静细腻的日本文化推向世界的舞台。但是并不是所有文化都可以传达出去,而是要首先看到它的价值,应当把宣扬本国文化的课题当成对世界的现实问题有影响力的课题来研究。
文化是文明的精华,它是全世界的财富。
好设计则被包含在这种文化里,应当以一种全人类都能感到价值的形式被分享。所谓民族化设计并不是一些符号化堆叠的产物,它既不是红灯笼祥云纹,也不是小桥流水琉璃瓦,而是一种烙印在本民族精神中的生活方式。作为设计者,我们在意识到应该提高自己独创性的同时,同时应当正确把握设计的方向性。
当今的世界在科技驱动下,文化之间碰撞和渗透的机会也越来越密集。但是在米兰的设计盛典中,原研哉也发现利益至上的商业欲望扭曲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名牌奢侈品成为了许多普通人追求的对象。设计不该沦为助长欲望的工具,他的本质既是改善人类生活的工具,同时又是一种促进世界平衡和稳定的理性思想。工业化时代经济的发展给世界带来美好一面的同时,也露出了其凶狠的獠牙,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每一个负责的设计师在设计产品都应该考虑到生产,消费,使用和弃置的现实性,用正确的设计去引导人类的欲望。
四、设计与生活
始于欧洲诞生的汽车,人类通过控制具有超强运动机能的机器而解决了出行和运输的问题,而日本的汽车构思则是在动力机器被发明出来后,给居住空间安上轮子。
原研哉衷情于欧洲的厚玻璃瓶,那是欧洲人经过现代化的洗礼仍然从制造工艺中流传下来的感性结晶。阿部笑称欧洲人也正为日本关注人的生活习惯,集多功能和高收纳一体的厨房设计而感动。
设计指引着人类未来的同时,也与现代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设计应当以人为本,是人类需求的具现化。而需求诞生于生活,好的设计体现出人类对生活智慧的灵活运用。
产自瑞典的宜家因其家具种类繁多、美观实用、价格也非常亲民成为全球最大的家居用品企业,其背后文化背景正是北欧人民勤劳简朴的生活写照。即便是无印良品的设计师们也对宜家十分青睐。但原研哉却认为便宜的宜家并不能真正贴合日本人的生活需求。日本设计师应当更加关注和体验本国的生存方式,走出一条日本特色的设计之路。
所以设计的本质是构建一种理想的生活模型,即便这个模型一开始并不完美,但只要在一段漫长的时间内,予以耐心地不断改进和验证,就能为国民的生活方式找到一个正确答案。
文化是创造而非继承。
近几十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人民的生活方式随之天翻地覆,对美好生活的欲望也在日益增长,设计的力量变得尤为重要。
我想,每位设计师应该摒弃一味守旧和模仿的思想,更多地去留心身边的变化,不断地积累生活体验,中国设计的未来才能看到希望。
五、设计与传统
欧洲的手工艺历史源远流长,虽然在工业化时代有衰退的趋势,但意大利的手工艺人依然将这项出色的技艺传承下来。美丽的设计不一定是实用的设计,但是好的设计多少会让人产生赏心悦目的愉悦感。意大利企业制造出的具有当地特色的产品在商品展览会前吸引了不少购买者。
有别于德国后天形成的在设计上的高度理性,“看着米开朗琪罗长大”成为了意大利人的生活写照。所以美感作为为意大利人的生活不可或缺的因素,这一理念逐渐外化成了手工艺者手中作品便成为了功能与外观兼备的卓越设计。
由此联想到中国的传统手工艺现状——虽然种类繁多,技艺精美但是逐渐了和现代商品社会产生了脱节,有些手工技艺甚至濒临失传。这归根到底是在于产品无法适应于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满足不了人民的需求。
面对这种情况,只靠国家对手工产品和技艺的扶持还是远远不够。手工艺品源于生活文化,而产品的诞生过程又会创造出新的生活文化,意大利人正是把握住了这种智慧使得他们的设计经久不衰,依旧强盛。这一点对于我们也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工业设计】
【环境艺术】
【视觉传达】
……
设计史论资料册2.0
在淘宝上已经可以购买啦!
淘宝搜索【设计史论资料册2.0】
就可以找到我们的店铺
店铺为【设绘范品】
手机端购买链接:
【2019考研设计史论资料册2.0工业设计史世界现代设计史设计学概论】http://m.tb/h.wgc3p7s 点击链接,再选择浏览器打开;或复制这条信息¥e9qf0mfnjdl¥后打开
复制上面这段好到淘宝即可购买
设计史论考研群【398929160】
设计史论翻译组【681924484】
戳下面的原文阅读,收听喜马拉雅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