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道四十年中,成立工作室二十多年来,跟吕敬人学习、工作、进修的同道达100多人,为出版机构做书的有100多家,且数字仍不断递增。
撰文 | 姚峥华
他的书里,字为道具,线条为音符,点撇捺为旋律,黑白灰为维度,网格为基石,图像为透视点……
▲《敬人人敬》将朋友们画的吕敬人头像
眼前是诗的建筑,时间的雕塑,阅读的剧场;触碰的是纸的肌理;翻动的是页间的惊鸿一瞥;呼吸的是墨所流动的芬芳;耳闻着诗的诵读、音乐的流淌;注目的是故事的外延、内向、聚合、扩散,以及由远及近的历史脚步;想象的是鲜活生命体在灵动地起舞歌唱……
40年,400多套1000多册代表性作品,屹立在今日美术馆展厅里,像一组大型交响乐团,此起彼伏地奏响着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或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又像一幕阵容庞大的《图兰朵》歌剧,把无数短篇小说接连成了一千零一日。
▲作品展示
一部《朱熹榜书千字文》,散发着托尔斯泰般复活气息;一份《疾风迅雷中国展请柬》,热压烫透下凸现鲍勃·迪伦的肆意狂野;一书《敬人书籍设计》,聚拢着兰波诗般郁美沉静;一匣《北京民间生活百图》,飘洒着巴尔扎克人间喜剧般的市尘味道……
可以清丽,也可以律动,可以小鸟依人,也可以气势磅礴。
每一件作品,印证了中国印刷术从活字铅印、平板胶印到数码时代的发展历程,印证了大师“从装帧到书籍设计观念转换”学术思想的演变历程,也印证了其“承其魂 拓其体”将中国传统书韵与当代审美相融合的理念追求历程。
一件件作品,驻守着一个个灵魂,大写着三个字——吕敬人。
诗人、画家、作家、剧作家、建筑师、雕塑家、音乐家、指挥家、导演、数学家、逻辑学家、精算师、良师、益友……
诸多头衔及身份,不足矣涵盖四十年来他以书为载体所演绎的一部部大戏。
这是一个向大师致敬的展览——《书艺问道——吕敬人书籍设计40年》。
▲吕敬人书籍设计四十年海报
日本著名书籍设计家杉浦康平先生为此向他的弟子发信祝贺:弥漫着东方清馨的书籍艺术之花终于在2017年11月5日盛放于中国首都北京。
是日,金秋气爽,蓝天黄叶,大师云集。来自国内外出版、设计、艺术等领域的专家与各界人士近千人出席了开幕式与论坛。
年届七零的吕敬人先生以其招牌式的眯眯笑和辨识度极高的围脖,被“朋友们”四下拥簇着拍照合影,背景是一幅巨大的人像——背影的吕敬人一身短打正在墙上日历牌描划着……
吕敬人书籍设计四十年,一部浓缩的个人史,侧面见证着中国书籍设计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轨迹。
1、吕敬人一生说
吕敬人,中国当代享誉海内外的著名书籍设计师、插图画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敬人设计工作室艺术总监,国际平面设计师联盟agi成员。
他设计作品无数,获奖和荣誉无数,带领学生无数,编著书籍无数,无国界无界别的朋友无数,最重要的,真挚迷人的微笑无数……
在展览开幕及论坛上,吕敬人说:
“我出生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上海,成长于天翻地覆社会变迁的时代,生活在充满激越动荡的社会漩涡中,亲身经历文革动乱与下乡改造的困惑与历练,直到迷茫30岁之时,‘文革’梦魇结束。
1978年,我踏进出版行业,生命又从零启步,走到七十载古稀之年的我,似乎还有着当年的人生欲求。这一生庆幸赶上中国改革开放的年代,比父辈、前辈、师长幸运得多。”
▲吕敬人在演讲中
幸运,是吕敬人设计生涯的关键词。
小时候,吕家经营丝绸产业,家里存放着大量的欧洲进口丝绸样品书和设计稿,精美的图形、色彩、构成,深深地印在吕敬人的脑海中,“妙不可言。”
父亲给家中五个孩子办了个小图书馆,尽管读不懂文言文,但幼小的吕敬人对老书的字体、木版插图画、薄薄的书面纸和线装书的形式颇感兴趣。
陈老莲的《水浒叶子》、古版本《芥子园画谱》,他边看边临,沾了不少墨迹。写写画画的基础因此打下了。
高三毕业“文革”伊始,由于出身问题,吕敬人远赴千里之遥的北大荒,一待整整十年。
1973年的一天,幸运之星从天而降,农场来了个“反动资产阶级学术权威”连环画艺术大师贺友直,吕敬人得以与贺老师同吃、同住、同创作。
“他成了我的恩师,40年没有间断,直至今日,这是我‘文革’十年期间最大的幸事。”
“文革”结束后,吕敬人凭绘画作品被中国青年出版社录招,先从事文学插图工作,后进入画封面的创作。秦耘生是吕敬人从事书籍设计的启蒙老师。
1989年吕敬人赴日本讲谈社研修,幸运之星再次降临。他开始了向杉浦康平老师学习的历程。
▲杉浦康平先生
在吕敬人看来,杉浦不是单纯的设计师,而是一位在在图表学、曼佗罗学、文字学、东方图像学多学科领域很有见地的学者。
期间吕敬人第一次接触信息设计的课程,才明白书籍设计中,文本经历矢量逻辑分析、信息解构重组的编辑设计对于达到最佳阅读是何等重要。
1993年从日本回国后,面对国内装帧界不求进取的设计观念、故步自封的心态、跟风抄袭复制风盛行的现状,强烈的反差对比令他有了一种将文本信息有效传达的责任担当。
1996年吕敬人和宁成春、吴勇、朱虹一起筹划了“书籍设计四人展”,并出版了一本在那个年代颇有争议的书《书籍设计四人说》,正式提出了“书籍设计”新话题,引发了业界讨论。
也就是此时起,“书籍设计是对文本一定的‘介入’”进入了设计视野。
1998年知天命之年,吕敬人离开了中国青年出版社,成立了敬人设计工作室。2002年调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一边教学,一边做书,直至退休。
七十年“幸运的经历”,除了两名人生关键节点的恩师——贺友直先生和杉浦康平先生,
“正是他们的指点迷津,才有了我直至今天这份传播东方文化的坚持和成为现在的我。不摹古却饱浸东方品位,不拟洋则焕发时代精神,成为我设计艺术一生的追求和动力。”
还幸运地拥有一位可敬的父亲,吕敬人在演讲中动情地播放一张照片,画面中96岁的老父,以吕敬人名字当中的一个“敬”字专门写了一纸条幅:
“敬人吾儿 铭记 敬事以信、敬业以诚、敬学以新、敬民以亲。”
▲吕敬人的父亲所写家训
要他牢记做事、做人、做学问的道理。2007年,吕家五兄弟为父亲百岁寿辰做了一本古雅的书《老父百岁》,献上满意答卷。
2、吕敬人书作品
展览中展现的一千多册作品,可以看到吕敬人不同时期和阶段的代表性作品,如:
《生与死》《黑与白》《中国民间美术全集》《周作人俞平伯往来书札影真》《子夜》《马克思手稿影真》《朱熹榜书千字文》《翻开》《赵氏孤儿》《食物本草》《贺友直画三百六十行》《怀珠雅集》《书戏》《敬人书籍设计2号》《书艺问道》《怀袖雅物——中国扇子》《剪纸的故事》……
《生与死》设计于20世纪80年代初,书封上红与黑两种色块交映重叠,中间呈现一个灰色的人形,蹒跚行走。
这种寓意有所指有意味有联想有判断,在刚解冻的年代,算是一种大胆的尝试。
当时还是铅字凸版印刷,全部手工绘制,连书名也需手写。印刷限定用三色,只准印封面(封底空白,为省锌版费用和油墨)。
于是吕敬人动脑筋,想方设法由两色叠压产生第三色,甚至第四色第五色,这中间需要不断试验。
此书获得1986年第三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览银奖。是吕敬人刚入行获得的第一个全国奖。
《怀袖雅物》,是吕敬人及其弟子历时五年创作出来的作品。
因书的主题是折扇,而纸质书与电子书载体不同之处在于翻阅形态,他便从折扇的多层重垒特性中,找到不断翻折的灵感。
▲书籍设计作品《黑与白》
于是,在筒子页的基体中,注入m折页、双折页、单拉页、长短页、半透页、宣纸页的信息,分别以不同的主题内容在多主语的陈述过程中承担各自的角色。
同时在二次元平面上进行文字、插图、照片、色彩、空间、灰度、节奏的运筹,展现文本诸元素的延续性、渗透性、时空性。
因其体例繁杂,他建立严密的网格系统,以文字属性分割成不同板块,分门别类为若干等级的题首、正文、说明文、注释文、图解文,使其有统一的原则,又具有识别性。
古线装、经折装、筒子页、六合套成为其设计的基础。该作品一经面世便成为经典。
《书戏》设计于2006年,是中国当代40位书籍设计家的作品集,与《敬人书籍设计2号》《书艺问道》一样,从内容到形式,从编辑到设计都由吕敬人自己主导。
此时,对文本全方位的“介入”令吕敬人在书的舞台上有了尽情驰骋的驾驭快感。
▲书籍设计作品《书戏》
此外,作为教育家,吕敬人有大量的书籍设计著作与教材。
诸如《书籍设计四人说》《敬人书籍设计》《敬人书籍设计2号》《书艺载道》《从装帧到书籍设计》《在书籍设计的星空中漫游》《翻开:中国当代书籍设计》《吕敬人书籍设计教程》等。
《书艺问道——吕敬人书籍设计说》成了设计界科班生的经典教材,里边有大量的图表和算法,黄金比五角星、螺旋形黄金比、东方草席形比例、德国黄金分割法、复合形网格、长方形网格……做设计,理科文科需两全。
3、吕敬人做书观
日本神田旧书街,一本只有24开本20几页的小绘本书《我,诞生了》给了吕敬人很大的启示,书,原来可以这样做。
同样受启发的还有乌塔的《无边无际——船之书》,吕敬人发现,书与船都是容器,一个承载故事,思想和知识,一个承载人与货物。
船之书末尾有一句诗,
“故事本就在那里,文字一个个被舀出,星星数着页数,听,海平面那端,不同的故事在苏醒,或许昨日就要重现,一滴油墨的吻。”
如一个真实的写照,映射进吕敬人心里,书是活的,有其呼吸和生命。
在吕敬人看来,书籍设计中,不管是袖珍本,还是32开,16开甚至是4开尺寸的书页,都可视为不同的舞台。
文字的疏密度,图文布局的虚实度,明视距离的把控度,纸质的柔挺度,纤维的透隔度,都是一种信息氛围。
▲吕敬人为巴金《家》的书籍设计手稿
在这种信息氛围中,书有其物质性、时间性、空间性和流动性,做书就是要让信息通过文本构架、平面构成,图形语言,艺术手段等设计概念构建信息安排妥当。
即对物化的书开启一个新的着眼点,针对文本题材、门类、体裁采用不同的设计手法,以及叙事语言和语法,既顾及书的外在美和商业索求,又全力投入内在文本饱满、丰富、生动和诗意传达的阅读关照。
在信息编辑思路贯穿下对封面、环衬、扉页、序言、目次、正文体例、传达风格、节奏层次、以及文字图像、空白、饰纹、线条、标记、页码等内在组织体,从皮肤到血肉的四次元的有条理的视觉再现。
要从整体到细部,从无序到有序,从空间到时间,从概念到物化、从逻辑思考到幻觉瑕想,从书籍形态到传达语境的各个细节来领会文本。
也由此,作为书的基础——纸张非常重要,盖房子要选择材料,纸张的使用,同样要有理念、有审美、有内涵、有情调,兼顾翻阅时的节奏和层次。
他借用菊地信义的话举例,主持人坐中间,陪同者列席两旁,是一种常规处理,若反其道行之,颠倒这种关系,则可在原有空间中产生奇妙的变化。
老师杉浦先生曾对他教诲有三:
一要有好奇心,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二要有较强的理解力,即有较丰厚的知识积累,善于分解、梳理、消化、提炼并会利用到设计中去;三要有跳跃性的思维,即异他性及出人意表的思维与创意。
因此,当好一名书籍设计师,除了掌握装帧、编排设计、编辑设计外,知识铺垫很重要。
要努力涉足其他艺术门类,如目能所见的空间表现的造型艺术,如建筑、雕塑、绘画;耳能所闻的时间表现的音调艺术,如音乐、诗歌。
感受时间空间中表现的拟态艺术,如舞蹈、戏剧、电影。
打破书衣装饰的格局,解开传统的线性陈述方式,采用灵动的书籍层级关系,呈现书籍文本多元叙述的表达程式。
▲为吴越的《括苍山恩仇记》设计插图
他多处提到春秋时期《考工记》所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惟有这样做出来的书,读者得以在页面空间中行走,流连于阅读中展开居住其中的联想。
吕敬人是国内第一个明确提出从装帧到书籍设计观念的转换这一关键课题的人(汪家明语),而后身体力行,在书籍设计领域不断推陈出新,进行了无数独创性尝试。
4、吕敬人师承图
吕敬人多个场合都强调贺直友老师及杉浦康平先生对他的影响,以及那个年代范用、张慈中、张守义、王卓倩、宁成春、陶雪华等前辈大师对他的帮助。情至深处,笑眯眯中分明有闪闪泪光。
论坛上,上台演讲的吕家帮弟子们,言及老师的提携关怀爱护,多次哽咽,不能自已。师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