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锡伯族民歌展演》

为了更好地传播民族文化,展现少数民族音乐的艺术魅力,11月3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锡伯族民歌展演》活动在国家大剧院艺术资料中心隆重上演,为首都观众奉上了一场极具特色的文化盛宴。 现场采用学术阐释和民歌展演相结合的形式,邀请来自新疆的七位锡伯族民间艺术家现场表演,向观众生动地演绎了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锡伯族民歌。数据显示,钢琴声乐正谱的发展潜力不可小觑,也是其存在的必然性。
全体演员与中国音乐学院的研究生们合影
锡伯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历史上主要居住在东北地区。 乾隆二十九年,清政府征调部分锡伯族军民西迁至新疆戍边屯垦,造成目前锡伯族分居东西两地的局面。 生活在新疆察布查尔地区的锡伯族同胞至今仍保留着浓厚的民族风俗习惯。
展演现场
锡伯族民歌历史悠久,已成为展示锡伯族传统文化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叶其娜》《田野歌》《婚礼歌》等不同题材和类型的民歌一直在民间流传至今。 锡伯族民歌有其固定的演唱曲调,但没有固定的歌词,每个演唱者可根据不同的演唱对象、在不同的场合进行即兴编词演唱,具有灵活多变、创造力强、内容与时俱进等特点。 2014年,锡伯族民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天彤
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天彤表示,生活在新疆察布查尔县不足3万人口的锡伯族,虽然离开故土已有两个多世纪,在中亚众多民族文化交汇之地,却奇迹般地保留了自己的语言文字以及传统习俗,并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接受着周边民族的文化和现代文明,在保留本我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成为中华文化多元共存百花园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新疆嘎善文化传播中心主任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文小龙(左)
新疆嘎善文化传播中心主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文小龙介绍说,他们从2004年开始组织专家对锡伯族民间音乐、舞蹈进行挖掘、整理,同时对民间工艺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名人文化进行保护整理和发展。目前已收集整理了音像、图片、文字等资料百余种。2006年至今主持申报的《锡伯族萨满歌舞音乐》《锡伯族民歌》等数项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列为国家、自治区等级别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民族歌舞团演员胡光清(左)和锡伯族民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郭笑媚(右)为大家演唱民歌《叶其娜》《海兰格格》
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民族歌舞团演员郭俊刚为观众演唱民歌《田野歌-思念情人》
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锡伯族民歌传承人安秀芳为观众演唱民歌《田野歌-阿林木库》《情歌》
民间歌手郭晓玲为观众演唱民歌《秧歌小调联唱》《娶媳歌》
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文化馆干部,副研究馆员安素介绍锡伯族文化历史
安秀芳(左)与郭晓玲(右)演唱民歌《金纽扣》
参加演出的歌手们演唱歌曲《我和我的祖国》
全体歌手合影
演出结束后歌手们和观众合影留念
国家大剧院“走进唱片里的世界”艺术普及教育品牌一直致力于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普及和推广。作为本次活动的主办方,“走进唱片里的世界”通过为观众呈现这样一场生动的锡伯族民歌展演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少数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传播,同时还通过整合专业音乐院校科研师资力量,让学术研究成果和生动的民间艺术“零距离”地展现在普通大众面前。今后,“走进唱片里的世界”仍将矢志不渝地传播中国文化,在新时代下,为大众讲好中国好故事,推广中国的优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