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县位于山西省晋东南地区北部、太行、太岳两山之间,东接襄垣、武乡,南邻屯留,西部与沁源毗邻,北部与武乡及晋中地区的平遥接壤,位居省城太原与市府长治的中轴线上,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在政治、军事上的重要地位,自古就有“冀州门户、潞泽咽喉”之称,是长治市北部四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历史沿革
晋人消灭赤狄部落后,把地跨数县的地区,封给晋大夫羊舌氏为食邑,名曰铜鞮邑。晋顷公十二年,晋六卿灭掉羊舌氏族,将原地析为铜鞮、平阳、杨氏。
秦灭赵后,又将铜鞮析为涅氏、襄垣、谷远四县。
北魏时铜鞮属并州乡郡。
隋初属上党郡,后将甲水县(县治在今南涅水村)部分划归铜鞮,辖境有增。
唐初改隶韩州,复置甲水县,六年后分甲水归铜鞮、武乡。
宋初在乱柳石围中(段柳村)建威胜军,后曾改军为州,不久又称威胜军。再后,升节镇,改称义胜军,隶河东南路,领铜鞮、武乡、绵上、沁源四县。
元初称沁州(迁现城址),隶晋宁路,领铜铜鞮、沁源、武乡三县。
明初改铜鞮入州,直隶山西布政司,领沁源、武乡两县。
清沿明制,仍称沁州。
民国初年废州改县,始称沁县,属冀宁道。抗日战争开始后,为第三行政区所在地。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0月为适应战争需要,在县东置路东办事处。民国三十年(1941年),将沁东部分地区划归武东县,同时在沁洪公路北置漳源县。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撤漳源县,复归沁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名未变,属长治专员公署(后称晋东南地区)。
1985年试行市管县,沁县属长治市。
旅游景点:
圣天寺
圣天寺在山西沁县城东30公里东郎村北侧。始建于晋,宋、元、明、清各代有修葺。前后两 进院落。有山门、中殿、后大殿、东西配殿、左右廊庑等。
大云禅院
大云禅院在沁县城西13千米的郭村镇郭村村中。四周民舍毗邻,林木掩映。寺院坐北向南,共有两进院落,中轴线上依次有山门、前殿、后殿,两侧有朵殿、配殿、廊房等建筑。现仅存前殿、后殿等主体建筑。
普照寺
普照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沁县城西8公里的郭村镇开村村东。寺院依山傍水,林木掩阴,视野广阔,景色优美。寺坐北向南,原为西进院落。中轴线上原有天王殿(南殿)、大佛殿(中殿)、观音殿(后殿),两侧配殿、厢房、节义堂等建筑。并有方形千佛碑一通、大石佛像等石刻造像多尊。现仅存大佛殿(中殿)及部分石刻造像。
当地特产:
1.鸡蛋
沁县鸡蛋,个小皮糙,黄大清薄,营养价值高。
2.瓜子
沁县南瓜子则个大仁满(长2.2厘米、宽1.3厘米),含油量高。
3.小米
"沁州黄"小米色泽蜡黄,颗粒圆润,状如珍珠,晶莹明亮。煮成饭后松软可口,味道清香,遂起名为"爬山糙"。在1919年参加印度国际博览会便饮誉海外。在国内连续被评为一级小米,获"全国最佳小米"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