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的时候看《新华字典》,对于前途一词上面是这样写着的:“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学历
说实话,我小的时候曾无比的认同这句话,我的大多数同学也都是认为的:职位没有高低贵贱,360行行行出状元。
甚至在小学老师问道每个人未来的梦想是什么时,同学们会无比自信的说到:“我想成为一名环卫工人”“我长大之后要当一名公交司机”“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科学家”“我要成为一名老板,挣很多的钱”……
那时的我们从来都不曾觉得各自的理想职位有什么不同,我们都认为每个人的未来都将是一片光明的。
然而,一晃眼20年过去了,在教育普及的今天,当年想成为环卫工人、公交司机的同学早早地就放弃了自己曾经的梦想,转而去追逐人们羡慕的高薪白领职位,现在的他们大都对底层工作充满了不屑。
学历
当然这还算是好一点的情况,毕竟他们还是在某种程度上将自己的职位进行了“提档”。最令人唏嘘的应该是当年那些说要成为“科学家”“大商人”的同学了,毕竟在现在的中国,能成为真正的科学家的都是博士级别的60多岁的白胡子们,而能成为商人、老板的人,不是富二代就是撞了大运。
学历
现在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工作看学历,学历分高低的社会。例如北京大学热门专业的毕业生们毕业就可以轻松的找到年薪三四十万的工作,而中等技术学校的学生只能在高薪工作旁边哀叹: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
学历
现实就是这么的扎心以及残酷。逐渐步入社会的我们,开始学会了用有色眼光去看待一切,我们开始一致地向往高级白领、职业经理人的工作。梦想着可以进入高大明亮的写字楼中工作,可以衣着光鲜亮丽者,可以生活富足无忧。
学历
但现实却是,写字楼中的工作者们大都是名牌大学毕业的,他们的教育背景中鲜有名字不出众的学校。这个社会早已经把学历看成了是衡量一切的唯一标准。但难道非顶尖名校的学生中,就没有一个配得上那些光芒四射的工作么?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但是没有耀眼学历的你,即使再有光芒也终将会被埋没。这就是现实,就像在每年毕业季的招聘会上,求职时的学历歧视,已经成为横在绝大多数学子心头的巨石。二三本院校的毕业生们大都兴致昂扬地去参加秋招、春招,但却又都尽数败兴而归,甚至还要承受无端的压力——面试官的奚落,简历直接被丢进垃圾桶中……
学历
在中国,大学生根本不能免于学历歧视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企业明明求贤若渴,为何要歧视学历,漏掉黑马?而在这样的逆境中,学历不占优者又该如何逆袭?
非重点大学生的简历被丢进垃圾桶
在中国,大多数的企业都希望招到高学历的优秀人才。但这种对学历的偏好却演变成为了不必要的门槛。一份工作只需要高中学历就能胜任,但37%的招聘会要求大学学历。当一份工作只需要四年大学教育,那27%的招聘则要求硕士生。
学历
按照法律规定,当用人单位将民族、 种族、性别、宗教等先天因素,作为招聘限制条件时,才算就业歧视。但求职中看不见的学校鄙视链,绝对是公开的秘密——同为本科生,地位大不同。
在现代社会,学历歧视链已经切实地恶化了大学生的就业环境。如果一个行业中存在学历歧视,那么求职者会被挤向没有歧视的行业。于是,存在歧视的行业劳动力供给减少,薪资水平抬高。但没有学历歧视的行业则恰恰相反。学历漂亮者的高工资,是牺牲了那些学校出身不佳者而来的。
学历
一位从事过人力资源工作的人参加安徽卫视《学霸是如何练成的》时,坦白说到:即使招聘会上会收到无数简历,但被拿走的只会有一沓。能被带走的幸运儿大都来自985高校。就连211高校就读的学生,其简历也不一定会入法眼。而那些非重点大学学生的简历就更惨,只会在招聘会结束后,孤零零躺在会场的桌子上。
事实上,招聘中对非重点大学学生的偏见相当赤裸裸。去年,苏宁在广东工业大学招聘管培生,号称要培养“公司未来的领导者”。这么厉害的职位,看上去职业生涯风光无限。广东工业大学的学生跃跃欲试。当他们满怀欣喜,带着简历到达会场后,却被告知,“你们不是中山大学那样的985,进来后和管培生的定位是不一样的,别人是奔着管理层去的,你们不行”。
学历
而这种明目张胆的学历歧视在中国已经屡见不鲜了。就连教书育人的学校,也不能免俗。112所211高校在引进教学、科研人员时,有106所学校存在学历歧视的现象。最让人吃惊的是,厦门大学提高了教师录用门槛,拒绝本校培养的博士在本校任教。
2015年,深圳一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不看岗位,而是看出身,直接了当为不同学校的学生贴标签,划起薪。普通院校月薪5000,重点院校、211、985、清华北大依次上涨1000。
中国人普遍相信,就读于好大学还意味着曾经是高考这场选拔的优胜者。于是,拥有某一大学学位的人具备较强的学习和成长潜力,更容易被培训成公司需要的人。
学历
这一点反应在英语四六级考试中。抛开外语专业学校,仅看综合性大学,2015年北京大学的四六级均分达568,上海交通大学以553居其后。但名校之外的成绩就不尽人意。比如杭州师范大学。虽然马云的英语很溜,但架不住母校的六级均分只有333分。
这种标准化考试得分的差异,反映出不同学校学生总体上的学习能力和意愿有差别。而这进一步固化了招聘者对好学历出身的偏爱。
虽然各个学校的就业质量报告都是努力贴金,但对用人单位进行调查时,越是有名的学校获得的好评更多。北京大学的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超过99%。华中科技大学虽是985,但名头稍逊于北大,用人单位的满意率为93%。
学历
这在国外也是同理。比如前段时间官司缠身的facebook,有半数以上的员工来自全美前十的学校。其他大公司虽然没有这么极端,但排名前二百大学的学生是员工的主要组成部分。
而985、211、双一流等高等教育工程项目恰好为企业提供了可以参考的标准。于是,企业就把做好的筛子拿过来,降低筛选人才的成本。
这样做肯定会漏掉许多优秀的人才,企业势必要为学历歧视付出成本。但是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冲淡了企业的潜在损失,让招聘者在挑剔学历时愈发有持无恐。
学历
1999年时,中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有10%。但高校扩招后,人数飞涨。到2016年时,达到了42.7%,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699万人。预计到2019年时,这一数字将达到一半以上。岗位数量的增加远远跟不上毕业求职的学生人数。这冲淡了企业在学历歧视时的损失,让它们丢简历时更理直气壮。
可见,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让企业“良心发现”,把每份简历都仔细看过,不太现实。那学历不佳的求职者该怎么办呢?
用努力抢救学历
遭遇学历歧视,愤怒也好,气馁也罢,都不能改变现状。唯一有用的,是有的放矢地努力。大学学历不漂亮,代表着高考失利。这意味着你要比别人更努力,补上欠缺的东西。
在面对学历歧视时,考研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学历不漂亮者改变命运的砝码。在别人吃喝玩乐的时候,你必须花上一年时间,潜下心来坐在桌前,努力备考。
学历
原因无他。将近一半的人认为名校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优于普通学校。既然短时间内无法改变这么多人的看法,不如通过考研将研究生学历变成名校学历,越过求职时对学历的限制。
虽然硕士生的就业压力大于本科生,但其职业起点优于本科生。平均来看,在中国受教育年限每增加一年,城镇居民的平均收入增加0.126%。而学历层级的差异被学校的差距放大了。
华中科技大学是知名985高校。虽然没有官方发布的研究生出身数据,但网上有好事者进行抽样调查,发现有一半考研入学的学生来自双非高校。对这些实现名校迁越的学子来说,他们的就业处境绝对好转。2017年,全国应届硕士平均工资为6791元,但华中科技大学的硕士早在2015年时就达到了8085元。
学历
如果你觉得考研的备考马拉松过于漫长,那还有别的路可以走。学历在招聘中的作用之一就是证明自己的专业能力。但能证明专业能力的,绝不只有学历。你要比名校的学生更努力,去充实头脑。
平日多努力,在自己热爱的领域中深耕,留下足印。准备好自己的作品集和在业界的成绩。这一点最典型的就是程序员求职。在递交简历时,附上自己的github链接,向技术面试官展示自己的代码水平,直接用实力说话。
学历
学历歧视这块巨石虽然横亘在诸多学子求职的道路上,但它并非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而是可以用努力,找到别的路绕开。
再不济,你还有一腔热血。当年罗永浩求职新东方时,虽然学历达不到本科要求,但依然用一份洋洋洒洒的万言书打动了老板俞敏洪而入职,要想向上就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