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界景区真的跟杨家将有关系吗!


在我国著名的历史小说中,《杨家将》也是比较受人喜欢的一部。小说的故事以杨业(杨继业)为线索,刻画了杨门一脉保家卫国、可歌可泣的悲壮事迹。还有,在港片或内地的影视题材里,我们经常能看到关于杨家将的影视剧,比如《杨门女将》、《穆桂英挂帅》、《佘太君挂刷》等,塑造了一群群女汉子在动荡的年代,勇上前线、奋勇杀敌的英雄形象。
杨家界是湖南张家界开发十多年的景区,里面景色优美,壮观大气,有好些景点的命名比如天波府、六郎湾、宗保峰等是跟北宋杨家将有关的,所以该景区才会命名为杨家界。
还有人以某历史学家的考证来佐证杨业的后人的确曾经到过这里,可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一键游旅行网的老兵以为,不见得。
张家界一键游旅行网的老兵认为这不是事实。
他介绍道,首先,我们来看看杨业因何一直只能做副将。杨业原本就是在宋太宗赵匡胤收复的北汉名将,所以对于担心杨业是不是玩的无间道,北宋朝臣心中自然有一番考量,让杨业担任主将的想法当然是不会考虑的。同时,尽管杨业能战善战,骁勇无比,但是对不起,北宋就有派太监或文官监军的习惯,所以仗是杨业打的,但是大功劳不全是他的。而且历朝历代,都是文人当道,武将被看不起,而北宋太祖更甚,杯酒释兵权就是最好的解释。
从柴家手里抢过江山后赵匡胤有三个方面的担心:第一是天下人的口水,毕竟喧宾夺主,师出无名;第二是担心柴氏家族的暗中复辟;第三就是担心武将效仿自己,谋朝篡位,所以,太祖一方面要做个天下人嘴里的明君,另一方面还要担心被自己人掀翻。赵匡胤刚想睡瞌睡,杨业就送来枕头,杨业投降过来,于是就被太宗赵匡胤树立了弃暗投明的典型,大加表彰,赐天波府。
张家界一键游旅行网的老兵以为,杨家界根本与杨家将无关。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杨业投降过来,也是迫不得已,北汉亡国,实乃奸佞无数所致,所以一气之下就投奔过来。当然,历经无数次沙场征战、死里逃生的杨业自然知道,投降过来是什么身份、地位和待遇,所以一直保持低调,但是就算是再低调,也没有办法,只有当替罪羊的份,因为他已经没有了退路,不可能像北宋末期郭药师一样投降了再反,毕竟佘太君一家老小兼女人都在开封,被人攥得紧紧的,杨业只有拼命地冲,义无反顾地送死。
杨业最终还是如愿被害死了,但是北宋政府不榨干他杨家是不会罢手的,何况奸臣当道?所以杨延昭接替亡父,镇守雁门关,一守就是十六年(北宋对武将的规定很严苛,就是太宗继位后也没有改变。半年一调换,免得武将在一个地方呆久了,彻底掌控了军队而效仿他皇兄黄袍加身,独独杨延昭雷打不动,跟钉子一样),直到杨门男儿都差不多战死沙场。后来,杨门女子也开始出征,连烧火丫头杨排风也披挂上阵。你真以为北宋就找不出打仗的将领了,非得杨门女将出马?自然不是。
可见,在这样的环境和背景下,杨家将的人都是铁定要死在边关的,天波府的烧火丫头都上阵去了,杨业的侄女还能置身事外?所以,朝中大臣是不可能让杨家的人来到中原以及其他内地的,那么杨家的人有可能来到张家界吗?显然就更没有可能。
其二、在北宋,湘西属于蛮荒之地,实行的是土司自治制度,整个湖南除了衡州算是开化之地外,其他的地方基本上是用来发配、流放罪臣和犯属的。如果朝廷表面上厚待杨家将,那会让他们的后人来这里吗?这样做的话,难道不会打消其他国家比如契丹想投降的大将们的念头?
其三,既然来到这里的人是杨业侄女的后代,那么在那个以夫权为绝对权威的年代,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封建观念,哪一条不是禁锢女子的枷锁?杨家侄女的后代会姓杨吗?可能吗?更不可能姓杨了。
其四,杨业侄女,那么就跟杨延昭是同辈;既然是杨业侄女的后代,那么自然不会有六郎这样的称呼,因为对他们来说,杨延昭是长辈。所以,这些景点称为六郎湾,宗保峰,会不会觉得很奇怪?要说提到天波府是有可能的,但是提到六郎杨延昭、以及他儿子杨宗保是绝无可能的。除非是杨六郎的后代,显然也不可能。
当然,不排除是后人为了纪念杨延昭等人而命名的,那么肯定说是杨业后人的可信度就很低了。因为,退一万步来说,就算是杨业侄女的后代真的到了张家界,但是,杨业侄女的后代是不可能将舅舅那边的人挂在嘴边的,要挂也是挂他们父辈家的。
所以,一键游旅行网的老兵认为,杨家将和杨家界可能真的关系不大,或许就连半毛钱的关系也是没有的!

讨论啊!

杨家将探索之旅更今人玩味

这个你也信???那个是逗你玩呢!人家杨家是在漠北关外和胡人掐架,么的时候跑到南蛮之地来了?

讲景色比不过袁家界,比不过天子山,唯一能比的就是去的那里的人少,现在左炒杨家界,右炒杨家界,炒去炒来还把杨家将都炒出来了,真会无中生有,为了利益什么都可以作。以前鬼都打不到的地方,谁信呢!
究其原因只有一个,就是那里有新修了一条索道,炒一炒,希望大家都去坐。我说的半点都没错吧。

或许吧,还搬出了什么历史学家,好像有证有据的。

你在这个行业,你懂的

总以为存在就是真实的,结果^^^很希望杨家界景区的人能出来辩论一番,当然不是口水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