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入托”成趋势 心理问题要引起注意


原标题:老人刚到养老院 为啥骂遍所有护理员
近日,记者走访太原市一些养老机构了解到,从小家到大家、从个人生活到集体生活的变化,让不少老人很不适应。老人入托,是越来越多的家庭将要面对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老人除了生活上需要照顾,他们的心理更需要被关注。
事件
两位老人因上卫生间争吵不停
陈玉和李桂兰老人同住在养老服务中心一个双人间。陈玉腿脚不方便,行动缓慢。好几次早上上厕所,她刚进去,李桂兰也要上。一开始,李桂兰只是嘴里不停地催促,后来变成不停地敲卫生间的门。到后来,两人好几次都因这件事争吵起来。
护理人员劝架时,陈玉特别委屈:“我腿脚不方便,每天早晨还是尽量想着等人家先去完厕所我再去。可是有时候等她去她也不去,我一进去她就在外面催。”
多次争吵以后,陈玉情绪特别低落,表达了要回家的想法。她说:“虽然在家里没人照顾,但我想蹲多久就蹲多久,到了这里还得因为上厕所吵架,心里特别烦。”更为严重的是,陈玉对自己的腿病很焦虑。
护理应对:护理人员多次做工作,了解李桂兰的想法,请她多理解一下陈玉的不便。在护理人员协调下,李桂兰同意再遇到急着上厕所的时候就到走廊的卫生间。护理人员对陈玉,则给予了更多的关心,加强了早晨的探视,也更多地帮助她到户外,分散她对腿病的注意力。
心理医师分析:当老人意识到自身年老体弱或罹患疾病时,会对未来丧失信心,对生活前景感到悲观。在遇到变故的时候,更容易对任何人和事都怀有一种消极、否定的“灰色”心理,从而陷入痛苦和悲伤之中不能自拔。这时候,除了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外,更需要帮助他们树立生活的信心和保持乐观的心态。
对床铺高度不满,非叫子女来解决
董玉昆老人来到养老院的前3天,对房间里的床表示了极大的不满。一开始他嫌床太高,要求换一张低床。护理人员告诉他床是可调节的,并按照他的要求把床放低。第二天早晨一起来,他又说床太低了,够不着床头柜,工作人员再次按他指定的高度调整了床的位置。可是到了晚上,他仍然拒绝上床睡觉,还不停地按呼叫器。护理人员就一直守在他身边,可是怎么劝说他也不上床去。一晚上他基本上没怎么睡,第二天一大早就给孩子打电话,让孩子过来协调床的高低问题。当孩子着急地来看他时,他一边发脾气抱怨床的问题,一边吵闹着说要回家住。
护理应对:工作人员耐心地和家属一起又多次调整了床铺的高度,但老人始终表示 “不对”。家属也渐渐着急生气,可是因为没有人照顾,也不能答应老人“回家”的要求。后来在工作人员的“示意”下,孩子跟父亲表态:“回家住不现实,要不就把家里的床搬来吧。”
老人渐渐平静下来,说 “不用了”。
心理医师分析: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部分老人从内心深处不愿意离开家,不愿意住进养老院。可是家人照顾不了的时候,不得不送他们到养老院,这时候老人就会想尽一切办法挑刺、闹腾,这其实是在表达心中的不满,在 “抵制”。这时,需要耐心观察、分析,了解老人的心理,在客观上消除他们的不满因素,在心理上帮助他们慢慢接受和适应进入养老院的生活。
不说话,就是默默流泪
黄玉琴老人来到养老院后非常安静,从不与大家交流。除了去餐厅吃饭,她整天都是一个人待着,并且常常发呆,有时候还会悄悄落泪。对工作人员的关心,她也很少回应。有时候护理员想带她到院子里散散心,她用沉默表示拒绝。只有在儿子来看她的时候,黄玉琴才能说几句话。可是等儿子走了以后,她表现得更加沉默。
护理应对:由于老人不和工作人员交流,养老院加强了护理人员对黄玉琴的探视,包括时间间隔和细致程度。虽然没有语言交流,但老人对于护理工作还算配合。护理员在这过程中刻意多说话,引导她开口。
心理医师分析:黄玉琴的这种自我封闭,其实也是在表达心中的不满,只不过因为受到健康、性格因素的影响,表达不满的方式和董玉昆老人有所不同。结合黄玉琴女儿远在国外、儿子无暇照顾的情况分析,可以认为老人心中更多的是无奈。
身边片刻不能离开人
“怎么办?怎么办?”陈华容老人来到养老院的第一天,孩子们刚走,她就一直反反复复地说这一句。工作人员问她有什么事,她也不理。护理员仔细地检查了她的物品、床位、储物柜等安排,确认都已安置妥当,但老人就是一直说着“怎么办”。请她到走廊里走走、熟悉熟悉环境,她也不肯,就只坐在床上,不让护理员离开半步。即便到了吃饭的时候,她也不肯离开房间,不让护理员去打饭。
护理应对:养老院安排了专人守着老人,由别的护理员将饭菜送到房间里。经过两天的陪伴,陈华容老人渐渐地放松下来,慢慢开始在床边走走,后来能去照照镜子梳梳头发、整理整理衣柜,最后还主动和同屋里的老人打起了招呼。
心理医师分析:一些老人在家习惯了自己的小空间,而养老院是一个相对开放的空间,这种空间的转换容易使他们感到不安、甚至恐惧。这时就需要耐心陪伴,帮助他们熟悉环境,消除不安全感。
骂遍所有的护理员
李桂兰老人为人很热心,可是她刚到养老院的时候,把所有的护理员全都骂遍了。护理员到房间里巡视,没有先和她打招呼,会受到责备;保洁员先擦了另一张床的床栏和床头柜,她会表示不满。在和同屋老人的相处中以及和别的老人们聊天的时候,她也是表现得很强势,惹得别人都对她敬而远之。
护理应对:面对李桂兰老人的挑剔,工作人员首先充分尊重老人意见,检查自己是否有做得不合适的地方,院方还邀请她做了监督员,为护理工作多提改进意见。感到自己这么受重视,李桂兰反而变得谦让起来,有时候还主动帮助安慰和照顾其他老人。
心理医师分析:来到养老院,老人们内心更多的是无奈和无助。其中一些老人表现得非常强悍,用发脾气掩饰无奈。其实,这恰恰反应了他们的无助和自我保护的心理。
说法
心理疏导能有效帮助老人适应新的生活
国家卫生计生委2014年出台的《养老机构医务室基本标准(试行)》和《养老机构护理站基本标准(试行)》的通知中要求,养老机构应为养老机构患者提供的护理服务中明确规定应有心理护理。今年5月15日起实施的山西省《养老机构服务规范》和《医疗养老结合基本服务规范》中,也将心理(精神)支持写入了标准。
虽然为老人提供心理咨询已是共识,但养老机构、特别是在民营养老机构里,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真正能够配备到位的寥寥无几。记者走访多家养老机构发现,目前大部分的养老机构只是由护理人员通过简单沟通了解老人的心理问题,并做一些简单的应对和解决。而真正的心理疏导及专业的心理治疗还是空缺。“一般来讲,主动选择住进养老机构的老人心态较好,对集体生活能够很快适应。而被动住进养老机构的老人,一般比较消极,适应能力较差,不容易融入集体生活,认同感差。”太原市三桥社区养老服务中心青鸟颐居负责人渠鸿飞说,不论是哪种情况下,老年人入托,其实就像是幼儿入园一样,都需要一个适应期,在这个过程中,心理疏导能有效帮助老人们尽快适应新的生活节奏。“香港模式也许可以借鉴。”太原市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一位专业社工说,“那就是由政府出资购买服务,由公益机构走入养老院提供专业的服务。”(应养老机构要求,文中老人名字均为化名)(来源:生活晨报)
【原标题:“老人入托”成趋势 心理问题要引起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