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真正爱学习的财务与你的差距吗?

前段时间,我们讲了作为一个财务经理,比起分析报表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提问。当然在这些沟通技巧中,我们发现一个现象,就是大多数财务思考的比较少。这是怎么回事呢?
大家看电视时,应该见过某奶品牌的广告,讲它包含一种人所需的特殊蛋白质,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它比其他的牛奶好。这种牛奶又请了一些名人做广告,卖得又贵又好。有一天你突然灵光咋现,想到一个问题,那种被用来做宣传的特殊蛋白质能被人体吸收么?
因为高中学生物时就教过,蛋白质在胃里被分解成了氨基酸,然后才被吸收。如果是这样,不管牛奶里添加了多么好的蛋白质,都没有用啊。后来也有医学教授的出来解释,人能否直接吸收蛋白质?他明确表示,除了婴儿能吸收某些蛋白质外,其他人都办不到。
我们都听过皇帝的新装这个故事,觉得很可笑。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一类的事情特别多,尤其是在企业做股权投资这种非常不具备确定性的事情上,体现的尤为明显。
当然确定股权投资持股比例,是需要考虑很多因素的,比如说企业的持股目的,资金实力,企业的持股期限等等,但是这些因素都是大家都能想到的问题,并不能体现专业度,作为一个财务,我们在考虑因素时,应该多一层会计处理方法的角度。
我们知道如果持有的股权低于被投资企业20%的比例,那么一般来讲是按照金融资产来记录投资。那么如果持有的是上市公司的股权,那么资产的价值每年都要按照公允价值来进行调整。
这是持股20%以下的情况,如果持股比例大于20%,但是小于50%,同时又没有什么特殊的控制权安排,那么通常就是属于对被投资企业能够施加重大影响的这种投资。那么这个时候是用权益法来核算。我们应该还记得权益法之下,被投资企业的盈亏是要直接反映在投资方的利润当中的,那么投资的价值也要随着被投资企业的盈利和它的利润分配情况来每年调整。
那么如果持股比例超过了50%,并且还有控制权,也就是说没有什么特殊的控制权安排,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认为对被投资企业是拥有控制权的。那么这样就一方面要用成本法去编制一个个体的报表,另一方面还需要编制合并报表。那么这个时候个体报表上的投资是按照最初的成本来列示的,利润只是反映被投资企业的分红情况,但是合并报表上就需要直接的把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状况全面的反映出来。
所以归纳起来如果被投资企业经营状况不错,而且其他条件许可,那么我们可以考虑持有20~50%比例的股权。那么如果希望掌握控制权,还可以持股50%以上。那么如果被投资企业经营状况不好,或者投资方自身财力有限,就可以考虑持股20%以下。
事实而言,很多决策不是由单一的因素所组成,而是多角度多维度而演绎的结果。在做事情的时候,目的性很重要,达到了目的,我们就是赢家,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要拥有非常广泛的知识面。
正确的选择,才是成功前提。